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3“海側衛式”戰鬥機是一架由俄羅斯蘇霍伊公司所開發生產的單座多用途艦載機。由於蘇-33是由蘇-27戰鬥機所衍生出來的艦載機種之一,因此延續了蘇-27的北約代號,被稱為側衛D型。蘇-33於1987年8月17日首次飛行。在戰機世代上為第四代戰機。


蘇-33“海側衛式”戰鬥機是一架由俄羅斯蘇霍伊公司所開發生產的單座多用途艦載機。由於蘇-33是由蘇-27戰鬥機所衍生出來的艦載機種之一,因此延續了蘇-27的北約代號,被稱為側衛D型。蘇-33於1987年8月17日首次飛行。在戰機世代上為第四代戰機。

蘇-33主要部署於俄軍唯一的現役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上,由於庫茲涅佐夫號採用滑跳甲板而非與美國航母一樣使用彈射器,故需要依賴本身動力起飛,起飛時不能滿載油彈是蘇-33的致命缺陷,故無法跟美國海軍戰鬥機一樣能執行遠洋作戰。

蘇-33 原本軍方代號為蘇-27K,蘇霍伊開發代號T-10K。第一架原型機T-10K-1於1987年8月17日在烏克蘭尼特卡基地進行首飛。第二次試飛為同年12月22日。尼特卡基地是蘇聯艦載機試驗平臺所在,包括蘇-27K及MiG-29K等艦載機都在此處進行滑躍板起飛驗證,飛行員同樣會在此地練習著艦降落練習。


1990年代由於蘇聯解體,繼承蘇聯的俄羅斯初期財政拮据,蘇-27K量產型訂單被降至24架。此時因為俄羅斯無法支撐航空母艦的花費,已生產的數架蘇-27SK只能充當陸基戰機使用。

1995年12月至1996年3月之間,庫茲涅佐夫號前往地中海執行遠航訓練時,艦上搭載兩架蘇-25UTG、9架K-27和13架蘇-27K。然而其正式服役是在1998年8月31日,由第279 艦載戰鬥機團操作並正式更名為為蘇-33。俄羅斯海軍目前仍有19架蘇-33正在服役,目前已經規劃由 MiG-29K 取代。

蘇-33,全長21.94米,翼展14.7米,高5.93米,空重184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3000千克;2具Lyulka AL-31F3 渦輪噴射引擎,最高速度2300其千米/小時,航程3000千米,升限18000米。1具GSh-30-130毫米機炮,12個武器掛點,最大武器荷載6,500公斤。

2001年,我國自烏克蘭取得T-10K-3原型機,並仿製蘇-33改良成為現代化型號,即殲-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