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見的客套話,您瞭解其中的內涵嗎?

李克爽

在農村客套話又稱為“場面話”,一定場合下的客套話僅是人們交流的潤滑劑,能營造一定的感情氛圍,客套話的字面意思跟說話人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沒直接關聯,甚至有相反的意思。如果不瞭解其中的內涵,就會鬧出笑話來。

例如人與人見面時的寒暄語或招呼語。“吃了嗎?”,“吃過了”;“上哪去?”,“上街”。這一簡單的招呼語僅用2-3秒鐘,一照面就過去了,簡潔的一問一答就把兩者的社會關係維護了,否則一句話不說就顯得生疏冷漠,問的太過詳細又令對方顯得太尷尬。

如果有客人在你家處理事情,正好到吃飯的時間了,但關係又很一般,不想留對方吃飯,這時你說“到飯點了,我去整倆菜”,這時明白人就會說“不了,家裡還有事,改天再聊”。這就是客套話的字面意思跟說話人表達的意思相反的情況。如果對方按著字面意思留下來吃飯,你就會感到很尷尬。

有人會說,客套話不是太虛偽了嗎,這麼說話太違心了。其實人是社會性動物,很多時候人出於社會交往需要並不是按照自己的本意來的。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代表本能的、慾望的、自私的“我”,“超我”是道德層面的具有良知的“我”,“自我”是代表現實中的“我”,“自我”平衡著“本我”與“超我”。

所以在說客套話的時候,你意識中的“我”可能是這樣說的。

本我:你太討厭了,又見到你了。
超我:你確實很優秀,我應該向你學習。
自我:上哪去,我帶你一程?(心理旁白:我很嫉妒你有錢,但以後還可能用得上你,還是別撕破臉了。)

客套話雖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但也不宜說的過多,尤其是在寒暄結束進入正式談話的時候,再說太多的客套話就顯得不真誠了。

大鄉,民俗文化愛好者,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農村,歡迎大家評論、關注!

大鄉

在農村,不懂客套話的內涵是很難吃得開的:如果是小孩的話會被大家說成不懂事,如果是大人的話會被大家說成不會做人。

說實話,農村的客套話是非常多的,各種人情世故,各種場合角色交換等。一點君就舉一個農村非常常見的場景吧:

給紅包和收紅包

農村給紅包和收紅包都是相當常見的,是親戚朋友們互相禮尚往來的具體表現,也是每個農村人童年的回憶。

收紅包:除了親戚、朋友、鄰居等家裡有婚喪嫁娶給份子錢,接受紅包的對象可以不用“拘禮”(拘禮:在收紅包時要推辭一會)外,一般的年節紅包都是要拘禮的。

收紅包的一般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當然是老江湖了,這種拘禮的形式通常能做到恰到好處。小孩就需要大人教了,小時候一點君舅媽給我紅包時,我直接高高興興就收下了,結果回家後被我媽一頓數落,後來也只得學著大人的樣子拘禮了,至少要做做樣子。

給紅包:同樣,除了份子錢外,給紅包也是有講究的。

給紅包的一般是家裡的當家人或者是開始掙錢後的青壯年。給紅包除了要注意數額(數值要吉利的,在這個前提下自然是越多越好啦),最重要的還是配合收紅包的對象的拘禮,不能因為他們說“不要,不要”而把紅包收回,不然可能會導致收紅包的人很尷尬!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不能視而不見,不論是收紅包還是給給紅包都需要努力表演!

農村還有難以計數的客套話,比如:①“吃了麼?來我家吃飯啊!”、②“你家寶貝是我見過最可愛的!”③”你兒媳婦是我們村最漂亮的,也是最孝順的”等等。

其實,很多客套話幾乎都是適用於農村的日常交際的,對大部分的對象都是適用的。

題內話:對於農村的客套話,你有過不解其內涵而造成交際尷尬麼?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END——

有知有趣有味三農事,我是一點三農。回答手機純手打,如果覺得一點寫的還行,不妨點贊收藏轉發一下吧。

一點三農

剛剛過完了春節,然而在過年期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呢?那就是在走親訪友期間,大家常常會說一些客套的話,假如你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是很難其中的真實含義的。那麼下面就來聊一聊一些常見的客套話,看你有沒有中招?

1、這點東西,還要什麼錢,拿去用

過年了,大家肯定都是要去集市買些年貨,由於大家都是附近的老鄉,很多檔口老闆都是熟人。在認識的攤位上買東西,別管是吃的還是用的,攤主一般都會說,這點,還要什麼錢,拿去用,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不收你錢,但是你要知道這只是一句客套話,哪能平白無故的白拿人家的東西。

2、不用給利是了

過年帶孩子去走親戚,雙方家長都給孩子給利是,這個時候懂的人情世故的人都會說“孩子都大了,不用給利是了,再給利是我就翻臉了”,聽起來好像主人家十分不喜歡你封利是,但真實情況是主人家客氣的說話,只是說卷好話罷了。

像這種客套的話術,相信大家也聽了不少,就不一一列舉了,就拿其中兩個最常見的來和大家說說,大家可以舉一反三,希望大家看完之後,不用再被別人套路了。


紅橙人

“吃了冒”其實看見別人剛放下碗只是找個話頭,禮貌性的問候


給小孩紅包,大人總說:不要,不要。最後大多還是接了。


吃飯了主人都先站著,邀客人上坐,自己才坐下。一般女主人做飯都最後再吃,個人覺得這樣貌似是熱心款待客人,但給人感覺不自在,親朋好友在一起就是要團圓熱鬧。其實隨意一點大家都會覺得舒服。


pm愛我所愛

親朋好友之間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禮尚往來,互敬互愛,內涵來自我們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屬性,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來源自這些鄉土文化生活,把好的東西一定要傳承與發揚光大,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