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不想上幼兒園”,你會怎麼迴應?

羽媽幸福成長記

我是房逸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心理諮詢師。


如果遇到孩子說:“不想上幼兒園。

”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孩子一有不去幼兒園的想法,就覺得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就很氣憤,就應該教育或批評孩子。


你的憤怒會抑制孩子進一步闡述自己的想法。先要自我冷靜、然後再和孩子一起面對“不想上幼兒園”這件“嚴肅”的事情。

其次,問一下孩子為什麼“不想上幼兒園”,耐心傾聽孩子有這一想法的原因和理由。


孩子是否身體不適,是否因為家裡的一些情況影響了孩子去幼兒園的動力,還是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不愉快的事,是否和小朋友交流有困難,或者幼兒園存在會引起孩子害怕去面對人或事……。要讓孩子說出不想去幼兒園的理由。

再次,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孩子不想去的真正原因,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


如:孩子只是因為生病,或個人小情緒,是可以在家休息一下,孩子也會累,也會有壓力,休息一下,讓幼小的身心得到緩和。如:孩子確有環境適應不良或存在交流障礙等,可請專業的諮詢師進行心理疏導或行為訓練,及時讓孩子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如:存在其他惡性事件,除了對孩子及時的心理干預外,還需其他公權力的介入。

總之,孩子“不想去幼兒園”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可能隱藏著孩子許多的想法,不應該被忽視,希望每一個聽到這句話的人,特別是家長,都能耐心的多問一句,“孩子,你為什麼不想去幼兒園呢?”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

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

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孩子從最初去幼兒園到後來熟悉,個體反應差距很大。有的孩子一開始天天哭,後來很愛去;有的孩子一開始很愛去,後來天天哭鬧;還有隻在家裡跟老人撒嬌,送到幼兒園後一切正常。我家的就是第三種情況ರ_ರ 心塞

一開始天天哭的孩子

孩子去幼兒園哭鬧現象每年都是慣例,孩子哭鬧一週,老師們都是非常有經驗和心裡準備的,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配合老師,在孩子身體情況允許的條件下,每天堅持送孩子去幼兒園,按時放學去接孩子回家。每天的按時接送可以儘快的消除孩子的“分離焦慮”,這也算是亡羊補牢的一種方式。如果想做到未雨綢繆,那就要在孩子8個月左右,可以認識媽媽的時候,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媽媽離開,孩子玩一會兒,很快回來,慢慢延長分離時間;家裡多人分著帶孩子,讓孩子適應非專人看護。

去一段幼兒園後哭鬧的孩子

首先要排除身體生病的因素,第二要問明孩子不去幼兒園的原因。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要安撫他的情緒,等他停止哭鬧的時候,再溝通不去幼兒園的原因,多數情況孩子可以說明原因,再根據情況處理。如果實在問不出來,請嘗試跟班主任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我覺著是可以放縱一下孩子這種小小的情緒,不去幼兒園,在家陪她一天,把情緒調整好或者把事情解決了再去。。不要給孩子增加更大的心理負擔。

撒嬌的孩子

孩子多半是跟老人撒嬌,那就要看一下老人平時什麼樣的話或者舉動,讓孩子有不想去幼兒園的想法。我們儘量跟老人溝通一下,讓孩子堅持去幼兒園,是對培養孩子獨立性和自主性,還有學習一貫性有幫助的。一個開明的長輩,也是需要我們晚輩多多溝通才能與時俱進。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孩子說“不想去幼兒園”,我每次都會堅定的告訴她“寶貝長大了,只要身體棒棒的,上幼兒園就是你的工作,跟爸爸媽媽每天去上班一樣。”

最後,希望我們所有的寶寶都能在幼兒園度過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育兒走讀生

遊戲力一之角色演繹“你哭吧……

\n

剛上幼兒園的一個晚上, 我們玩了一個上幼兒園的遊戲

情景是這樣的

開始時, 我的角色是媽媽孩子本色出演

爸爸是幼兒園老師每次““老師”說到和媽媽再見時”,他就開始梨花帶雨, 哭得讓人心碎的想放棄這個遊戲 ,這句臺詞彷彿水龍頭開關一樣,一觸即發


後來馬上角色互換、他當媽媽我當孩子, 他每次把我交給老師就轉身走掉了、我自然想給他以榜樣力量、高興地說“媽媽再見 早點來接我 ”他顯然不滿意

很不開心 、一直說“你哭吧……你哭 我馬上意識到他希望和我建立感同身受 、於是我開始浮誇的哭 、他臉上還掛著淚珠哈哈大笑,調換角色 他又開始哭的眼淚刷刷、就這樣他像演員一樣 一會哭 一會笑。


此刻,我知道他在療愈、在用共情的方式來宣洩和療傷、幾天遊戲下來他的分離焦慮很快得到了緩解。這種來自內在的消化和調節,要比你理解話術的安慰來得更生動、深入、行之有效!


\n

Ps:遊戲拓展打針遊戲——孩子是醫生、給你打針時盡情表現出你的恐懼、疼痛、緊張、逃避、

……你會發現他樂得追著你打、此時他也在療愈。

\n


\n

遊戲力二之對話模式“我要你的水杯”


\n

孩子:“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

\n

媽媽:“我也不想上大幼兒園。”

\n

孩子:………

\n

媽媽“我們那沒有玩具

你們那有嗎?”

\n

孩子:“我們那有。”

\n

媽媽:“我們那還沒有水杯我都渴了”

\n

孩子:“我們有小水杯 還有小毛巾”。

\n

媽媽:“真的?還有毛巾、每個小朋友都有嗎?”

