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阿華級戰列艦是二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該級艦首艦從1943年始建,到翌年共建造了4艘,舷號分別是衣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和威斯康星號(BB-6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衣阿華級戰列艦主要參加太平洋海區的作戰活動,為航空母艦護航和支援兩棲作戰。
MK7型主炮內身管長度20.2米,有96條膛線,每25倍口徑距離旋轉一圈。該炮可發射MK8型穿甲彈,MK13、14型榴彈,MK19型人員殺傷彈。
1945年9月2日,標誌著二戰結束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密蘇里號因此而聞名於世。
艦上動力裝置由8座Babcock & Wilcox重油水管鍋爐和4組通用電氣電力式齒輪傳動型蒸氣輪機組成 [4] ,採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15.6萬千瓦
在平常狀態僅需4具鍋爐便可達到27節航速,全功率下航速高達33節!是歷史上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戰列艦。續航距離16600海里,9600海里。
在建造過程中特別增強了水平裝甲防禦能力,。主炮塔正面432毫米,頂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頂部184毫米。是戰後世界上裝甲最厚的水面戰艦。
副炮採用MK12型38倍口徑127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炮。10座雙聯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炮塔布置在艦體中部兩舷。
主炮採用了輕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由於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冶金技術,成功地將身管結構從MK2型的7層減少到2層,身管重量也降低了22噸,減至108噸。
1944年6月11日,密蘇里號在紐約對開海域和切薩皮克灣完成海試並加入太平洋艦隊,正式服役。
裝備3座三聯裝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轉部分重1730噸,艦艏方向呈揹負式佈置兩座,艦艉方向佈置一座。每座炮塔由77名官兵操縱
密蘇里號是第四艘完成建設的依阿華級戰列艦,為了能夠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便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快速調動,以能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極限為準,採用限制船體最大寬度,拉長艦體的措施,重新設計了艦體,最大寬度被限制為33米,而艦體長度和吃水則被加大,艦體的長寬比達到8.2
艦長達到270.4米,艦體長寬比8.18:1,水線長寬比7.96:1,成為有史以來艦體最長的戰列艦。
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衣阿華級戰列艦重點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機功率,衣阿華級的動力裝置的主機功率是當時輸出功率最大的艦船動力裝置,設計航速高達33節,是歷史上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戰列艦。
戰後,除“密蘇里”號留作訓練艦外,其餘3艘艦在船廠封存備用。朝鮮戰爭爆發後,4艘衣阿華級艦再次服役。
密蘇里號擁有20座四連裝40毫米博福斯高炮,49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用於近距離對空防禦
炮塔全部結構可以分成六層,分別是炮塔戰鬥室,旋轉盤,動力室,上供彈室,下供彈室,供藥包室。
1999年,密蘇里號戰艦作為博物館艦,停泊在夏威夷珍珠港福特島旁,供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