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他可不是臺灣那個“李登輝”

李登輝:他可不是臺灣那個“李登輝”

李登輝

李登輝(1872—1947)字騰飛,福建同安人,1872年4月18日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巴達維亞郊外紅巴村一個華僑家庭,其先祖是康熙年間赴南洋謀生的福建沿海漁民,及至李登輝這一輩已經是第七代了。李登輝在其11歲時,遠赴新加坡英華書院讀書,學習英文、數學和一些現代課程,同時也學習聖經課,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響,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也形成了他畢生的理想和信念,養成了一種“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慷慨、絕對博愛”的人格。

1891年,19歲的李登輝赴美國俄亥俄州威斯雷陽大學攻讀預科,1898年考入耶魯大學校本部耶魯學院並直接升入三年級學習,1899年從耶魯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李登輝:他可不是臺灣那個“李登輝”

李登輝耶魯大學畢業時留影

1900年,李登輝回到母校新加坡英華書院擔任英文部主任,因政見和信念不同,不到一年時間,李登輝就辭去在英華書院的教職,回到家鄉巴達維亞,創辦了一所初級華人英文學校——耶魯學校,一直堅持到1903年,李登輝才辭去耶魯學校校長職務。

1904年,李登輝來到上海的時候,操一口純正流利的英語,但他還不會講普通話,就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工作,基督教青年會是全球性基督教青年社服務團體,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創建於1895年,其宗旨就是“發揚基督精神,團結青年同志,養成完美人格,建設完美社會。”為青年人在努力完善自身的同時,積極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提供廣泛的成長和發展空間。李登輝在青年會廣泛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逐漸融入以外國傳教士、歸國留學生和基督教徒為主的組織。

在基督教青年會工作的同時,李登輝與顏惠慶等人還積極發起和創立了“寰球中國學生會”,李登輝擔任會長達十年之久,他親自制定學生會章程,組織董事會,董事都是留美歸國學子,其中許多董事後來都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諸如顏惠慶、王正廷、伍廷芳、宋耀如等人。

這是一個為歸國留學生服務的團體,負責介紹歸國留學生就業應聘事宜,也為全國各地經上海出國的留學生進行各種諮詢和安排,全國各地學生也以此作為辦事處和聯絡中心。中華民國建立之後,“寰球中國學生會”專設遊學招待部,協助北洋政府外交部辦理中國學生赴歐留美事宜,當年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都是由這個渠道送出國的,甚至“宋氏三姐妹”也是由李登輝安排赴美國留學的。

1906年,時任上海商務總會總理的曾少卿將李登輝介紹給復旦公學創始人馬相伯,已近古稀之年的馬相伯可謂慧眼識珠,決定聘用34歲的李登輝出任復旦公學英文部主任, 同時兼任英、德和心理學等課程的教學,李登輝非凡的教學管理才能逐漸顯現出來,又被馬相伯委以重任,擔任復旦公學的教務長。

李登輝履職之時,復旦公學才在一年前剛剛創立,初創時期的復旦公學異常艱難,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師資和校址,一切都要白手起家,作為私立公助的學校,校董之間也常因辦學而心生罅隙,導致校長頻繁換人,學校具體事務皆有李登輝打理,李登輝實際上已經是復旦公學的主持人了。

也正是在這一年,李登輝與自己的中文老師湯佩琳結婚,湯佩琳是一個牧師的女兒,比他小15歲,但他們夫妻非常恩愛,正是由於妻子的教育和薰陶,李登輝才對中國的人情世故和風俗習慣有了一定的瞭解,由一個南洋歸國華僑,逐漸被“中國化”了。

1912年,復旦公學吳淞校址毀於戰火,只好遷址至徐家彙李公祠校址繼續辦學,1913年,學校董事會成立,因馬相伯年事已高,學校校董之一的孫中山推薦李登輝出任復旦公學校長,自此,復旦公學正式開啟了李登輝時代,實際上李登輝對復旦公學的影響,從他踏入復旦校門之日起就已經開始了。

1917年,復旦公學正式改組為私立復旦大學,初設文、理、商三科,而商科的設立,則是緊隨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要知道聞名於世的哈佛商學院,也只是在1908年開始設立的,復旦的商科只比哈佛晚了9年而已。1920年前後,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開設教育系,復旦大學也同時開辦教育系,復旦大學的課程設置絲毫不落後世界最先進的教育潮流。

李登輝:他可不是臺灣那個“李登輝”

復旦大學校門

此時的復旦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真正意義的私立大學。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李登輝,對於高等教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立志將中國的復旦辦成美國的耶魯,他依據耶魯大學的模式和課程,設計和規劃復旦大學的課程體系,一切按歐美現代大學模式運作復旦大學的教學和管理,但他也不是全部照搬,而是依據中國的國情有選擇的進行革新,耶魯大學是一所極具宗教色彩的大學,李登輝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他不強求自己的學生信教入會,而是尊重學生個人的選擇。

