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越大,家長對孩子的耐心就越少,而且喜愛度也會減少?

叮你生活

因為小寶寶時期的孩子是完全依賴媽媽的,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他們探索世界的需求和能力也在越來越大。

一方面他們有了自己的喜怒哀樂,有了自己的空間和需求,另一方面,對於外界和自己的控制和認知能力還沒有那麼強,所以調皮搗蛋發脾氣,不符合父母的要求和預期,讓父母煩或者生氣,自然耐心就越來越少了。

很多父母都是懷孕的時候盼著卸貨,生了又想塞回去,覺得還是在肚子裡聽話。

月子裡希望寶寶快些長大,能蹦能跳了又覺得他們怎麼那麼煩人,讓做什麼不做什麼還倍兒有理。

父母對於完全依賴自己的寶寶是傾注了全部的慈愛的,但是對於有些思想的孩子(主要是頂嘴的孩子,笑)是站在稍微平等的立場上,碰上頂嘴自然神煩。

其實,孩子越大,自己接觸的世界越大,朋友越多,離父母越遠,當父母不是自己的唯一的時候,父母有失落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想一想,孩子們何嘗不是很苦惱,明明自己在泥坑玩得很開心,父母為什麼非要把自己拉回去換下乾淨的衣服。明明自己和小夥伴要出去逛街刷馬路,父母十八個電話催回家,當孩子也很不容易的。

所以,孩子的成長過程,是與父母逐步分離的過程,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觀察者、提醒者,在即將偏離大的軌道時拉回者。跟孩子做朋友,尊重他們對世界的好奇、暫時的幼稚和不成熟,幫助他們擁有自己的世界,父母或許會有更多的耐心。


鯉躍客棧

我家小孩還在受寵期,我不知道未來等他慢慢長大後,自己是不是會真的像題主提問的那樣,對孩子耐心減少,喜愛度也減少,如果以後我真的這樣了,我想可能是因為外在的改變和內在的要求讓我忘記了最初對孩子純粹的愛,那現在我就要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對孩子最初的愛意。

1、外在的改變,(當可愛不再可愛,喜愛也不是以前的喜愛了)

我發現,無論是大人,小孩,還是老人,都對小小的,可愛的生命充滿歡喜。比如軟萌的小貓,可愛的小狗,圓乎乎的小白兔,大家都特別喜歡它們,凡是看見的人,都想逗逗它們,也很願意把它們捧在懷裡撫摸。但是當有一些小可愛長大後,大家對它的喜愛程度就沒那麼強烈了,也更不會想要抱在懷裡,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覺得可能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長得太大了,已經沒辦法再捧在懷裡了,另一方面,因為它們體型規格的變化,使得它們不在像小時候那樣的小巧乖萌了,所以大家對它們的喜愛程度也就降低了。我覺得人也是這樣,我出門在外面碰見可愛的嬰兒寶寶,或是小小的漂亮小孩,都會表現出非常喜歡他們的樣子,只要看見他們的樣子就覺得很美好,忍不住揚起嘴角的笑意。可是如果你出門,遇見的是一個比你還高的孩子,你會覺得他很可愛,很喜歡嗎?(我想大家心裡都不會這麼想)這就是一個外在的改變,讓我們對長大後的孩子,少了一些,像小時候那樣喜愛程度的其中一個原因。

2、內在的要求,(當要求和標準佔據了喜愛在心裡的位置後,耐心就減少了。)

還是藉助上面的例子,當那些可愛軟萌的動物們還很小的時候,我們主要想的是自己如何能把它照顧好,讓它健康成長,不會被自己養死。當它們健健康康長得很大的時候,我們開始對它們放手,對它們產生了一些要求,希望它們自己去完成,比如,餵食,以前可能你會很耐心地親手餵它,甚至是抱在懷裡,看著它滿足的吃完吃飽,長大後,你就不會這樣做了,而是直接把食物放在那裡,讓他自己去吃。

