孩子一本正經說瞎話?不,TA只是在做這件事!

自認為自己一直在成長,努力給孩子樹立道德高尚的榜樣,並引導孩子做個正直的人。但最近發生的事情,讓我開始懷疑人生:

“你好久都不看這本書,今天怎麼翻出來看了?”

“我好久不看是因為我喜歡它,所以我不想把它翻爛。”小妞一邊翻書一邊來這麼一句。

哦,這麼一本正經說瞎話,你真有本事!

如果說上面這個編造的理由勉強能接受,那麼下面這個就簡直不可理喻了!

看見有小朋友在滑梯上亂翻撞了別人,家長們開始小聲評價那個孩子。這時小七馬上扭過頭對我說:“媽媽,我就沒有亂翻,也沒有撞到別人。”

然而就在一分鐘前,她剛剛因為亂翻被我阻止過一次……

孩子一本正經說瞎話?不,TA只是在做這件事!

我知道和處在自我中心階段(7歲前)的孩子談道德太早,但我也擔心她罔顧事實真相瞎話隨口就來的行為會形成虛偽的習慣。

直到我瞭解了大腦的運作規律,才知道原來不只是孩子會虛偽,成年後的我們,無論標榜自己道德多麼高尚,其實都是個“虛偽”的人!

人人都虛偽

我們知道人的左腦控制右眼,右腦控制左眼。

如果你只讓病人的左眼看見一個字條,上面寫著一句話:“請你現在出去散個步”,他看到字條會站起來照做。但是,請注意!這時候只有它的右腦知道這個指令,左腦並不知道。

而負責語言的區域,又恰恰在左腦。當他往外走的時候你過去問他,為什麼要做出去呢?你猜他會怎麼回答?

負責回答問題的是左腦,可左腦沒看見字條,它跟右腦又沒有交流,所以左腦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往外走,對吧?

而實驗的結果是,病人的回答可不是“我不知道”,左腦的做法是現場給你編造一個答案,比如“我要去拿一瓶可樂。”而且左腦對自己編的這個答案深信不疑,他以為是他自己做出的到外面走走的決定。

這也是認知神經科學之父,《最強大腦》總決賽評委邁克爾·加扎尼加的研究結果:左腦半球在其接收信息的基礎上編造出條理清楚的故事,並告知人的意識。

孩子一本正經說瞎話?不,TA只是在做這件事!

後來一系列的實驗都證明,並不是我們的意識在做決定,而是決定已經做出了,意識來給決定找個理由。

即先做判斷,再編造說辭。

比如小七已在面對我的質疑(你很久不看說明你不喜歡它)時,雖然她並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選這本很久不看的書,但她已經做了拿起這本書的決定,所以這時候她會做的不是質疑自己的決定,而是找個“不想把它翻爛”的理由來支撐自己的決定。

這麼說來,小七並不是“虛偽”,這些只是大腦設定功能的體現罷了。

作為成人也一樣,一旦你判定某個人“不好相處”,那麼接下來他做任何事情在你看來都是“不好相處”的證據;對同一本書,持不同觀點的人會看到不同的內容,因為每個人早就有了自己的立場。

孩子一本正經說瞎話?不,TA只是在做這件事!

大腦為什麼要進化出這樣的功能呢?

“虛偽”有好處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別人看你才是個靠譜的人。否則你要是說“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那麼做,反正我就是做了”,那你就完了。更進一步,你還得相信自己是個靠譜的人,你覺得自己辦事有條理、你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你不是隨便的人,這樣你才能和自己和睦相處。

不但如此,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大腦有時候還會故意忘記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只記得自己的種種光鮮表現,甚至高估自己的水平,特別是在和別人比較時。

比如做領導力測試,如果我是個有自信的人,我就會把領導能力定義為自信心。整個思考過程是:我們會無意識定出議題(我是個有領導力的人),如此一來我們所認定的議題中的特質就會跟自己自認的優點聯結起來(領導力需要自信),之後我們再來找證明自己擁有該優點的證據。一旦我們找到一項證據,就會覺得“果然如此”,之後一切思考就停止,我們開始自我陶醉。

孩子一本正經說瞎話?不,TA只是在做這件事!

小七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

議題:我認為我是個乖孩子;

特質:乖孩子聽媽媽話;

證據:我一直很聽話沒有亂翻(她的大腦在這時早就忘記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只記得自己做得好的。)

當我在那覺得她不可理喻的時候,小妞卻陶醉在“我是個乖孩子”的美好世界中。

男性覺得自己每天打拼為這個家付出太多,女性則認為自己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自己的付出無人能比,而這類研究表明,丈夫與太太在估算各自所承擔的家務時,雙方估算的數字總共加起來高達120%!

到這裡,我已經理解了小七的“虛偽”,也不擔心她將來長大了會繼續“虛偽”,畢竟,對我這個自認為一直在努力做個“道德高尚”的媽媽來說,又有多少是真實的成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