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國為什麼在梵蒂岡?

雲破月來影玩你

梵蒂岡,在這個面積僅有0.44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上佇立著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城國,它還有另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教皇國。為什麼教皇國會在梵蒂岡呢?



提起教皇國,就不得不說到教皇。在基督教初期,並無“教皇”這一說法。基督教會在公元325年召開的尼西亞會議上規定:主教按省組織,以省府所在地省會的主教為首;還規定羅馬、亞歷山大里亞、安提柯的主教們這些“超大宗主教”是更高級的榮譽地位。自此之後,主教的平等地位被打破,教會的領導權由集體向單一轉變。當時的羅馬是帝國的首都、“世界的中心”,地位優越,使徒聖保羅和聖彼得都在此殉教並安葬,羅馬教會的地位天然優於其他教會。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至君士坦丁堡,羅馬教會漸漸掌控了羅馬城的社會管理權。公元392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頒佈法令立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得到了帝國政府的大力扶持。在這樣的條件下,羅馬主教脫穎而出,逐漸擁有了在眾主教之上的教皇權。但這時的教皇只享其名,未擁其權。真正為教皇的權力地位奠定基礎的是教皇利奧一世(公元440~461年)和教皇格雷戈裡一世(公元590~604年)。


在宗教地位上,利奧一世提出了教皇權力至高理論,並通過皇帝瓦倫廷三世發佈詔令,使得羅馬主教成為使徒聖彼得的合法繼承人,奠定了羅馬主教在基督教世界宗教領袖的地位。而格雷戈裡一世則賦予了教皇前所未有的世俗權力,自拜占庭帝國將首都設在君士坦丁堡後,意大利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聯繫便中斷了,格雷戈裡一世乘機攫取了羅馬城的社會管理權,這為天主教會教權的擴大和日後教皇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但教皇國以一個國家的面孔正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時,則要到公元754年了。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教皇斯蒂芬二世為加洛林王朝的締造者“矮子”丕平施塗油禮並加冕。加冕為帝的丕平先後在公元754和公元756年兩次出兵意大利,從倫巴第人手中奪回拉文納總督區和其他一些城市,並全部獻給教皇,這就是著名的“丕平獻土”。

“矮子”丕平曾是墨洛溫王朝的宮相,他獨攬法蘭克朝政仍野心勃勃,他希望更進一步,成為國王。但根據日耳曼習俗,王位只能傳給有王室血統的人。丕平雖覬覦王位,但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掉墨洛溫國王。於是他便寄希望於教皇,希望教皇能夠承認自己為王。而此時的羅馬教皇也有求於丕平,有求於什麼呢?

原來,自6世紀起,倫巴第人便一直盤踞在意大利半島北部,不僅建立了倫巴第王國,還攻佔了意大利中部。幾任羅馬教皇都受制於倫巴第國王。急於擺脫困境的教皇將希望訴諸於外,這與丕平的訴求一拍即合。丕平表示,只要你教皇為我加冕,我就幫你把倫巴第人擺平。於是,教皇斯蒂芬二世為丕平舉行的一場塗油禮,換來了此後的“丕平獻土”,促成了教皇國的形成。此時的羅馬教皇除了是天主教的宗教領袖,也成為了教皇國的世俗君主。

時間移到19世紀,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意大利民族統一運動風起雲湧,而橫亙在意大利中部的教皇國,成為了意大利統一的最大阻礙。教皇作為天主教徒的最高精神領袖,意味其立場的普世性,這就必然要求教皇擁有自身的世俗權力。只有當教皇自身擁有世俗權力時,才能保證天主教教宗的超脫性和獨立性,不依附於任何國家也就能夠能做到不偏不倚。教皇國因先天的存在理由和意大利的統一要求形成了矛盾。


從1859年起,隨著意大利的統一,教皇國的領土面積不斷縮小,作為教皇國國都的羅馬城自然也不能倖免。1870年9月20日,意大利王國軍隊開進羅馬城,教皇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參與意大利王國的公職。“羅馬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這對意大利的內政、外交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到了1929年,“羅馬問題”的解決有了轉機。此時的意大利正處於墨索里尼當政時期,教皇庇護十一世雖然對法西斯的極端宣傳十分反感,但他更懼怕社會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和一戰後意大利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讓他憂心忡忡,他希望出現一位強有力的人物重建秩序並解決“羅馬問題”,他選擇了墨索里尼。



教廷和意大利政府經過兩年多的爭執和妥協,1929年2月11日,雙方代表在羅馬拉特蘭宮正式簽署了《拉特蘭條約》。《拉特蘭條約》承認教廷擁有梵蒂岡的完全主權,此後教廷又公佈了梵蒂岡城國的憲法和國徽,梵蒂岡城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建立起來。

 



但為什麼選擇梵蒂岡作為教廷所在呢?這與天主教的歷代活動相關。早在公元4世紀,教皇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教處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15至16世紀被改造成聖彼得大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都坐落於此,所以隨著時代的推移,教皇國最終立國於此,也是歷史的選擇。


  1. 張勤. 12、13世紀的教皇國及其管理[D].天津師範大學,2013
  1. 賈平平.塗油禮換來的“教皇國”[J].世界文化,2011(01):49-50
  1. 尹建龍,陳曉律.教、俗分途——試析意大利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教皇世俗權力問題[J].世界民族,2008(02):62-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