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小的時候,他們的一切都非常依賴我們,看著肉嘟嘟的小傢伙,滿心的歡喜和愛意掛在我們臉上。我們一開始也只是全心地關注著怎麼把他帶大,給他餵奶換尿布,教他說話走路,聽到他開始叫爸爸媽媽的時候,激動的流淚。那時的我們對孩子沒什麼太多要求,只願他健康平安的長大。

而當孩子漸漸長大後,他們有了自己的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時,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也日漸增多。我們希望他學習聰明,才藝俱全,品德兼優,希望他做很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我們對孩子多了在要求和標準上的關注,少了小時候純粹的愛意,當孩子達不到我們的要求和標準時,我們內心就會生氣,失望,甚至憤怒,這些因為要求和標準帶來的情緒,佔據了原本對孩子愛意的空間,導致我們失去了以前的

耐心,少了曾經對孩子單純的喜愛。

總結:小可愛終有一天會長大,我們可能不會像他們小時候那樣,把對他們的喜愛堆在臉上,掛在嘴角,但這並不代表對他們的愛減少了。我知道自己肯定不會因為孩子的長大,而減少了的對他的愛,只是那份愛,它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了而已。

同時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和標準變多的時候,也不要忘了提醒自己,最初的心意。我們最初對孩子要求的心意,是我們知道該放手了,那些要求,是為了讓他們學會自己成長,而不是我們強加的,一些無益於他們成長的要求和標準,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有標準,有要求,但更要有度,適當的要求和標準,會讓我們更接受,更喜愛長大後的孩子們,這樣孩子們也會更愛我們。




圖片來源網絡

請聯繫刪除


Nicer個人成長

為什麼孩子越大,家長耐心就越少,對孩子喜愛程度會降低呢?

說一個最實在的觀點,大家看同意嗎?因為孩子長大了,身體不受我們控制,思想不受我們控制,像孫悟空總想跳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他開始不受我們擺弄了。



想想小時候,讓伸胳膊伸胳膊,讓伸腿就伸腿,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又乖巧又可愛,孩子像個小天使一樣給我帶來無盡的快樂。

接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見,即使大人不讓做的事也開始嘗試去做,於是總會聽見這樣一句話,越大越不懂事了,還不如小時候呢。

但是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終歸是要有自己的想法的,如何與這些慢慢長大的孩子相處而儘量減少矛盾呢?

首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事不糊塗,小事請抬手

有一類家長,喜歡事無鉅細的管,你的不放手讓孩子在性格上有了太多的束縛,這樣的孩子往往內向,膽小做事情前瞻後顧。

我們主任家的兩個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學習生活各方面都特別優秀,他告訴我們,對於孩子要適當放手。讓他們自己安排時間,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大事情不糊塗,小事情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儘量少管。



學會只糾正,不批評

是孩子哪有不犯錯的時候,我們當爸媽的只需要糾正他哪裡錯了,告訴他怎樣是對的就好,不要用刺激性語言傷害他的自尊心。

對待行為出現偏差的孩子,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通過侮辱性語言,試圖讓孩子做出相應的改變。

比如說,你怎麼那麼笨?

怎麼就你不行?

這不是糾正錯誤,這是傷害!

給孩子貼個負面標籤,他就會長成標籤上的樣子。

如果我們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少一些說教,少一些壓制,那他青春期還反什麼,叛什麼呢!

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小時候我們可以親親他的小臉蛋兒,抱抱他,孩子大了為什麼就不愛表達了呢,天天橫眉冷對的,愛他,就告訴他,愛他,就去表示需要他,一個內心有很多很多愛的孩子又會差到哪裡去呢。



一年級營地

如果我變成一個令人失望的小孩,你還會愛我嗎?---幾米

當孩子還是小Baby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成天緊張他們的吃喝拉撒,甚至仔細研究他們拉下的㞎㞎,看看有無異樣。為他們一點點的成長變化而欣喜不已,會走路了,會說話了,會背詩了......這時候的家長是最有耐心的,對孩子視若珍寶,個個覺得自家孩子可愛至極,天賦異稟。


