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王震(1908年4月11日-1993年3月12日),湖南瀏陽人。1924年參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上將軍銜。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粵漢鐵路長嶽段工會糾察隊中隊長,湘鄂贛邊區赤衛隊支隊長兼政委,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兼第八軍代政委,湘贛軍區代司令員。參與領導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後任第六軍團政委,第二軍團政委。參與開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35年參加長征。王震擔任六軍團政委,1935年9月,蔣介石調集20萬重兵“圍剿”紅二、六軍團。軍團指揮部吸取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教訓,決定主動轉移。11月19日晚,王震率部從湖南桑植突圍。為使敵人摸不清動向,部隊夜間行軍,不走村莊,不走大路,不留行軍痕跡,休息隱蔽於密林中。在王震的指揮下,部隊先南下湘中,後插入湘南,繼而西進。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36年2月,部隊轉戰到貴州黔西、大定、畢節地區。這裡是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少數民族較多,國民黨的統治力量十分薄弱,紅二、六軍團的領導決定在此建立新的根據地。作為軍團政委,王震十分重視和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打成一片,使紅軍隊伍不斷擴大。3月,當紅二、六軍團到達南北江地區時,接到紅四方面軍要求會師甘孜的電報,於是兵分兩路開始北上。4月底,部隊順利渡過金沙江。5月,紅六軍團進入康藏高原,準備翻越雪山。王震深知過雪山的困難,發動部隊在物質和精神上做好充分準備,終於6月初順利翻越大雪山,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的三十二軍勝利會師。7月2日,紅二、六軍團齊集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5日,中央軍委正式授予二、六軍團以紅二方面軍番號。不久,紅六軍團擔任紅二方面軍的先頭部隊,繼續北上。王震率十六師走在軍團的前面,多次與敵血戰,衝破圍堵。10月18日,紅二方面軍又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王震率部在長征中一次次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使部隊得到鍛鍊和壯大。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毛澤東在接見王震等二方面軍將領時說:“出貴州,過烏江,我們付出了大代價,二、六軍團討了巧,就沒有吃虧。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蹟!”原來,中央紅軍出發前有8萬餘人,經長征到達陝北時只剩不到1萬人,而紅二方面軍出發前是1.7萬人,到陝北後仍有1.3萬人,確實是創造了奇蹟中的奇蹟。而這一奇蹟的創造,是和王震在長征中注意發動群眾、努力擴大紅軍分不開的。

抗日戰爭時期王震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副旅長、旅長兼政委。1941年初率三五九旅屯墾南泥灣,他率三五九旅部隊在南泥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為人民軍隊和抗日根據地樹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光輝旗幟。毛澤東同志為王震同志親筆題詞“有創造精神”。王震同志被選為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三五九旅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1944年任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1944年10月,為迎接抗日戰爭的大反攻,毛澤東決定派一支主力部隊南下,擔當發展華南的任務,時任三五九旅旅長的王震主動請纓。毛澤東對王震說:“如果國際反法西斯戰爭迅速勝利,蔣介石決不允許你們把這把刀子插在他的咽喉,他會首先集中力量吃掉你們。這樣,你們孤軍深入,沒有根據地,鬥爭將十分殘酷,你們的處境會極其困難,甚至可能全軍覆沒,包括你本人在內。”王震當即表示:“有毛主席和黨中央的領導,不管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都堅決地完成任務!”不久,三五九旅組成南下支隊,王震任司令員。11月10日,王震率5000人馬從延安出發,日夜兼程,跨黃河,渡長江,向華南挺進。次年2月,南下支隊與鄂豫邊境新四軍第五師會合,後又到達湘粵邊與華南部隊配合,積極擴大敵後抗日根據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其時,南下支隊正在湘南的八面山區活動,蔣介石決意絞殺這支孤軍。八面山很快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出山的五條通道全被封死,加上部隊斷糧,天下大雨,戰士們又冷又餓。危急關頭,王震身先士卒,率部多次與敵血戰,終於衝出包圍圈。不久,王震積勞成疾導致胃出血,戰士們抬著他繼續前進。8月下旬,部隊進入五嶺地區。不想放虎歸山的敵軍對南下支隊拼命堵截,企圖將它消滅。就在這時,王震接到中央可以自行選擇路線北上的指示,他立即奉命北返,率部奮勇拼殺,衝開一條血路。一個月後,南下支隊勝利到達江北,脫離了險境。10月初,南下支隊回到中原,重新和新四軍第五師會合。經過整編,南下支隊編入中原軍區,王震任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他堅持自衛,保衛中原解放區達半年之久,牽制了華南國民黨軍北上。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與指揮中原突圍。後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軍長兼政委,第一野戰軍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參加了延安保衛戰和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後1949年率部挺進新疆。後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政委。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53年,後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1955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王平(1907年10月12日一1998年2月8日)

