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機繞組電阻值很小,但運轉中不會短路?

水牢中的卡卡西

我們先來了解下電機的銘牌:

電機主要的參數有功率、電流、功率因素,其實還有一些參數銘牌上是沒有標註的,比如說堵轉電流、啟動電流。

我們先講講圖中所講P=160KW、I=280A、U=380V三角形接法:P=√3×線電壓U(380V)×線電流I×功率因數COSΦ=154KW。

那麼堵轉電流即為

將電機軸固定不使其轉動,通電的情況下電機線圈中通過的電流就是堵轉電流。這個堵轉電流也可以叫做啟動電流,因為啟動的瞬間電機可視為靜止不動。

電機短路即電源提供的電流遠遠超過正常使用時的電流定義為短路。

電動機在運行的時候電流和電壓之間是存在相位角Φ的,當電動機所帶的負荷越大時Φ值越小趨近慢慢趨近於0,如果電機制動不轉那麼就是0,這個時候的電流就叫堵轉電流,也可稱為短路電流。電機所帶的負荷越小Φ值越大,趨近於90°,異步電動機不會達到90°,因為存在鐵損和銅損。

電動機運行的電流:I=P/(√3×線電壓U(380V)×功率因數COSΦ),也就是說電動機的電流大小是由負荷大小決定的,如果負荷太大電動機會因電流過大而燒掉就是這麼一個原因。


鳳棲夕陽

這個問題其實網友高個兒12已經簡明扼要得作了正確的回答,即電機繞組的電阻雖然很小,但運轉中不會短路的原因:除了繞組具有電感以外還會有反電動勢產生,這部分電動勢會抵消大部分輸入電壓,進而使輸入電流降低。


我的這個回答主要是從我自己的理解上往下再挖一層,儘量說清楚以下兩個問題,如有不足或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 為什麼會產生反電動勢?
  • 反電動勢為什麼會抵消大部分輸入電壓?

電動機的種類繁多,本文分別從直流電動機和三相永磁同步電動機為例進行說明。

直流電動機

直流電動機的模型比較簡單,印象中高中物理課上就有學過。這裡簡單描述一下,這種電動機的定子會產生一個固定的磁場,模型中就是兩個磁鐵,分別為N和S。在這兩個磁鐵之間是一個線圈繞組,即轉子。這個繞組的兩端接直流電壓(當然繞組和電源間有電刷、換向器等東西)。

當繞組通電時,線圈上就會有電流,我們先不論通電瞬間電流大小。—> 通電的導體在磁場中就會受到力的作用,然後轉子開始旋轉。—> 進而再使線圈的磁鏈發生變化;—> 因為磁鏈的變化在線圈上產生電動勢,磁鏈變化率越大電動勢越大,即轉速越大電動勢越大; —> 因為楞茨老先生髮現,線圈上的感應電動勢產生的電流總是阻礙原先磁場的變化,所以該感應電動勢的方向與輸入電壓的方向相反,即反電動勢;這就是反電動勢產生的機理。 前面已經說明了反電動勢的方向和電源的方向相反,假設U為輸入電壓,E為反電動勢,R為線圈電阻,I為線圈電流。那麼以上變量之間的關係為:U=E+IR 所以電流為:I=(U-E)/R 以上公式說明反電動勢能抵消輸入電壓,使電流不致於過大。在相同輸入電壓及勵磁條件下,轉數越大電流越小。

三相永磁同步電動機

三相永磁同步電動機的結構與直流電動機不同。它的反電動勢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定子本身生成的; 另一部分是轉子磁場對定子繞組作用後生成的;

先說第一部分,三相永磁同步電動機定子上有三相繞組,在空間上分別相差120度。由於繞組的電源為正弦交流電,因此繞組上的電流也為正弦交流電;—> 所以線圈上的磁場大小也按正弦規律變化;—> 本線圈的磁鏈變化及另外兩相線圈的磁鏈也有部分鏈過本線圈,這些合成的磁鏈變化就會產生感應電動勢;—> 由於感應電動勢與輸入電源有相位差,總體上施加在線圈電阻上的淨電壓變小;

對於第二部分,當永磁體的轉子旋轉起來後,轉子產生的磁場也一同旋轉,因此鏈過每一相的磁鏈會隨著轉子位置不同而不同; —> 繞組中因磁鏈的變化會產生感應電壓;—>這部分感應電壓也會抵消一部分輸入電壓,使施加在線圈電阻上的淨電壓變小;


口口木的筆記

我沒學過專業的物理知識,強答一發!

電機繞組阻值實在電機靜止的時候測出來的,基本可以相當於短路。

(圖畫的有點醜,基本意思畫出來了,不考慮線圈方向)

紅,藍,黃分別電機內代表三根線,黑色為轉子,綠色為電刷。

我們可以看到,測電阻時由於電機靜止,我們測到的就是一根線圈(圖示為藍色)的阻值,接近於短路,沒有問題吧?