為什麼呢?因為這時候的父母對孩子是零索取。沒有要求就沒有傷害,沒有要求就帶來許多歡樂。

而隨著孩子長大,上幼兒園了,上小學了,父母自然而然就對他們有了要求和期望,而且這些要求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期望也越來越高。希望孩子行為習慣好,學習成績好,既要聰明伶俐還要懂事可愛。但這是一個艱難的培養過程,在這個拉鋸式培育的過程中,家長的耐心慢慢磨損,有時甚至會採取簡單粗暴的呵斥懲罰方式來教育孩子。

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家長潛意識裡的比較。孩子入學了,就有了一班的孩子作為參照,“別人家的孩子”這種可怕的生物就出現了。家長在焦慮中就會情緒焦躁,為什麼我家孩子比不上別人家的,對孩子會不斷提高要求,而且要求孩子最好立竿見影出效果,面對孩子的不長進必然耐心漸無,喜愛漸減。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那就是孩子也在長大,也有了自己的小思想,才不會對父母言聽計從,各種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對抗輪番上陣。這一場鬥智鬥勇愈演愈烈,家長很難完勝,不免煩躁挫敗,難免常常金剛怒目,以維護自己權威。耐心免談了。

其實,養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等待,對絕大多數父母來說,耐心也許會時時變化,但對孩子的喜愛是不會減少的。即使孩子真的令我們失望,我們也同樣喜愛他們,只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在對孩子有期許要求的同時,更要去愛孩子本來的樣子,靜待花開。


藍色清歡

好問題!隨著孩子長大,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讓孩子感受到的愛也越來越少,為什麼?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但我們的標準卻不是原來的標準了。

孩子小時,我們關注的是孩子的優點;等孩子稍大,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你怎麼老是犯錯?

孩子小時,我們只要求孩子健康和快樂;等孩子稍大,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變成:要懂事、要考班級前幾名;

孩子小時,我們常常擁抱孩子,原諒孩子;等孩子稍大,我們常常訓斥孩子,壓迫甚至控制孩子,企圖孩子一切都順遂我們的心願......

我們開始用接近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一點在二孩家庭尤其明顯。

是我們太不寬容、太容易焦慮,並且在很多時候把我們的焦慮轉稼給了孩子。不是孩子不值得愛了,是我們自己太不可愛了!

嗯,不說了,我剛剛輔導完小學女兒的作業,需要要自我檢討一下......


小公主變形計

我現在就是這種狀況,原來不是我一個人,最近我也總在反思這個問題,特別現在剛有二寶。

我自己總結了一下,因為小時候孩子對於我們來說是可控的,我們只要管他吃飽穿暖,帶出去玩耍基本就滿足了,可是當他們越來越大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想法的同時又不懂事,不懂事還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這在我們眼裡就是不乖、不聽話。

我現在每天家裡上演的就是,

👩你不要拿那個杯子,萬一水灑身上怎能辦?👧沒事媽媽我就拿一下,就這一下灑身上了

👩我這火氣就上來了,告訴你不讓拿非要拿,撒了吧、衣服溼了吧,活該😂

👩你走路慢點、看著點別碰著腿了,跟沒聽見一樣,

👧(一會兒碰著腿哭了)

👩該,說了你不聽還有臉哭😭

👩不要吃那麼多糖,太甜了容易咳嗽

👧媽媽我再吃兩塊就不吃了(實際吃了好幾塊)

👩(晚上有點咳嗽)糖吃多了吧、咳嗽了吧,這下知道為什麼不讓吃那麼多糖了吧,以後還聽不聽話😠

👧(刷牙的時候)媽媽我不要牙膏

👩不用牙膏怎能刷牙?

