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能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

秦瀟銘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進入本世紀之後的獲獎事情,但“拿18個諾貝爾獎”這個數字不很準確。在日本文科省的統計中並沒有將在2008年和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南部陽一郎教授和中村修二教授計算在內,因為他們現在是美國國籍。但是南部教授和中村教授都是在日本接受的教育,最終學歷都是日本的,而且諾獎的獲獎工作都是在日本國內完成,所以經常把這兩位也算成日本的獲獎成果。但是201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石黑一雄雖然在日本出生,但是因為受的是英國教育,用英文寫作,所以在日本沒有人把石黑一雄的獲獎算作日本的成果,只是提到他和日本的關係。所以說日本人在本世紀拿了17個諾貝爾獎比較符合實際。

可能會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日本政府對教育的投資並不多,在OECD發展國家中,無論是教育開支所佔政府開支的比例,還是政府教育開支對GDP的比例都是最後幾位。但日本政府很有效地使用了這些不多的教育經費,形成了一個以國立大學為中心,以舊帝國大學為主幹,以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為頂點的高等教育體系。

日本能拿到這麼多諾獎有不少原因。

1. 日本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日本的舊帝國系列大學包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東北大學、名古屋大學、九州大學和北海道大學等7所大學,從東京帝國大學1886創辦以來,除了名譽學位之外這些大學沒有賣過一張文憑,而且各校主持入學考試,劃定分數線,這樣就把全國最優秀的生源集中了起來,也只集中最優秀的生源,不存在地方加分現象。

日本至今為止所有的諾貝爾獎得主全是國立大學畢業,上世紀的8名得主全部畢業於舊帝國大學的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本世紀的17位得主中也有12位是畢業於舊帝國大學的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名古屋大學和北海道大學,這些數字就說明了日本國立大學,尤其是舊帝國系列大學的教育質量。

2. 團隊精神。

特別是日本的物理學獎得主,除了2014年的藍色發光二極管之外都是搞理論物理學的,就是一個團隊的傳承。從1949年獲獎的湯川秀樹開始一直到2015年的梶田隆章都是從日本物理學之父仁科芳雄一線傳了下來。而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一直被人吐槽是發反了,物理獎給了化學項目,化學獎給了物理項目。

(1951年就去世了的仁科芳雄教授沒有拿到諾獎,但是日本理論物理拿到的包括南部陽一郎在內的8個諾獎都是從他這條線下來的)

3. 和實際結合,和產業結合。

除了理論物理的那條線之外,日本其他的物理、化學和醫學獎項目都是觸媒、試劑、二極管、分析儀器或者具體藥品或者醫療技術,不少都是生產企業的工作,其中2002年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更是島津製作所的普通工程師,在世俗看來應該是離諾獎最遠的人。

(2002年,小柴昌俊教授在等了十幾年之後終於在76歲的時候等到了諾獎,但第二天就被43歲的無人知曉的工程師田中耕一搶了頭條,成為最鬱悶的諾獎得主。)

4. 日本人不浮躁,肯花時間幹不一定看得到成果的苦活。

2016年醫學生理學獎得主大隅良典被問起為什麼會研究細胞自噬時的回答是“因為別人不做”。化學獎中的觸媒和試劑,發光二極管中的材料選定以及醫學生理學獎中的iPs細胞的製作都是一個枯燥無味而且前途未卜的反覆篩選和測試的過程。在做那些工作的時候,不要說諾貝爾獎,連能不能找到想要找的東西都不知道,但只有這種枯燥無味的反覆耐心尋找才有可能找到想找的東西,才拿到了諾獎。

(2010年的化學獎得主鈴木章教授(左)和根岸英一教授(中)說起他們的獲獎工作能讓聽眾發瘋)


冰冷雨天

到2016年為止,總共已經有30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學生理領域。現階段基本是一年一位,極有可能實現01年說的21世紀前半期50年30位。





總的來說,日本人的成功離不開他們的勤奮刻苦的,離不開日本良好的科研和社會環境,離不開教育的積澱。諾貝爾獎是一個有滯後性的獎項,諾獎的成果需要時間的驗證才能頒獎。比如屠呦呦從取得成果到獲得諾貝爾獎花了40年。日本在二三十年前就有積累,所以現在成果是井噴式的。

日本在科教方面的發展很值得我們借鑑。

具體原因

1. 科學家本身就對科學有極其濃厚的興趣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談及自己為何走上科學之路時,說:‌‌“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

2.科研機制不浮躁

日本的研究型大學始終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前沿,並把它與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日本高校教授在從事科研過程中,自由度也相當高。在日本,高校老師不會因為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科研成果而擔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飯碗,在研究過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會的諸如考核、評價等干擾,可以長期潛心從事研究。

