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水產養殖,想管理好水質,有什麼好辦法?

水產日記

養殖管理水質當然有好辦法,建議使用光合細菌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效果比較顯著。

養魚先養水,池塘水質保持良好狀態,養殖產品不易發病、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才能保證較高的養殖產量,也才能獲得較好的養殖效益。

養殖中經常出現水質惡化,特別是高密度養殖的池塘,養殖戶通常採用化學藥物進行改底和調節,雖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其副作用大,而且破壞養殖水體藻類平衡,往往是治標不治本,處理後短時間又出現惡化現象。有些養殖戶通過大量換水改善水質,但大量取水開支也不小,而且很多養殖戶沒有短時間大量換水的條件,何況現在環保力度加強,也不允許大量尾水外排。

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採用微生物調節和維護水質,可以使養殖水體長期保持良好狀態,不容易出現水質惡化現象,而且維護成本非常低,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特點,有經驗的養殖戶受益非淺。水產養殖中,長期使用的微生物可以較好保持養殖水體藻類平衡,保持水體肥、活、嫩、爽,避免水質惡化和滋生藍藻,這些微生物主要是:光合細菌、芽孢桿菌和乳酸菌。

光合細菌以光作為能源、能在厭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條件下利用自然界中的有機物、硫化物、氨等作為供氫體兼碳源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使用光合細菌,能夠快速降解水中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調節pH 值;有效分解水中殘餌、糞便、動植物屍體等有機物。可促進有益藻類的繁殖生長,維持藻相平衡,防止有害藻類過度繁殖;有利於養殖品的消化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其健康生長。

芽孢桿菌能分泌蛋白酶等多種酶類和抗生素,使用它們能解決池底部積累的大量殘餘餌料、排洩廢物、動植物殘體以及有害氣體(氨、硫化氫等),使之先分解為小分子(多肽、高級脂肪酸等),然後分解為更小分子有機物(氨基酸、低級脂肪酸、單糖、環烴等),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硝酸鹽、硫酸鹽等,使水體中的氨氮與亞硝酸氮、硫化物濃度降低,從而有效改善水質。促進硅藻、綠藻等優良單胞藻類生長,抑制藍藻生長,營造適宜的養殖水質,改善水質因子,從而使養殖水體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

有經驗的養殖戶,一般採用這樣的方法:每個月潑灑2-3次光合細菌、2次芽孢桿菌、一次乳酸菌,就可以很好調節和維護養殖水質。

採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調節水質使用成本很低,是因為無論光合細菌,芽孢桿菌或乳酸菌,均可以採用培養基在家裡就可簡易培育,平均每畝池塘每個月水質維護成本僅10元左右,所以此方法深受廣大水產人親睞。


水產日記

養水”其實就是去做平衡,將池塘內的生態控制在一個穩態的平衡中,這水也就適合養魚了。

為什麼說是“穩態平衡”呢,因為有些生命的、非生命的物質是不能完全被消除的,而且它們還要參與到這個穩態平衡中去。

就比如氮元素,施肥、糞便、動植物屍體等都會產生氨氮,是無可避免不能被消除的。但是,經過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作用,又轉化為可以被利用的含氮物質。其他的還有藍藻,參與光合

所以,養水工作其實就是減少有害物質,投入有益物質,這些物質就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怎麼做呢:

1、冬季清淤曬塘。

2、適時加水進水,這是最簡單,又沒有成本的調水方式。

3、合理混養。利用魚類食性,搭配養殖,起到“養魚淨水”的目的。

4、改良底質。底質惡化是池塘水質變壞的重要原因,要適時改底,改底最好用微生態製劑。

5、合理投餌。欲速不達,一定要定量投餵,殘餌多了水質也容易變壞。

6、肥水。水體瘦了可以用生物肥及時追肥,太肥了要注入新水降低肥度。

7、維持藻相平衡。藻類的作用不言而喻,簡單來說,就是要控制有害藻類數量,培養有益藻類群體。這就需要我們多觀察水色,多做監測。使用微生態製劑,能控制有害藻類,培養有益藻類。

8、平時注意水面清潔,打撈漂浮物、動植物屍體。

其實這些工作內容都是“老生常談”了,但這也是多少代水產人的經驗總結。從最基礎做起,也最簡單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