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文/盧世偉


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坦白講,很長的時間裡,我對劉惜君一直是無感的。

但劉惜君在歌壇最初的亮相,還是蠻令人眼前一亮的。時光推回到9年前,歌壇還正是一個個(中)性為尚猛女當道的中堅時代,所以在快樂女聲的舞臺上突然出現這麼一個清清爽爽甜甜亮亮的女生,還是會有燥熱空氣中鑽進一絲輕風的感覺。

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然而,劉惜君還是有些太過於清淡了。

我沒接觸過私下的劉惜君,身邊有跟她很熟的朋友都叫她“劉姥姥”,那應該是一個很活潑很狂放的稱謂,但這樣的劉惜君我從未親眼得見,我眼中所及的劉惜君,規規矩矩,一直是那麼得體的收著的,從未往前衝過的樣子。而娛樂圈就是要往前衝啊,不管你是用動作,用語言還是用作品,於萬千人中,衝出一條血路,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啊,但劉惜君並沒有曾給過我這樣強烈的印象,於是,也漸漸地就沒了印象。

還有她的聲音。對於一個以唱歌為主業的人來講,聲音的特點和表現非常重要。劉惜君的聲音其實是有突出重圍的天賦的,因為她的聲音非常清亮,清亮中且還帶著一些脆的特質,俗話中說的那種嘎蹦脆的感覺,很適合去表現一些飄緲而遊離的意境,敏感而脆弱的情緒,會有味道,很有聲臨其境的感覺。但好多年裡,我也還是會時不時地聽到劉惜君的聲音,總還是覺得淡,聽不出什麼感情的濃度,似乎什麼都無所謂的,都刺激不到她的,那感覺有點像她最近專輯裡的一首歌《同一件事》裡所唱到的,“愛或者恨/誰心裡的冰 還是火/回憶的甜和傷痛/

都是同一件事”、“對還是錯/旅途從起飛 到降落/ 瞬間快樂或難過/ 都是同一件事 沒什麼/ 感同身受 /或冷眼看著 ”,愛恨對錯,在她的聲音裡,感受不到太大的差別,而對於我這種追求強烈感情效果的聽眾而言,也只好漸漸對她無感了。

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2017年的尾聲,忽然開始流行起一個詞,“佛系”,大意是指的是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而以“佛系”冠名的人種,多呈現出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切隨緣”的生活狀態。然後我就突然想起,這說的,不就是劉惜君在歌壇的狀態麼?

從2009年參加快樂女聲至今9年,劉惜君果然也就是不以物喜,什麼大風大浪裡都沒怎麼見她冒過頭,也不以已悲,還是默默地一直唱著自己的歌,出著自己的專輯,不聲不響地,就已經出了五張專輯了,這數量不知不覺中就超過了同年十強中的所有其他同伴,甚至超過很多級別遠高於她的同行大咖前輩,然而,從來沒有人用“熱火”或“熱鬧”這樣的詞彙來形容過她,劉惜君,就像一個飄緲的存在,淡而遠的,像拂曉的一抹光亮,一襲薄霧,瞬間會被日間的熾烈掩去,卻依然故我,從未離去。

而她,竟然就將自己的這種狀態,完整地做成了一張專輯,專輯的名字就叫《如我》,同樣發生在“佛系”甚囂塵上的2017年尾聲,彷彿是專門為這種現象做一個音樂的註腳。

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這個註腳也做的相當的“佛系”,16個“如”字句式,簡潔,飄緲,遠離,“如雲藏起了雨/如霜住進了樹 /如我一騎絕塵驚醒在荒蕪 /如煙也是如霧”,卻冷靜,淡定,執著, “如你注一字之誤/如是我才不唐突”,還是那樣拒人於千里之外,卻不動聲色地成就了一卷詩意,“如幻也是無情”,還生出幾分“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清淨禪韻來。

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但畢竟還是不到30歲的年輕女子,劉惜君只是生性清淡,斷不會真的就要如佛遁世而去。

她如此不急不躁不溫不火的的姿態,前兩年其實還有一個很熱門的詞,也算貼切,叫做“性冷淡風”。但真正做藝術做音樂的人,有誰會真正冷淡?冷淡的不過是外在的一種風格氣息,而內心,都必然是熱烈且熱情的,不然,哪裡來的9年的五張專輯,哪裡會有這一路的從未言歇?