但是,當我們電機正常工作時,轉子帶動線圈時轉起來的,電路一直處於一個通-斷-通-斷的過程,所以整體電流是相對較低的。還有,當我們線圈高頻通斷電時,其會成為電感,通的一瞬間,電流不會增加到最大值,而是緩慢增大,還沒增大到最大電流,轉子已經轉走了,電刷又通向另外一條線了,所以始終不會增大到最大電流。

(憑藉上學時候物理知識和業餘電子知識強答,不嚴謹的地方歡迎指正)


PHP開發者

看了很多大神的回答,感覺有點繞,沒學過的不太好理解。我試著用簡單的說法來解釋一下。

題主所說的電阻屬於直流電阻,直接通直流電時,電機相當於一根導線,肯定要短路燒燬的。通交流電時,電機就是一個感性的設備,由於交流電是以50hz的頻率交替變化的,因為電機繞組可以看成一個個大型的電感,而通過電感的電流不能突變這個特性,流經線圈的電流還未達到可以燒燬線圈的時候,交變為極性相反的電流,不停往復。所以電機定子繞組可以產生持續旋轉的磁場帶動轉子轉動,而本身不會因為電流過大導致短路燒燬。

就是因為電感對電流有阻礙作用,通過電感的電流不能突變,只能慢慢增加或慢慢減小這個特性來實現的。


玖五二柒

所有的電動機,測量電阻值都會很小,因為測量的時候用的是萬用表,萬用表的電源是電池,也就是直流電壓,電機繞組的電阻不會超過1歐姆。

但是電機運行時通過的是交流電源,繞組的電阻很小,但是電感很大,感抗,阻礙了電流。所以,電動機不會短路。

當然,如果你把交流電動機接到直流電源,那肯定會出現短路。

大家可以看一看最常見的電焊變壓器, 電焊機(電焊變壓器,一般都是高壓變低壓)外面的繞組是低壓繞組,只有幾百匝,運行的時候低壓繞組串聯電抗器(和繞組反向纏繞的線圈),限制電流的增加,所以,即使焊條和搭鐵短路了,電焊機也不會短路。


王俊傑猛

如果單純地考慮繞組靜態電阻,對於電源來說當然是短路的,這也是電機啟動或者堵轉時電流會急劇升高導致跳閘甚至燒燬的原因。但是電機轉動起來情況就不同了,電機繞組在磁場中運動,會產生感生電動勢,分析電機磁場和繞組運動可以得知這個電動勢是和電源電壓方向相反的,因此叫做反電動勢。正常轉速下,反電動勢抵消了大部分的電源電壓,轉速越快,反電動勢越高,因此繞組電流就越小。所以同一個電機來說,轉速越慢電流越大,轉速越高電流越小。


高個兒12

這個現象可以有好幾種解釋方法:

1、阻抗解釋: 這是因為電機繞組的直流阻抗雖然很低,但交流阻抗卻很高,電機運轉時由於高速轉動,導致繞組內流過的電流和電壓實際上是週期性變化的交流電,因此必須使用交流阻抗來計算其電流,只有在電機完全堵轉時,線圈電流不再變化,才變成直流阻抗,所以電機堵轉時電流非常大。

2、發電機解釋: 電機轉動時,不僅有電機的一面,實際上它也有發電機的一面,因為它的結構與發電機完全一樣,因此轉動起來後電機也會變成一臺發電機,而且它“發電”的一面總是在阻擋“電機”的一面,因此加在線圈繞組上的電壓實際上要減去發電的電壓,這個壓差最後才是作用在繞組的真正產生電流的那個電壓,它其實不大了,所以繞組電阻雖小,但驅動壓差也很小,電動機電流並不大。

3、感生電動勢解釋: 和發電機解釋很相近,線圈繞組在轉動時,會產生一個反電動勢,其方向一定是與加載的驅動電壓反向,這個反電動勢抵消了大部分驅動電壓,使得加載在線圈繞組上的真實電壓並不大,因此電機線圈內的電流也不很大。

但電機因為負載增加後,轉速下降,導致這個反電動勢下降,加在線圈上的電壓差增加,電機電流會顯著加大的。


楚楚夫

《基礎電工學》也並非每一個人都學習過,通俗一點講吧,簡單的電路主要分為兩種,即“純電感電路”與“純電阻電路”。純電感電路是指除交變電源外,只含有電感元件的電路。電感兩端的電壓與電流同頻,但電壓比電流的相位超前π/2,線圈不消耗能量。在“純電阻電路”中,阻值小肯定會因電流大而出現短路的情況。。但電機是“純電感電路”,電流與電阻的積不是電壓值,電的熱效應在電機中佔比很小,造成電機的溫度升高也很緩慢,電在純電感電路中電的主要效應是“磁效應”,在這個電路中電能通過磁效應轉化成了機械能,完成了從一種能量向另一種能量的轉換。在純電感電路中的電流瞬時值為i=Imsinωt,而在線圈兩端的自感電壓為uL=Umsin(ωt+π/2),純電感電路中的電壓在相位上超前電流π/2。在電機的銘牌上,標有額定功率,有功功率,無功功率等,只有當無功功率增大時,電機的線圈中才會有大的電流通過,電機就會發熱。衡量一個電機質量的重要檢測指標就是“溫升”,即在一定的時間之內,空轉與有效荷載時溫度的變化值。現在為了保護電機的繞組不致於在高溫時融溶,通常在風冷的全封電機中安置一個“熱保護器”,也就是通常講的“溫控”,它的原理與電炒鍋上的“熱保護器”原理相同。當溫度超過設定的溫度時,熱保護器自動啟動,斷開電路,促使電機降溫。



本問答的正解就是電機是純電感電路,“線圈不消耗能量”,因此也就不會短路。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通俗點講,電機運動時經過線圈電流不會很大,這些電流做功大部分是機械功,極小部分才是發熱了。如果電機強行被停止轉動,兩端還加電的話就會立馬大量發熱,甚至燒燬。這時通過電機的電流全部發熱。


朕滿血歸來

個人理解,如有錯誤請指出!

簡單理解:電機線圈繞組,通電產生旋轉磁場,由轉子鐵心(硅鋼片),在旋轉磁場中消除磁場,電流越大(根據定子線圈繞組阻值大小決定)扭矩越大,消除交流電在定子線圈中產生的旋轉磁場從而不會短路。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樣理解應該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