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去醫院看病,醫生不用檢查病人只聽病人講一下就可以開藥呢?

青的山綠的水5556666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很現實,我的理解有以下幾點:



第一,醫生的門診量太大,我們來做一個計算,一上午從8點開始到12點,是4個小時,如果有40個病人,每個病人就是6分鐘,6分鐘時間醫生要問診,要查體,要開藥,還要寫門診病歷,時間夠嗎?不夠,那怎麼辦?簡化流程,邊問診邊開藥,查體省略了。如果看的病人超過40個,那每個病人分配的時間更少,你覺得呢?





我們醫生也知道題主所反映的問題,但是很忙的情況下,醫生能怎麼辦?讓你退號去看別的醫生,很少吧,結果還不是硬著頭皮給你看,雖然看病流程簡化了,我想醫生還是為你仔細考慮了診療方案的。如今的限號也是無奈之舉,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唯一解決辦法就是擴大門診醫生數量,開放更多的門診診室,但是這涉及到很多方面,就像大家反映的排隊的人那麼多,為什麼不開更多的窗口服務呢?



你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杏仁健康

大多數人都是看門診得到這樣的印象,似乎現在醫生都很少給病人做身體檢查,簡單詢問一下病情,就在電腦上開檢查或者開藥了。其實住過院的病人都知道,醫生對於住院患者的詢問是非常詳細的,做身體檢查也要仔細得多。之所以對門診病人看得這麼快,我想主要原因有這樣幾方面:

2 醫生的經驗豐富。能夠坐門診的醫生,一般都已經有了足夠豐富的經驗。 很多病情較為簡單的病人,通過詢問病史,就可以有初步判斷了。有豐富經驗醫生看病人的速度也可以很快,患者行走,談話,呼吸,面色,姿勢狀態等等都能為患者的病情提供許多線索,不一定要拿起聽診器才叫檢查。所以醫生瞟一眼之間,其實已經對病人做了初步判斷,但患者不一定能察覺。

4 經濟指揮棒的導向。在患者就診的所有環節中,醫生看診這一步是最不值錢的。診療費國家定價,不過幾塊錢,多的十幾塊。這遠遠不足以彌補醫務人員的勞動力成本。更體現不出醫生的知識的價值。醫生自然不願意付出更多時間做沒有任何效益的體檢。

其實每個醫生都願意病人量少一點,與每個病人交流的時間多一點,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誤解與糾紛了,醫生工作壓力也沒那麼大。這還有待於醫療體制進一步地改革。


ZKpub


冬日雕

又碰上一個故意帶節奏的,我想問問題主,你造這種謠是出於什麼目的?


我們先把那些造成醫療事故的醫生拋開,他們肯定是錯的,肯定是疏忽大意的,該罵的罵,該批評的批評。

庸醫就活該挨千刀,誰讓他們不好好學習醫學知識的,誰讓他們疏忽大意的。

咱們來說說正常的醫療程序,到底什麼程序是對的,什麼程序是錯的。


先說明一下自己的觀點:醫生不是神仙,不是什麼病都能治的,也不是魔鬼,有限的條件內還是以治病救人為主。他們說到底就是一些普通人,也沒高看自己,也沒小看別人。


醫生確診一個病例是需要依據的

這裡有個基本的邏輯,不管是好醫生,還是庸醫,不管是西醫,還是中醫,看病的時候都會謹慎一些,因為一旦出問題,飯碗就沒了。

所以,醫生必須反覆問,問既往病史,問病症,然後根據病症做出基本推斷,同時要求患者去做化驗,最後拿著化驗結果來確診。這就是基本流程。

中醫簡單一些,望、聞、問、切然後梳理一下表徵,最後確診病症。

所以要特別好奇的問一下,有誰去看病的時候,醫生症狀都不看就直接開藥了?

現在醫療改革了,診費高了,很多人對醫生的要求也奇特了

這就看完了啊,開了藥回家吃就可以了?還要怎麼看?驗血?B超?MRI?人家醫生覺得根本不算嚴重,而且問的過程中,肯定會有量體溫,還會有對頻率的詳細詢問,包括咳嗽的狀況、有沒有痰、痰的性狀等等。既然能確定了,為什麼還要讓你多花錢?

