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當年研製出的是氫彈,還會拿出來轟炸日本嗎?

用戶69331504

恐怕不會。正好最近在看美國學者約翰·劉易斯·加迪斯的《The Cold War》一書,其中的第二章詳細地描寫了核武器在二戰後期和冷戰期間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地改變了戰爭的性質。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

這是克勞塞維茨的名言,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但核武器的出現(尤其是氫彈)極大地改變了這個假設。原子彈在廣島、長崎的轟炸,已經使各方意識到,核戰爭本身已經不服務於它的目的,它就是手段本身。但當時原子彈的破壞力畢竟還有限,以至於在後來的朝鮮戰爭時期,杜魯門和麥克阿瑟一度想要對中國和朝鮮軍隊使用原子彈,但最終放棄。之後,美蘇在研發氫彈當中漸漸明白,氫彈所帶來的生態後果已經遍及全球,他們無法承擔這一嚴重後果,100顆左右的氫彈就可以毀滅地球的生命。

因此,這才開啟了之後“相互確保摧毀”的時代,雙方雖然擁有殺傷力最大的武器,但都不敢發動一場“修昔底德”式的戰爭。美國總統掌握了對核武器及數量的情報,但並沒有將其和五角大樓分享。據說,蘇聯情報人員對美國核武器的掌握都比美國的國防部長要多。

人類以往的經驗是,創造出來一個武器,就要使用它。但核武器改變了這個邏輯,不使用才是最好的使用方式。一旦它被真正使用於戰場,你將會失去所有東西,包括你想要保護的國家利益。

美國為何想要核轟炸日本

美國對日本的轟炸,沖淡了蘇聯出兵的影響力,確立了美國在東北亞和太平洋戰場的絕對主導地位。美國不希望歐洲的例子在遠東重演。加迪斯在他的書中提到,“在東北亞,美國用的是斯大林的方法。即流了多少血,就有資格發揮多少影響”。

因此,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使用“氫彈”,就會超過蘇聯、日本和國際社會所能容忍的尺度,也無法達到美國的威懾目的。恐怕,美國無法再繼續以聯合國軍的名義繼續治理一個傷亡達百萬級的日本。在這裡,氫彈已經超過理性所能控制的範圍,也會引發其他各方非理性的反應。


姚錦祥YAO

圖示:日本原子彈爆炸時的放射性煙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45年的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1945年夏季日本敗局已定但是日本還在瘋狂的抵抗導致大量盟軍官兵傷亡。此前美國、英國、中國發布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當年7月28日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了原子彈、8月9日在長崎同樣投下了原子彈,並完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佈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

當面美國也是剛剛研製出來原子彈,爆炸威力遠不及現在的核武器,當時美國為了儘快結束戰爭,日本在戰爭中打紅了眼,不付出沉痛的代價不會放棄抵抗的,所以如果當時美國研製的是氫彈也會毫不猶豫的投出去,來結束死傷無數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圖示:日本長期士兵評估核爆後的危害


愛貓寧

如果美國當年研製出的是氫彈,他會轟炸日本嗎?

其實首先氫彈的威力至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氫彈的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千倍吧。

二戰時期美國一顆原子彈只造成了一個城市的死亡,如果是氫彈的話一顆就能造成幾個城市的毀滅。如果是氫彈美國使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如果連東京一起炸了美國肯定會後悔,美國更會得不償失。不僅美國對日本使用的兩顆原子彈還是非常保守的,也控制了其危害。而這一切都是美國為了自己的今後發展在考慮。所以發展到現在日本成了美國的一條狗。

以後倒是希望在日本試一試氫彈的威力。


歷史舊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