3.經費穩定

科研經費佔GDP的比例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


4.教育的積澱

前面說到的滯後性,現階段日本諾獎的獲得者基本是二戰附近那一批。被美國原子彈炸了,就開始科教興國,那時的很多人就是諾貝爾獎的後備軍了。

5.注重基礎研究

日本非常非常注重基礎科學的研究,這是一個短期很難出成果,必須靜心投入的事情,同時這也是最接近諾貝爾獎的領域。

6. 對科教的尊重

據調查,日本大學大學教師在人民的尊敬程度是僅次於法官律師的。尊師重教的大環境有利於科研的進行。

7. 匠人精神

日本科學家的勤奮堅韌是有口皆碑的。這也是他們能夠僅僅追趕歐美各國的原因之一。



期待中國獲獎的井噴期。


北極星little姐姐

日本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拿到18個諾貝爾獎!也就五六個,加上美籍日裔最多八九個。

韓國到目前為止一個都沒有,包括全世界有韓國血統的人!

中國包括民國時期和美籍華人也有七八個,和日本旗鼓相當!

以色列從1948年建國到現在一共四個諾貝爾獎,遠遠低於奧地利,瑞士,這樣的歐洲小國,甚至只有他們的四分之一。

拿諾貝爾最多的國家二戰前是德國拿了一大半以上,二戰後是美國也拿了一大半以上。

二戰前有很多猶太裔的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拿諾貝爾,是因為那時候猶太人是富裕階層,猶太人成績好的都有錢讀好大學,自然拿獎多!二戰後,猶太人在以色列建國只拿了四個獎遠低於沒有猶太人的奧地利瑞士,所以猶太人種優秀論不攻自破。

希特勒提名過諾貝爾和平獎!但是沒有得到!然後幾年內希特勒都不讓德國科學家去拿諾貝爾獎!

希望把我頂上去,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是我的心血,完全以中立的眼光看待各國諾獎排名!不要被各種日本優秀論,韓國優秀論,猶太優秀論洗腦!實事求是,客觀分析!


qzuser208136142

自進入新世紀至2016年,日本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今年,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添石黑一雄一人,達到18人。

細細思來,這不僅是日本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背後更是日本的可怕之處。

那麼如此巨大的學術成就,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相信大家看完此文,會有一個自己的標準答案。

1)日本政府重視,大力投入資金

早在1995年,日本國會就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其後制定了多個5年計劃,比如第一個基本計劃(1996-2000年)、第二基本計劃(2001-2005年)。日本試圖通過這些戰略舉措,將日本建設成為:能夠創造知識和運用知識為世界作出貢獻的國家;有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國家。

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為2.8%,約4650億美元。

日本比美國投入比重還要高。

2) 日本的國民教育?

大隅良典總結自己的探索經歷,有一段話充滿了畫面感——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採筑紫、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

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

日本教育的秘密其實很簡單。

3)日本“全民讀書”風氣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在《直言教育》中寫道:“在我的整個初中、高中時代,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阿維尼翁的動物》、《橄欖樹上的傘菌》...他於我可以稱為心靈之師,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稱,上小學時班主任金子英夫送給他看各種物理書籍,使他對物理產生極大興趣,並最終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4)日本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

獨特的民族性格: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日本人本身就做事認真,科學家更是出類拔萃。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民族性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

而最關鍵也最亟需改變的,是每個個體本身。

對所做事情的熱愛、個人探索堅韌的精神、好奇心和社會責任感,不僅是科研的源動力,也是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最終原因。

而社會和國家要做得就是,發自心底的尊重這個社會的學者、尊重知識、尊重不會搞關係的實幹家,尊重持不意見者。

這些行為,是比天天高喊文化自信,是比獲得諾貝爾獎要更重要的事。


新融街

2001年日本鬼子聲稱:未來50年爭取拿下30個諾貝爾獎。消息一出世界關注日本教育和科技的進展,為日本的雄心而叫好。

有某個別國家對日本鬼子卻是嘲笑,50年,30個??不可能!媒人那叫一個歡樂呀!

不料,日本鬼子卻用了一年一個的速度在增長。

其實日本鬼子也沒有什麼,無法與偉大、正確、光榮、掘起、世界領袖的中國相比的。我們有“四大發明”呀!


用戶71889396419

諾貝爾獎是西方體制下誕生的東西,戴著有色眼鏡評獎!西方國家包括日本包攬幾乎整個領獎臺也就見怪不怪了!“發展是硬道理!”中國人糾結這個獎項沒有實際意義!經濟上去了、綜合國力上去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比什麼都重要!


同在陽光下83062109

諾貝爾獎是評的幾十年前的科技成果。

例如屠呦呦的青蒿素,幾十年前搞出來的東西了。

幾十年前我們還吃不起茶葉蛋呢。中國在2000年以後科技投入加快,成果顯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很正常的事情。


二貨的室友

這些獲獎大師的成果期,基本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這個時間點很重要,這時候的日本經濟距離美國不遠了,如果要論企業的發展水平已經拉開了跟美國的身差了。日本錢多到用不完,就大量投資科研,全球援助。有錢什麼都好辦事,而且當時很多科研方面都處於空白期,容易出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