對於這種病人來說,我們其實都明白,他們就是想找個心裡安慰,想讓大夫勸幾句。可是現在的醫患關係,咱們不討論是庸醫的錯,還是職業醫鬧太能折騰,就說這樣環境下大夫敢說什麼?敢保證什麼?

醫學本身就不是那麼完美,醫學知識體系裡面本身就存在問題。而且,醫學作為科學的組成部分,科學都不敢說能解決所有問題,醫學怎麼可能敢說這話?所以,大夫更不敢說了 。

有人說西醫就會化驗,又說中醫不科學

這話聊的特有意思吧?

西醫就是用科學的方法確定病症,而最符合科學的就是數據。這也是西醫能夠讓現代醫療不斷髮展的關鍵。因為,不管醫生水平如何,只要有數據,就可以利用數據準確的鎖定病因。

不過,要是覺得西醫坑錢,就去看中醫吧,中醫的檢查項目少。可有些人又說了,中醫不科學,我們不信中醫。

那能怎麼辦?西醫不化驗沒法確診,化驗了你說人家坑錢,小病不化驗你又說人家不負責任,中醫你又不信。

這病怎麼治?


醫學就是這麼回事兒,知識很複雜,但是道理很簡單。西醫要通過大量明確的證據確診,這些證據必須保證準確性和科學性。中醫需要一套非常複雜的理論支撐,如果要總結一下的話,那就是“經絡辨證,藥理施治”,這東西沒有經驗根本就弄不好。


庸醫本人也見過,上高中的時候有甲溝炎,就拔了一次甲,之後按照醫生的要求去換藥,到了之後發現值班醫生喝大了,在那睡覺呢。換紗布的時候,倒了點雙氧水,直接給我拽下來了,疼到我懷疑人生。

然後就把他舉報了,再然後那貨就消失了。

不得不說,有些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竟然跑過編故事,說自己看病,只說了哪疼,醫生就開了一堆藥,而其這個藥還不對症。說這話的人麻煩出來一下,醫生開藥是有處方的,咱們拿處方來對峙。這麼一個胡鬧的處方,足夠讓一個醫生被吊銷執照了。


還是那句話,庸醫肯定有,對這種人就是抓住一個舉報一個。而且,如果說是醫生誤診,出了問題,那咱們一起罵。但如果醫生連基本的責任都沒有盡到,連基本的檢查都不做的話,這事兒誰信?

說到底,有些人就是為帶節奏,目的大家都明白。但是,帶節奏也得有腦子啊,絕大部分的醫療問題在於判斷失誤上,有誰見過醫生不診斷直接開藥的?這要是能把病治好了,那就是神仙了。


小言詹詹

我曾經最多的一天門診量是110個人,如果真的給每一個病人都做體格檢查、讓他們把心裡的疑慮都講出來,順便再替他七大姑八大爺問幾個問題……那我估計真的會被排在隊尾的病人打。

大部分病人看病是選擇西醫,中醫與西醫診斷的方法並不完全相同。中醫靠望聞問切,而西醫則是視觸叩聽。號脈是中醫診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去看中醫的時候醫生多多少少的會給你做一定的檢查。 但是,看西醫的時候則可能因為醫生經驗不同、病人的病情不同等等原因,不一定會給你做體格檢查。

1.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不做體格檢查的。

雖然我們都知道,做出初步診斷前應該嚴格的按照視觸叩聽的診斷程序為病人做體格檢查檢查。但是隨著經驗的增長,一些經典的病、單一的病,確確實實一聽病人描述就知道是什麼病了,而且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輔助檢查取代了體格檢查。

比如說骨折,在當今醫療環境下誰敢靠摸一摸就作出診斷呢?很多時候檢查不檢查最終還是要依靠檢查來下診斷。

3.病人目的單一。

一些長期複診的病人,醫生已經對其病情全方面的瞭解,在短期複查時病人僅僅只是因為藥吃完了來開某種具體的藥而已。

4.門診超負荷。

這一點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看病實行預約制、門診限號,我敢說再也不會有人說醫生不重視他、不給他做體格檢查、不聽他傾訴。但是,當前環境下,可能實現嗎?時間是固定的,病人卻是源源不斷的。給足了其中一個患者的時間就必定會有其他病人當日沒法就診。

5.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下半夜的風


十萬個為什麼大為


奇怪的超人


對瀟瀟雨幕


三天打網兩天曬魚公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