由於李鴻章後裔對復旦大學佔據李公祠作為復旦校址頗多非議,也由於復旦大學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復旦大學另闢校址迫在眉睫,為此,李登輝以私立復旦大學校長的身份,親赴南洋各地進行募捐,由於李登輝的個人聲望和人格魅力,在南洋基督徒中頗具影響力和號召力,李登輝募得巨資之後,開始在遠離上海市區的江灣鎮購置田地,以期為復旦大學另闢校址。

1920年前後共購得土地七十餘畝,先後建成教學樓、辦公樓和宿舍樓各一棟,及至1922年,復旦大學正式遷往江灣校址辦學,並一直持續到21世紀的今天,而徐家彙校址則改為復旦大學中學部。如今復旦大學所在地的楊浦區,早已成為上海高等教育的重鎮,除復旦大學之外,同在楊浦區的還有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著名的高等學府。

私立復旦大學與南洋華僑的關係非常緊密,而這完全仰賴於李登輝的華僑身份和在南洋的影響力,私立大學的辦學資金除了來自校董,最主要的來源是社會各界的捐助,而私立復旦大學主要依賴於南洋華僑的捐助。

中國的社會制度與美國的社會制度不同,美國的頂尖名校都是一些私立大學,而私立大學在中國則很難生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尚有私立南開大學、私立復旦大學等知名大學,但這兩所大學也都在四十年代就被國民政府收歸國有,改為國立大學了,而新中國成立之後,私立大學在中國也就沒有其生存的土壤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雖然也出現了多種形式的辦學模式,但是還沒有一所私立高等學府在社會上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私立復旦大學從1917年創建開始,一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這二十年成長期裡,校長李登輝可謂居功至偉,儘管經歷了二十年的風風雨雨,但私立復旦大學卻在艱難中生存和發展,並取得了一定的辦學成就,漸漸成長為上海地區高等院校的翹楚之一。

崇尚自由的李登輝是非常愛護學生的,經常支持學生們的愛國運動,無論是“五四運動”,還是“五卅慘案”,無論是“九、一八事變”,還是“盧溝橋事變”,李登輝始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為此還遭到國民政府教育部的逼迫,讓他辭去校長一職,甚至要關閉私立復旦大學,更不可思議的是,64歲的李登輝在復旦校園內,因保護愛國學生而遭到國民黨軍警的毆打,也真是堪稱世界奇聞,儘管李登輝人格受到屈辱,但其精神卻倍受稱讚,也由此可見,一座私立大學在中國辦學的艱難。

李登輝從1906年進入復旦服務,一直到1936年卸去私立復旦大學校長一職,整整為復旦服務了30年,始終不願意離開復旦的校園,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歸國之後,一生旨在復旦,一生只當復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復旦的校長。”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願望。

李登輝:他可不是臺灣那個“李登輝”

李登輝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之後、李登輝弟子、私立復旦大學代理校長吳南軒將復旦大學遷至陪都重慶北碚繼續辦學,而部分師生因為戰時的艱辛不能成行,李登輝就在公共租界內開設分校,在淪陷區繼續堅持辦學,在整個日本佔領時期,日偽多次威脅引誘李登輝,而李登輝則奉行“三不”政策:“不向敵偽註冊;不與敵偽來往;不接受敵偽補貼。”萬不得已之時,寧可學校停辦,也絕不妥協和低頭。他以自己的尊嚴和策略,維護了私立復旦大學的尊嚴,也維護了自己的民族氣節。

在抗日戰爭艱苦的條件下,私立復旦大學難以為繼,在代理校長吳南軒的遊說之下,私立復旦大學被國民政府收歸國有,1942年元旦,私立復旦大學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改組為國立復旦大學,吳南軒出任國立復旦大學第一任校長,這位曾在清華大學遭冷遇而留下汙點的校長,在國立復旦大學卻乾的風生水起,在復旦大學的發展史上頗有一定的建樹。

李登輝:他可不是臺灣那個“李登輝”

重慶時期的復旦大學校門

李登輝1906年至1917年任復旦公學教務長、校長,1917年至1936年任私立復旦大學校長,是復旦大學歷史上任期時間最長的校長,素有“復旦大學保姆”之稱,可謂是復旦大學發展史上的功勳人物,對復旦大學的歷史性貢獻,尚無人能出其右,然而遺憾的是,李登輝似乎又是一個被遺忘之人,在復旦大學的校史中,李登輝校長的名字被湮沒在眾多校長名字之中,即使有一定的提及,也都是一帶而過。

1947年11月19日,李登輝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75歲。一代傑出教育家,從此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甚至連同他的名字,一起消失在歲月的塵封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