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北辛莊滄桑一景

北辛莊是1000多口人,不大的一個村莊,村子大部分是平川,只是西北方向緊挨著一處汾河衝出的斷崖深溝,將地勢一下拉了起來。就在這片地方,還保存著一部分古老的民居。緊挨著深溝,是古村以前的池泊,由於失去了實用功能,有被填平之虞;池泊西北部是一座關帝廟,東牆上鑲嵌著一塊光緒十七年(1891)的捐款重修碑碣,上面列了一些捐款字號和家族堂號人名,計有:

茂盛號,施銀三兩;義德成,施銀三兩;隆盛和,施銀二兩;義泰永,施銀二兩;西務本堂,施銀二兩;恆號,施銀一兩;福順堂,施銀一兩;廣興永,施銀一兩;萬豐順,施銀一兩;聚順恆,施銀二兩;永聚成,施銀一兩;管森茂,施銀一兩。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村內情景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村內池泊,對面為關帝廟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關帝廟殘破不堪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廟宇東山牆鑲嵌重修碑記一塊

從中可以看出,村人舊時候是有經商群體的,碑上的商號,有可能是村人所開,也有可能是從“相與”的商號處募捐而來。村中現還存一井房,上面亦有兩方碑刻,分別是嘉慶和道光年間,只是字跡有些模糊不清,又多人名,故而不錄。

村中的老民居,有兩處不錯,一處是位於村南的一座破敗的民居,門鎖著進不去,從門樓上看去比較精美,木雕花板為卷草紋,大門為拱券形,門額題“忍和”,兩旁石刻對聯:“學士青蓮尚書紅杏”、“中郎綠綺內史黃庭”。這個聯句乍看起來摸不著頭腦,實則是有出處的。對聯以青、紅、綠、黃四種色彩代表古代四位名人,“學士青蓮”是唐朝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尚書紅杏”是宋朝尚書宋祁,寫過“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中郎綠綺”是漢朝官拜中書郎的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綠綺是古琴名;“太史黃庭”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會嵇內史,曾寫過《黃庭外景經》。這幅此聯對仗秀麗巧妙,寓意又十分典雅,可見這戶人家的主人還是有一些修養的。其門樓的棋盤式木質天花板上,分出九個方塊,最中間畫的是五福捧壽;其餘八塊畫上了各種吉祥寓意的花草。從清朝保存到現在,也算是難得了。只是這座房屋,恐怕要於不久後倒塌了。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民居已經搖搖欲墜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精緻的門樓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門樓天花板

另外一座則要精美和完整的多。整座宅子坐南向北,門樓單簷硬山頂,簷下花板卷草紋,大門頂橫石上方磚雕“雲間五福捧壽”,門額題“翰墨香”,大門木柱下用石質柱墩與鼓石,雕刻華麗生動,惜已被盜。房屋的完整之處在於,連大門都是原物,上施鐵藝,工藝精湛,用料堅固,充分體現了防禦和藝術充分兼顧的特性。進得門來,當門照面是一面磚雕照壁,壁心雖雕刻精細,然內容雜亂,仔細看來,為“漁樵耕讀”內容,間以山水松竹、寶塔等物。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兩隻警惕的小狗,對我的突然闖入好像不怎麼歡迎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崔氏鐵罩院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門樓的柱礎已經被盜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天花板上的八卦圖案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漁樵耕讀照壁

因為坐南朝北,所以南方做了正房,正房和倒座均面闊三間,進深兩椽;廂房亦兩面坡(後坡較短),面闊三間。正房梁脊板記載:“峕大清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四月辛巳初四日XX己卯時豎柱上梁 宅主從九崔子恆、子明妻張、趙氏創建祈保閤家吉祥如意 謹志”。由此可知,這座宅子是崔氏兄弟建造,因為沒有寫子孫輩,應該屬於青年時期所建,二人均為“從九品”之類的虛職。這樣的品級虛職,在晉南民居梁脊板中出現極多,大多並非考取,而是花錢捐的,目的只是充門面而已。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正房梁脊板

整座房屋為典型四合院結構,四面均四級防火山牆,邊沿用漸次加減磚的辦法制造出硬朗的線條,使整座房屋的畫面感、輪廓感立即顯現了出來,遠觀十分秀麗壯觀。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從側面看崔氏宅院,那畫面太美,不忍直視