於是我相信了,在私底下的朋友圈裡,劉惜君可能真的就是一個“劉姥姥”,她外在呈現的冷與內在可能的熱,她氣質裡流露的淡與氣息裡潛在的烈,應該都看在了身邊那圈朋友的眼裡。這當中應該就包括郭頂和鄭楠。

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郭頂,至少現階段的郭頂,應該在某種程度上跟劉惜君是有些“臭味相投”的,都偏好那種遊離在世外的清冷世界吧,都有些不在乎別人無所謂世事的佛系特性。所以,當他來擔綱製作好友劉惜君的這張《如我》專輯裡,他一上來,就一語道破了劉惜君的真相:“有一個 算一個/別計較什麼”、“若沉默 能應付/這深深一吻/至少能擁有/這一時半刻/僅有的認真”。果然,大家都是“浪裡遊”之人,看似什麼都不計較,卻只因心裡都清楚,“我最在意的人/他已經在等”。

郭頂應該是看透了劉惜君的本質,和他一樣,都是更喜歡在外太空的世界裡神蹟夢遊的人,於是專輯的第二首歌《夢銀河》,便是這種浪裡遊人彼此相認的寫照:“陌生人/沉默不語相認 /試探著 /徹夜多不安分/清醒的空蕩靈魂/在等著什麼發生”,他們都太瞭解彼此本質上都是多麼不安分的分子,只是不願耽溺於俗世紛擾故而以冷淡的姿勢維持存在的狀態,惟願在夢裡釋放自己的真切與熱烈,自由與灑脫。

於是,《如我》的故事,便圍繞著睡與夢的境況展開,勾勒出一方脫離現實之地,在夢的世界裡尋求自己的安全感和舒適態,一種可以不說話可以無所求的狀態,只要“當我感到失望還能夠抬頭看/當我想起你/

任念頭生長/我明白有一天我們終會再見/你還能夠 擁著我不說話/就這樣不說話”(《說完》),彼此都明白,所謂傷痛煩擾,都“不過只一場漣漪/緩緩墜入了心底/我可以一覺睡去/什麼都不再提起/你忘的 我忘了/反正我 太懂得事理/認定我 自省以後就該痊癒”(《你忘的我忘了》)。不想人世太累,不想活的乏味,最管用的辦法,便是染上《嗜睡症》,快快睡去吧,因為明白,“每當我深睡 所有細微末節的碎片/在夢裡面 依然完美”。

這是多麼孤獨的完美,這是多麼絕望的撤退,此時你再想想郭頂自己的那張《飛行器的執行週期》,不覺得有些異曲同工嗎?

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接下來出場的鄭楠,也不見得比郭頂熱烈多少。如果說郭頂是把劉惜君置身於一個夢境之中,鄭楠則是在領著劉惜君,向這個夢境一意執行。孤獨的人,多習慣《夜行》,鐘意那種“晝伏夜行的世界/唇角眉眼 視而不見/把笑容都熄滅 是真情或表演/已經無所謂/當黑夜 遮住膚淺的眼/留下溫度氣味”的感覺和狀態。夜行中的人,彼此相處簡單,勿需相互介入,因為明白彼此做的都是《同一件事》,終將都殊途同歸,而他們最大的《秘密》,或許就是,都曾因愛或恨的太過用力,而誤入禁區,所以他們寧願冷淡,所以他們選擇佛系,他們寧願告訴自己:《該忘了》,漫長的一生別沒浪費,不如“留點空間 給 對的人”。

於是郭頂鄭楠,分上下半場,一個說夢,一個說夜,一個務虛,一個務實,一個結果,一個過程,完整而清晰的解析出佛系的劉惜君緣何會有這樣一個“如我”的夢態的來龍去脈。而如此下來,原來清淡單薄的劉惜君,依然骨感,卻一下子變得豐潤而挺立了起來,原來若有若無的劉惜君,依然飄緲,卻在更為迷離的色彩架構中,形象一點點清晰了,明亮了,引人想要看透,而一層一層地跟著看進去,卻只看到了深邃。

佛系的劉惜君,《如我》的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