👧媽媽你擠太多了,我不要

👩那你自己擠

👧媽媽給我擠

哎呀,說不完,一天上老火了😭


Justwant212606827

最近我最愛說的話就是,兒子還是小時候可愛點。當然小時候可愛,那時候軟軟的白白的隨便我們糊弄,完全依賴於我們。我們就是他的世界,所以當父母的也就會更加的保護孩子喜愛孩子。

可是孩子是什麼,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只是藉由我們來到這豐富的人世間,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會長大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一天一天,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會有自己第一個朋友,會品嚐人世間所有的滋味。而我們就慢慢的退出他們的世界,他會跟我們辯駁,會叛逆,會低於我們的期望,甚至跟你對著來,當他不是那個什麼都聽你話的小屁孩的時候,自然你就沒有那麼的耐性。而你也年邁,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像他小時候那樣循循善誘,更多的時候是希望他更獨立,自願退出他的舞臺,讓他一個人開始自己的人生。當我們不那麼重要的時候,自然是有些傷心的,並不是喜愛變少了,而是因為他長大了,可以獨自去闖蕩了,喜愛只會拖住他的腳步,更多的是父母在他身後深情的凝望。是放手,並不是不喜愛了,也並沒有減少對他的愛。惟願他健康快樂。

最近總是感嘆時間太快,不經意間他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小小隻知道媽媽的那個時候了,大人總是容易感傷,他怎麼那麼快就長大了呢?所以做父母的還是努力珍惜與孩子的時光吧。總有一天他會離開我們的。惟願我那個時候懂得放手不要太感傷。


吾滴太陽

這個問題真是印證了我對我兒子大寶的想法,當小孩還是嬰兒時期尤其是還在母乳時期,他是非常需要我這個媽媽的,在這個時期基本上是沒有離開過我的,雖然每天一個人帶孩子很累,但是隻要寶寶離開我一會兒我就非常難受,很想他。嬰兒時期的小孩都是肉嘟嘟的非常可愛,而且那時他自己還不會獨立做任何事情,所以就不會跟媽媽唱反調,很聽話。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時,他會有自己的主見和一些小脾氣會任性,即使是自己的小孩,時間長了也會沒有耐心的。有時候小孩皮起來,怎麼哄怎麼說都不聽話,這時候就更加沒有耐心。小孩每成長一段時間再翻回去看小時候的照片就會覺得小的時候更可愛。當孩子越來越大時對我們的依賴就越來越小。


晴空小王子

這個問題,女兒也曾經問過我,她說:“媽媽,我發現,你沒有以前那麼喜歡我了。”

噢?是嗎?……嗯,好像還真的是喲。

我為什麼會這樣了呢?

孩子小小的時候,是那麼的弱小,無論什麼都需要我的保護。即便她犯了錯,我也會包容她,誰讓她那麼小呢。

孩子一天天的長大,這份包容漸漸退去,轉而換上的是苛責與越來越多的要求。因為,你已長大,不能再向小時候那樣要求你、對待你。

“都這麼大了,這點事兒還不做”。

“你能不能用點心”。

這些話成了口頭禪。

孩子小小的時候,對我很是崇拜,而且讓做什麼做什麼,很是乖巧聽話。

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學會批判的看待問題,對我也不再崇拜。有時還會跟我針鋒相對的理論一番。

隨著她的成長,我的心態變了,所以,孩子會產生這樣的感覺。

現在細細想來,我有些自責。難道僅僅因為她比以前長大了些,有了自己的見解,我就改變了對她態度?不,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改變自己,讓以前那樣愛她的媽媽回來。

(圖片來自東方IC)


萌媽愛學習

你好,我是不請自來哦,畢竟對於小孩子大人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我家裡是個有個漂亮可愛的小公舉,小寶寶剛出生總是特別小心啦,她那麼脆弱,生怕磕著碰著了,擔心的總是特別多嘛。有時候就像玩遊戲一樣,剛開始總是美好的,沒學會一點點技能你都會非常的高興和期待,今天她會對著你笑了,會抓著你的手了,會翻身了,會坐了,會走了,一天天的長大了,會越來越多的技能的,比以前更加會避免危險了,對她的擔心就少了,期望卻越高了,小傢伙的破壞力還變大了,還越來越調皮了,就會讓我們覺得沒以前可愛*^o^*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