1907年10月12日,王平出生於湖北省陽新縣王英鎮東源(原三溪口鎮永福裡橫溪沅鄉)大湖地村一個農民家庭。王平家境非常貧困,兄弟姐妹六人中排行最末。

1926年12月,參與組織農民協會,任鄉農協委員和村農協負責人,大革命失敗後仍堅持組織群眾開展革命活動。 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先後任紅3軍團第8軍一縱隊戰士,縱隊宣傳隊副隊長,機關槍連政治指導員,團黨總支書記,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參加了攻打岳陽、長沙的作戰和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

1933年任紅3軍團第3師第9團政治教導員,指揮該團參加第四次反“圍剿”的南豐、黃陂、草臺崗等戰鬥,在作戰中捨生忘死,身先士卒,重創敵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任紅4師第11團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參加了攻打福建沙縣和回師江西保衛廣昌的戰鬥。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34年參加長征,在突破國民黨軍隊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和奪佔婁山關、保衛遵義城等戰役、戰鬥中,他率紅11團英勇作戰,多次擔負軍團前衛和後衛。到達陝北後,參加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2月,調任紅1軍團第4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參加了東征。同年6月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12月任紅27軍政治委員。不久,又組織指揮清剿延南地區匪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平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科長,9月任中共晉察冀臨時省委軍事部部長,赴冀西山區阜平發動群眾、組織地方武裝、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兼任阜平縣中國民族革命戰爭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和以縣長名義開展工作,向曲陽、望都、唐縣等縣派遣幹部,建立革命政權,組織了數千人的抗日義勇軍,創建了以阜平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十一月晉察冀軍區成立後,主持籌建了第3軍分區並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其間著力團結、爭取、收編、改造民間抗日武裝,擴大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並多次組織政治整軍,提高所屬部隊的政治素質和戰鬥力。率部參加抗擊日軍對晉察冀邊區八路圍攻和軍區部隊三次主動出擊的戰鬥。

1938年3月,任冀中軍區政治委員,全力整編整訓所屬收編的地方武裝,為第120師輸送多支主力部隊,並率部參加粉碎日軍對冀中的戰役圍攻,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1939年9月,任第3軍分區政治委員。 1942年9月,兼第3分區地委書記,指揮部隊參加“百團大戰”,粉碎了敵人對北嶽中心區的多次殘酷的大“掃蕩”,並向敵後之敵後進軍,瓦解偽政權,逼退敵據點,粉碎敵人的“蠶食”、“封鎖”,鞏固了北嶽抗日根據地。 1944年10月,任冀晉軍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和冀晉區黨委書記,年底率部進軍雁北、挺進綏東,積極對敵開展攻勢作戰,在平綏路以北開闢了新的根據地,從而打開了延安到東北的通道。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45年9月,率部參加綏遠、晉北、大同等戰役。 1946年3月,冀晉軍區的4個主力旅升編為晉察冀軍區野戰縱隊後,王平迅速重新組編了兩個獨立旅,擴編各軍分區部隊。 1947年4月,晉察冀野戰軍主力連續發起正太戰役、青滄戰役、保北戰役、大清河北戰役,王平指揮冀晉區部隊、民兵積極參戰,牽制敵人和組織戰場勤務,保障主力部隊長驅數百里。10月,指揮冀晉、冀中部隊和民兵參加清風店戰役,配合野戰軍主力全殲國民黨軍主力第3軍,活捉軍長羅歷戎,取得晉察冀部隊轉入戰略進攻後的第一個大勝仗。11月,指揮冀晉部隊參加瞭解放石家莊的戰役,同時組織冀晉區民眾有力地支援前線。11月中旬,任北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兼一縱隊政治委員,率部發起了平綏路破擊戰,組成左翼兵團參加了察南綏東戰役。1948年8月,改任北嶽軍區司令員,率北嶽兵團掩護華北部隊主力進軍歸綏,進到綏東兼任綏東工作委員會書記,開展地方工作。隨後率部參加平津戰役,解放了張北、張家口。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5月,任華北軍區副參謀長兼幹部部部長。1953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率部參加了夏季反擊戰役。7月,與司令員楊勇共同組織指揮了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次戰役—金城反擊戰,給敵軍以致命打擊。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1955年3月,任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然後奉命回國,組建動員部。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參與主持制定了國務院《關於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兵役委員會的組織和任務的規定》,主持擬製了《兵役工作條例》《動員工作條例》等幾個動員法規性文件草案。1957年2月,第二次入朝,王平任志願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0月任政治委員。組織部隊加強戰備,參加朝鮮的和平建設。1958年10月,按照黨中央的部署組織志願軍部隊撤離朝鮮回國。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58年毛澤東與王平)