這座宅子的另外一個身份,就是“鐵罩院”。“鐵罩院”,又稱“鐵絲院”、“天棚院”,是一種舊時在封閉性能好的居住建築或者公共建築的所有露天場所,利用網狀鐵絲將露天空間封罩起來的建築方式。在網狀鐵罩上,一般會固定四到八個鐵質鈴鐺用以報警,鐵網樣式多為斜漁網狀,也有扭制加工成富有吉祥寓意的圖案以增加鐵罩的美觀度的。“鐵罩院”一般多見於四合院,也有三合院或正房倒座跨耳房(俗稱“五花攢梅院”)的建築。“五花攢梅院”因為耳房和廂房間會形成小型天井,這部分天井也會用鐵絲罩住,從而形成一個立體式的封閉空間。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鐵罩院保存的比較完整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這張圖可以看出鐵罩的安裝方法,只是釘子都已經鬆動脫落了

“鐵罩院”的建築形式,目前只見於清代建築,筆者見到的鐵罩院實例,最早年限為乾隆五十一年(1786)。據此推斷,很可能早於乾隆年間形成,在道光時期達到鼎盛,以後就逐漸衰敗了。如果形成於號稱“康乾盛世”的乾隆時期,那麼,其形成一定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乾隆朝60年,晉南地區在相對比較長的一段和平時期內依靠商業和農業手段,造就了一部分地主或商業家族,在他們迅速崛起、聚集大量財富的同時,對於保障人身安全、藏納財富的居所防禦要求也越發迫切。在這樣的趨勢下,最終產生了這樣一種建築裝飾形式。可以說,鐵罩院最初的作用,實為加強建築的防禦功能。到道光時期,晉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頂峰,這一時期,建築形式、建築材料、建築藝術都超過以往和以後任何時代。這一時期,晉南地區“鐵罩院”如雨後春筍一樣建立起來,且日益由最初單純的防護功能,逐漸演化為標榜身份、炫耀家世的表現形式,“鐵罩院”最終成為“財富”的代名詞。目前,鐵罩院在稷山、新絳、曲沃(含侯馬)、襄陵、太平、萬榮、河津、聞喜均有實例發現。實際上,其範圍可能更廣。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磚雕精美的廂房墀頭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門樓的墀頭磚雕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廂房窗戶

北辛莊崔氏“鐵罩院”雖建造於光緒元年(1875),但由於其保存完整,較少程度上收到破壞,仍能夠作為“鐵罩院”的代表一窺其精髓。整個院子的天井都被鐵罩所覆蓋,鐵罩先用4、5毫米粗的鐵絲穿插成多個等面積的井字,然後再用稍細的鐵絲在這些小型方塊區域編織成多個六邊形(或菱形)。至於鐵罩如何固定,則先用鐵釘釘在四周房屋簷下椽子上,再將粗鐵絲纏繞於其上(三合院則將鐵釘釘在缺少房屋的一端的牆體上)。為體現出變化,有的方塊內的六邊形個別邊長擴大,有的方塊內編織成外圓內方的古錢狀。在整個鐵罩的正中位置,則在方塊區域內扭制了一個巨大的“壽”字,使得整個畫面既同中有異,又能夠和諧共存。鐵罩中間四個方位分別懸掛一枚鐵質鈴鐺,如遇有盜匪,則一觸即發,驚醒宅主,及時進行防禦,真可謂密不透風、飛鳥難進。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鐵罩工藝精美

唯一不足的時,稷山地區舊社會因財力所限,房屋用全磚建築的並不多,更多的是磚與泥胚混用,泥胚部分用白灰覆面。北辛莊崔氏民宅,即是這樣的情況。民宅建造於光緒元年,而光緒三年(1877),則發生了蔓延晉南、關中、豫西的重大饑饉,即“丁丑大荒”,當時社會上易子相食的現象很普遍,晉南農村人口十絕其七,可以想象,這座當時只建造了兩年的民宅,見證了怎樣的悽慘情形,他們的宅主是否安然度過了這場饑饉,都不得而知了。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村內一家門樓山面影壁的線刻“萬字不斷頭”紋,又叫“萬字錦”

晉南獨特的民居形式---“鐵罩院”

清晨的村內街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