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為什麼與河南“擦肩而過”?

仰望星空V—51L18

曾經與河南擦肩而過的那些名校

2015年9月1日,教育部和河南省政府會商後,批准了河南大學與邁阿密大學合作辦學的申請。“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跟什麼樣的人一起行走;一個人能走多快,看他乘坐什麼交通工具;河南大學與成功者一路同行。”、“這對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河南來說,是一個很及時的彌補,是河南高等教育發展的突破!”、“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才能看到希望。”,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用這幾句話概括和邁阿密大學的合作。

河南沒有一流大學,這並不是她的宿命。1969年,中蘇邊境衝突,國內外局勢緊張。根據形勢需要,中央決定進行“戰備疏散”。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 ,決定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機械學院等十三所農林地礦油水電等工科院校遷出北京,稱之“京校外遷”。 改革開放後,這13所高校,一部分在北京覆校;一部分兩地辦學。這一時期前後,曾有多所名校對河南伸出了橄欖枝,和河南卻一步步與之失之交臂,加之後期的高校合、散、拆、並,出現瞭如今的局面“河南 985=0、211=1”。


國立河南大學

1912年林伯襄等先賢創辦了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與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今清華大學)和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鼎足而立。學校歷經國立中山大學、中州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大師雲集,成就斐然。抗日戰爭爆發後,河大師生開始了八年流亡歲月,薪火相傳,絃歌不輟。1942年,河南大學由省立改為國立;1944年河大在教育部高校評估中,獲全國國立大學第六名。

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河大南遷蘇州。1949年,河大返回開封。

1952年起院系調整,河大“折枝成林”。河大農學院設為河南農學院,後遷到鄭州,成為河南農業大學前身;河大醫學院設為河南醫學院,後遷往鄭州,成為河南醫科大學前身;河大行政學院設為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後與河南財經學院合併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大理學院設為新鄉師範學院,即河南師範大學前身;河大水利系併入武漢大學水利系;河大財經系遷往武漢的中原大學財經學院,後併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大畜牧獸醫併入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江西農學院;河大植物病蟲害併入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武漢華中農學院;河大土木系和數理係數學專業併入湖南大學。

曾與清華大學比肩的河南大學只剩下幾個文科專業,變成了開封師範學院,後雖複名河南大學,但已元氣大傷,經久難愈。

山東大學

上世紀50年代,教育部看到河南沒有一所綜合性大學,同時出於備戰考慮,計劃將山東大學遷往鄭州。山東大學為此還派出了基建隊伍來鄭州建設校園。當時的鄭州規模小、經濟落後,難以承載現代化大學。山東省政府也意識到喪失一所大學的巨大損失,千方百計要將山大遷回濟南。河南尚未有所爭取,教育部已批准山東的請求,將山大遷回。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前身是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同時也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作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辦學歷史、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對我國煤炭能源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1937年10月,抗日戰爭爆發,學院西遷陝西。1938年7月,教育部決定將焦作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合組成立國立西北工學院。1946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焦作工學院在河南洛陽關林暫行復校。1947年,遷往河南鄭州。1948年,遷往江蘇。中國礦業大學的官網上還銘記這這段歷史。


中國地質大學

曾有傳聞,中國地質大學曾要落戶河南平頂山,也被河南錯失。現在所謂的高教大省湖北,唯一的中字頭大學,就是當年河南錯過的中國地質大學,現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作為是世界地球科學和資源環境領域重要的科研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中國地大在國際地質學界日益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在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和滿足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對資源環境的需求上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中國科技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後,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彙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中國科技大學校史記載,學校南遷原定在河南南陽,後改為安徽安慶。從國務院科教組組長劉西堯給河南省專函也可以看出,中國科技大學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絕中科大最權威的說法是怕大學師生擠佔河南的副食口糧。


湖北教師考試網

與其說三所大學與河南“擦肩而過”,不如說是他們熱臉貼了冷屁股,“作為一個陌生人,你想來我這兒紮根,還得要地要糧,這事兒我不相干”,估計可能當時河南的話事人心理就是這麼想的,然而,時至今日,整個河南近90萬高考考生,省內卻只有一所雙一流大學:鄭州大學,還有一所擁有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的大學:河南大學。倘若當年留下科大、礦大和地大,自是另外一番風景了。

(上圖由繆老師親手拍攝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哪個想當科學家的少年,腦海中沒有閃現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名號?科大在出生的時候,算得上是國家傾力打造的天之驕子,成立兩年後就已經成為並肩清北、人大的存在了。

1969年,科大提出了《創辦“五七教育試驗基地”的請示報告》,準備到二、三線城市去立足,最早想到的就是河南的南陽,可是呢,等到實地考察的時候,卻備受當地的冷遇,最終導致沒有達成落地意向,南陽的官員是這樣說的:“土地有的是,三千畝五千畝沒問題,但我們南陽沒有接受一所大學的能力。”。

合肥最終成為了科大的第二故鄉,不僅僅答應給地給糧,還保證水電供應,總之要啥有啥。兩相比較,兩地的話事人,誰更有遠見,可以說是不言自明瞭吧?

(上圖由繆老師親手拍攝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歷史是個很會開玩笑的段子手,當年做出關鍵決定,接受科大的安徽省領導李德生是河南人,而當年總體規劃中科大的楊廷寶大師,他也是南陽人,不知道面對著自己親手規劃好的校園,他的心裡作何感想。)

(上圖由繆老師親手拍攝於中國礦業大學)

同樣遭受冷遇的還有礦大和地大,兩所大學本來打算遷往焦作和平頂山,結果呢。。。跟科大同樣沒有成功,要知道礦大的前身可是焦作路礦學院,上面那張圖是我在礦大徐州校園裡面拍攝的,礦大從未忘記自己在焦作的歷史,但是,似乎焦作卻錯過了把離家已久的孩子攬入懷抱的機會。

(上圖由繆老師親手拍攝於中國地質大學)

回頭看看目前河南省內鄭大和河大的優勢專業,無論是鄭大的臨床醫學(自定)、材料科學與工程(自定)、化學(自定)和河大的生物學都入選了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倒也算說得過去,但如果留下了三所國字頭。。。能想象是怎樣的情況嗎?

再回頭看看河南全省高校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當中的表現,僅有河南理工大學的安全科學與工程排到了A-,其他所有高校的所有學科全部在B+及以下,怎不令人感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分分合合總是難免,有時候話事人的一句話足以改變幾十年後的格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挖的坑,作為河南考生,你感受到了多少點暴擊呢?


你可以不關注我,但你要關注孩子或者自己的高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