1958年11月,王平任軍事學院政治委員。1969年1月,任該院黨委第一書記。1975年,先後擔任軍委炮兵政治委員,武漢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77年12月,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

1979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1980年1月,任中央軍委常委,仍兼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並分管軍委辦公廳工作。1998年2月8日16時42分,王平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王宏坤(1909年—1993年),原名王宏春。1909年1月22日(農曆正月初一)生於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石槽衝村。]家境貧苦,自幼放牛,做短工,後參加農民運動。

1927年11月王宏坤作為義勇軍隊員,參加麻城“九月暴動”和著名的11月“黃麻起義”,1928年1月26日王宏坤和農民義勇隊的夥伴20人到武漢。

1929年2月14日王宏坤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3月由戰士共產黨員蔣如琛、董成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王宏坤隨徐向前、王樹聲轉戰。任紅一軍第一師第一團排長、黨支部委員、一連連長、特務連連長。1931年春任紅四軍第十師第二十八團第一營副營長。五月任第十師三十團團長。參加創建發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各次反“圍剿”與進攻戰役。1932年春,王宏坤任紅四軍第十師師長,指揮蘇家埠戰役有功。同年10月率部參加西征入川。1933年,四方面軍由四個師擴編為五個軍。7月,王宏坤任紅四軍軍長。1934年11月,任紅四方面軍副參謀長。率部參加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各次反“圍攻”與進攻戰役。1935年5月,王宏坤參加長征。7月任紅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10月隨軍南下川康地區,任紅四方面軍副參謀長。不久兼川康省軍事部指揮長。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36年7月復任紅四軍軍長,率部北上到達甘肅會師。10月改任軍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山城堡戰役。期間,參與指揮了數十次重要戰役、戰鬥,為創建鄂豫皖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紅四軍與紅九軍等部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王宏坤任第三八五旅旅長兼隴東軍政委員會書記,率部出發山西作戰。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38年12月,王宏坤任冀南軍區副司令員。1942年12月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參與領導冀南平原的游擊戰爭,堅持和發展抗日根據地。率部參加了“百團大戰”,在百團大戰中,曾率部參加正太、平漢鐵路破擊戰。平漢戰役中,在劉伯承統一指揮下,王宏坤率部伏擊全殲日偽軍。此後,還指揮了南樂、巨北、安陽等戰役,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解放戰爭初期,王宏坤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兼第六縱隊司令員。 1945年10月,在邯鄲戰役中參與了對北集團部隊的統一指揮。1946年,參與指揮了臨清、白晉、平漢等戰役。1946年6月,王宏坤率部在劉鄧指揮下強渡黃河,躍進大別山,重返鄂豫皖。同年9月,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同年12月兼任桐柏軍區司令員。率部到鄂豫邊桐柏地區後,指揮部隊參加了臨平、平漢、白晉、鄧縣戰役,開闢和擴大桐柏解放區,配合了大別山區的反“圍攻”鬥爭。1948年5月,王宏坤率部參加宛西、宛東戰役,7月參與指揮襄樊戰役。同年秋,劉鄧率野戰軍主力投入淮海戰役,王宏坤隨王樹聲留守中原,鞏固後方,策應淮海大決戰。1949年4月,渡江戰役開始,王宏坤率部積極配合主力作戰,支援大軍渡江南下。5月,王宏坤調任湖北省委第一副書記、湖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為迎接第四野戰軍南下中南,他指揮所部據守武漢,鞏固大後方,積極支援主力南下,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剿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海軍。1950年5月,王宏坤調任海軍副司令員,參與創建人民海軍的領導工作。朝鮮戰爭期間,兼任艦隊司令員。他是人民海軍的創建人之一。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66年3月,王宏坤任海軍第二政委。 1993年8月20日王宏坤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王新亭(1908年12月23日—1984年12月11日)

