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最近和一個使用固態硬盤7年的DIY老玩家聊天,從性能聊到耐久,感嘆時光流逝的同時總結了一些平時為人所忽略的固態硬盤使用經驗和體會。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寫入速度和耐久度需求由網速而定:

對於不少家庭電腦用戶而言,寬帶接入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對固態硬盤寫入速度和耐久度的需求。為什麼這樣說呢?日常使用中安裝程序和複製文件所佔的時間其實很少。大多數時間裡對硬盤寫入負載最重的就是全速迅雷下載了。即便千兆寬帶滿速下載大約也就120MB/s左右,大多數TLC固態硬盤都毫無壓力。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存儲極客的這位朋友平時用睡眠代替關機,在21天時間內寬帶的已接受(下載)數據量統計大約是95GB,平均到每天的下載量不足5GB(尚不及一次AS跑分產生的硬盤寫入量)。即便很極端的將可能的寫入量乘以10倍,每天50GB的寫入量,對於正品原廠TLC閃存顆粒來說壓力不大,耐久度更強的3D TLC閃存就更沒問題了。

以往大家根據閃存類型預估寫入固態硬盤壽命,傳統上認為TLC閃存擦寫次數在1000次以內。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粗略值,不同閃存品牌和質量等級都會有很大的差異。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原廠和第三方封裝的白片差異很大。而即便是原廠顆粒也會在封裝測試中進行分級,留取其中體質最佳的自用,其餘合格品則出貨給OEM商。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閃存的擦寫壽命與固態硬盤標稱寫入壽命之間還會有很大差距,這是因為全盤寫入壽命中包含了“寫入放大率”對閃存磨損的影響。以東芝TR200固態硬盤為例,它的標稱寫入量從60TBW到240TBW,對應到3年保修期的每天寫入量指標在55GB到219GB之間。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固態硬盤對於寫入耐久度的定義方式不同,有些是按照持續寫入,寫放大=1的最理想狀況計算,這樣顯得耐久度數值就比較好看;另外有些則是按照極端惡劣條件下閃存磨損最快的使用方式去衡量,儘可能保守的標稱以確保絕對可靠,東芝使用的JESD218A測試標準就屬於後者。

盤不可貌相:

跑分超牛逼實際卻稀鬆平常的固態硬盤有很多,最近很火的一個例子就是HP EX900。這塊國內深圳廠代工的固態硬盤賣的便宜並不是沒原因的:無外置緩存、白片閃存。跑分雖然看起來不差,但一個用過的朋友表示這盤運行天國拯救的時候還沒有SATA固態硬盤快。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HP這塊NVMe固態硬盤外表的硬件規格還可以,四通道、PCIE 3.0 x4接口,但混合讀寫性能渣渣,存儲極客在tom’s Hardware網站找到了其原型——SM2263XT主控的測試數據。4K混合隨機讀寫,在讀取佔比70%(模擬日常使用)的情況下,它的成績墊底。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另一個極端——跑分稀鬆平常,實際用起來感覺很快的典型恐怕非東芝Q200莫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看待Q200只當是一塊便宜的MLC固態硬盤,原廠顆粒但是AS跑分太普通: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但Q200在實際用過它的玩家中卻罕有差評。存儲極客用自己測試的Q200 240G數據疊加到Tom’s Hardware對4K混合隨機讀寫70%讀取佔比的圖表當中,可以看到Q200不僅領先於HP EX900所使用的SMI SM2263XT 512G硬件方案,同時也將西數黑盤(PCIE)踩在腳下。以SATA接口挑戰PCIE NVMe固態硬盤,Q200居然做到了: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Q200 240G超過5000的PCMark 8存儲測試成績也說明了它具備入門PCIE NVMe固態硬盤的實力,同時使用MLC閃存的它還具備比入門NVMe固態硬盤(TLC)更強的連續寫入速度。

固態硬盤經驗之談:耐久和性能應該這麼看

像Q200這樣的另類固態硬盤其實並不多見,或許是因為作為閃存發明者的東芝自有一套獨特的固件算法,不屑於快餐測試跑分,卻能在實際應用中技驚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