1908年12月23日,王新亭生於湖北省孝感縣(今孝感市)王家崗村一個農民兼小手工業者家庭。7歲在該村讀私塾,後上小學。12歲起開始幹農活,當過學徒和店員。1926年,王新亭在該縣參加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

土地革命時期的1930年春,王新亭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連教習(政治教員)、政治指導員,參加了姚家集、黃安、謝店、新洲等戰鬥和鄂豫皖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1931年1月,紅1軍與紅15軍合編為紅4軍後,王新亭任第10師30團團部書記、政治處主任,參加新集、雙橋鎮等戰鬥和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剿”,以及商潢、蘇家埠、潢光等戰役。1932年10月,王新亭隨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參加創建以通江、南江、巴中地區為中心的川陝蘇區。1933年,王新亭參加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後,任第12師政治部主任。不久,該師擴編為紅9軍,任軍政治部主任,曾策劃出版該軍小報《不勝不休》。同年參加儀南、營渠、宣達等戰役和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1935年,嘉陵江戰役後,王新亭隨紅四方面軍主力長征,在四川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後,調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根據學員的要求和實際情況,親自動手寫講課提綱,為學員講授政治課。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在甘孜與紅2、紅6軍團會合後,王新亭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31軍政治部主任。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抗日戰爭時期,王新亭先後任八路軍第129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386旅政治委員兼太嶽軍區政治委員、太嶽縱隊政治部主任、太嶽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曾多次率八路軍工作團和部隊到太南和冀南地區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並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組織擴大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 1938年王新亭先後參與指揮長生口、神頭嶺和響堂鋪戰鬥。8月下旬起與陳再道指揮發起漳南戰役,後與楊得志統一指揮漳南兵團繼續向豫北挺進。在近1個月的連續作戰中,基本肅清了平漢路東、漳河以南、衛河兩岸南北近50公里地區內的偽軍、土匪和反動武裝,在安陽、內黃、湯陰、浚縣、滑縣等地區開闢了抗日根據地。1942年初,王新亭率南進支隊赴中條山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解放戰爭時期的1947年7月,王新亭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月在圍攻運城失利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於12月採取坑道爆破、多路突擊戰法終於攻克運城,殲敵1.3萬餘人。1948年3月,王新亭率部參加臨汾戰役,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及時調整主攻方向和作戰部署,並再次成功採用坑道爆破法,於5月拿下臨汾,殲敵2.7萬人,拔除了國民黨軍在晉南的最後一個據點,所部第23旅被中央軍委命名為“臨汾旅”。繼又率部參加晉中戰役和太原戰役,均出色完成任務。


1949年王新亭任第18兵團第60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第18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參加扶郿、蘭州、秦嶺、成都等戰役。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建國之後1950年起,王新亭任西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先後協助劉伯承、賀龍、鄧小平等貫徹軍事打擊、政治瓦解和發動群眾相結合的方針,參與組織部隊先後在川西、川北、川東、川南、西康(今分屬四川和西藏自治區)、雲南、貴州等地剿滅大量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並協助鄧小平組織部隊進軍西藏。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55年4月,王新亭任濟南軍區代理司令員兼第二政治委員。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8年,王新亭進入高等軍事學院速成系學習,並任該系主任兼中共支部書記。同年12月任軍事科學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協助葉劍英籌建軍事科學院。1963年起,王新亭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1972年10月,王新亭任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1975年8月,王新亭任軍事科學院顧問。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82年,王新亭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4年12月11日,王新亭在北京病逝,享年76歲。

王建安(1907年一1980年)

1908年10月12日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桃花區朱家壠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曾給地主打短工,並偷偷學會寫字、背誦三字經。1924年離家到武漢,在直係軍閥吳佩孚部隊當兵。

土地革命192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率先登上黃安西北城牆的雲梯。1928年在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當班長,參加創建鄂豫邊蘇區的鬥爭。1930年4月任紅1軍1師3團排長、連長,參加楊家寨、楊平口、花園、四姑墩、新洲等戰鬥和鄂豫皖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1931年1月紅1軍和紅15軍合編組成紅4軍後,任第10師營長,參加雙橋鎮戰鬥和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剿”。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後,任第10師28團副團長,參加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等戰役和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1932年12月任第10師30團政治委員,參加創建以通江、南江、巴中地區為中心的川陝蘇區。1933年任紅30軍88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儀南、營渠和宣達戰役。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初期,在88師師長汪烈山犧牲的情況下,獨自率全師作戰,給敵以重創。經常深入第一線組織指揮作戰,並善於組織部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鼓動工作,被稱為“軍政雙全”的指揮員。

長征中率部參加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1934年任紅四軍政委。參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1935年,率部參加廣昭戰役、嘉陵江戰役。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後,教育部下維護兩軍團結。長征途中,不顧身體虛弱,拄木棍,沿途向部隊喊話,鼓舞士氣。為策應紅二、六軍團北上,率部攻克雅江縣城阻擊國民黨軍李抱冰部一月之久。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王率紅十二師、獨立師任後衛。1935年冬入紅四方面軍隨營學校,任高級幹部隊副隊長。1936年到陝北後,入抗日紅軍大學(後為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抗日戰爭時期,王建安參加了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鬥爭,1938年5月任八路軍津浦支隊指揮,率部先後在魯北慶雲、寧津等地殲滅偽軍1800餘人,並收復寧津縣,打開了冀魯邊的抗戰局面。1939年6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副指揮兼第一旅旅長。1942年8月起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43年3月任魯中軍區司令員。1943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軍兩萬人分路合擊山東軍區一一五師領導機關,王建安指揮1個營與之激戰終日,後帶領全部機關人員連夜巧妙突出合擊圈。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解放戰爭的1947年,王建安參加指揮魯南戰役獲勝,戰後任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東線兵團副司令員,率部轉戰華東,參與組織指揮了魯南、萊蕪、孟良崮、開封、睢杞、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萊蕪一戰,率部與九縱隊殲國民黨軍七十七師,斃其師長田君健,旋受命指揮3個縱隊與兄弟部隊圍殲李仙洲部兩個軍,獲解放戰爭以來空前大捷。1947年5月,參加孟良崮戰役,率部突擊青駝寺,斷國民黨軍七十四師與八十三師之聯繫,並攻佔萬泉山,破敵突圍希望,繼而從東面主攻孟良崮,與兄弟部隊共殲七十四師3萬餘眾。1947年8月,任山東兵團副司令員,執行外線作戰任務。為掩護劉鄧大軍南下,率部沿三河寨、萬福集方向進擊,與兄弟部隊殲國民黨軍五十七師於沙上集地區。1948年3月至7月,王建安參與指揮洛陽戰役、豫東戰役。戰後,任山東東線兵團副司令,受權指揮濟南戰役,提出“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並親臨前線指揮。戰役從1948年9月16日晚開始,至1948年9月24日結束,攻克山東省會濟南,全殲守軍10萬餘,生俘王耀武。毛澤東主席悉訊後寫道:這是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禦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並特為中央軍委起草賀電相祝。

淮海戰役中,王建安受命指揮5個縱隊殲黃百韜兵團於碾莊圩,繼而與譚震林指揮8個縱隊圍殲杜聿明集團於青龍集、陳官莊地區。淮海戰役後任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司令員。

1949年4月,王建安率部參加渡江戰役,率先登上南岸,迅猛向縱深插入,與兄弟部隊圍殲國民黨軍隊5個軍10萬餘人於廣德和長興地區。1947年5月,王建安率部攻佔浙江省會杭州,解放了杭州、寧波、溫州等浙江廣大地區。

建國之後解放後,王建安任第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2年,王建安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赴朝作戰,率部駐防朝鮮東線,後換防中線。1953年夏,率部發起夏季攻勢,攻佔許多戰略支撐點,粉碎美軍破壞停戰談判陰謀。1953年10月,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

1954年,王建安因病回國,後歷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顧問等職。


王震等“五王” 開國上將,人生精彩

1956年,王建安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曾當選為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1980年7月25日在北京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