\n

孩子:“都有還有小櫃子呢”(開始興奮)

\n

媽媽:“聽起來真好

可是你們一定沒有小床吧, 哈哈, 都困了都睡在地上 。”

\n

孩子:“我們有, 我還有被子枕頭 你們沒有嗎?”

\n

媽媽:“天哪你們困了還可以在上面睡覺真羨慕 ……

你們發飯嗎?”

\n

孩子:“當然了我們還有加餐水果呢……”

\n

媽媽:“好吧, 明天我要去把你水杯拿來給我用。我簡直覺得你們幼兒園比我們好多了。”

\n

孩子:“我們還有 滑梯 電視……”

\n


\n

次日,在幼兒園門口 兒子還是不太願意進門 我徑直走到老師那問:老師我想要諾諾的水杯和小毛巾 我聽說你們這都有

\n

兒子聽罷,急忙向我告別一下鑽進教室消失在我的視線裡估計去保護水杯了

\n


\n

不愛上幼兒園的原因有很多:相對約束;缺乏被關注;

小朋友之間的矛盾; 自理能力差溝通障礙 ……等等等等我們先觀察再瞭解都可以用遊戲力的方式

比如:讓孩子扮演老師 你扮演小朋友 或者你們都是小朋友、演繹各種問題出現時

你們之間產生的碰撞和溝通 遊戲的過程中, 潤物細無聲的進行了引導,最終達到雙贏!


推薦繪本:







侯拓拓的親子視界

這個問題應該很多父母都遇到過,所以先請你放寬心,這不是個別案例。是普遍現象。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是有很多原因的,我們必須要了解到背後的真相。

現在跟你分析一下可能有幾個原因:

1、有可能在學校因為某些原因被老師批評了。

2、可能學校的某樣東西讓孩子感到害怕

3、孩子覺得不想離開媽媽

這幾個原因我家孩子都遇到過。我家娃上小班的時候。第一個學期有段時間總是不想回幼兒園。我應用了正面管教的解決問題七個步驟,找一個孩子情緒很開心的時候跟他聊天,知道孩子在學校因為時不時動手打別的孩子,所以被老師教育了,他覺得很不開心。有時候還覺得很委屈,因為是他玩的東西被同學搶了,他就動手了。因為他動手了老師肯定還是要引導教育的。所以他就開始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瞭解真相後,我知道孩子正好在動手期,所以我開始用如何跟別的小朋友溝通,如何一起玩耍,學會分享等系列繪本引導他懂得怎麼跟同學相處和交朋友,如何玩耍。並跟他一起角色扮演,我扮演他同學搶他東西,或者我拿著很好玩東西他想要,或者他想跟一個小朋友玩等等反覆演練正確方法。

通過一個月時間繪本反覆讀,角色扮演反覆進行。孩子逐步掌握了跟其他小朋友正確的交往方法。動手這個行為逐步消失。老師也鼓勵和表揚他。他就開始慢慢喜歡上幼兒園了。



在小班下學期又有一次不想上幼兒園,持續幾天都不肯去,我又用正面管教解決問題七大步驟跟他溝通。然後終於瞭解了真相。原來是他發現學校一樓樓梯底下有一個小空間是別的的小班的探索區,正好是探索影子,其中粘貼了一些手影和人的影子。他認為那個是怪獸。所以很害怕不敢去學校。

知道原因後我引導他想辦法對付那個怪獸。他自己想出來要變成奧特曼去打怪獸。而且還想到叫上兩個好朋友,還要跟老師一起去打。有一天我跟老師帶著他一起去扮演了一次奧特曼打怪獸。我告訴他怪獸被他打怕了。以後會聽他的話,不用怕怪獸了!然後他再也不怕了。又歡天此地上幼兒園了。



中班上學期有一次又不肯去了。跟他溝通後他說去幼兒園後時間太長。要很久才能見到媽媽,所以不想去,估計有不安全感。然後我告訴他,媽媽會在家裡等著他,一到下課時間第一時間接他。而且反覆在臨睡前抱著他說:媽媽愛你,媽媽永遠愛你,媽媽不管你去到哪裡,都會在家裡等著你。經過反覆一段時間他的不安全感消失了!不會再出現不想去幼兒園了。

總之孩子不想上幼兒園是有各種原因的,我們一定要了解背後的原因。然後針對性解決。問題總是一個一個出現,只要有正確方法,我們就可以一步一步讓孩子成長。

快樂童年是需要父母花時間和心思的。


培養富三代

1.要消除潛意識中“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意念,想辦法化解因入園帶來的焦慮。孩子入園是走入社會的第一步,由於環境的轉變,孩子或多或少有些不適應,因此一想到孩子入園,家長就會產生焦慮,潛意識地擔心,這些都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在自己的行為中,對孩子產生影響,使孩子通過家長的言談、情緒,用家長對自己關愛、心疼的情感,達到不上幼兒園的目的。因此,家長要有意識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積極的情緒影響孩子,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


  2.瞭解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原因,尋找策略,對症下藥。一般來說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是有原因的。有的孩子不會與同伴交往,沒有玩伴感到孤獨;有的性格內向,得不到老師的關注,認為老師不喜歡他,有的孩子偶爾受了小朋友的欺負;也有的是新入園因不適應產生的分離焦慮。家長要找出自己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原因,對症下藥。
  3.與班級教師聯繫,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尤其是要了解孩子的閃光點,回到家後要向家人宣講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要與教師配合,發現和利用孩子某一長處,讓他在集體中顯示出來,當他受到教師和同伴的讚揚時,便會有信心,也能與同伴自在地相處了。
  4.多與孩子談談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活動,引發孩子對幼兒園、對老師、對小朋友的興趣。家庭成員都這樣關心幼兒園的生活,孩子能不喜歡上幼兒園嗎?
  5.不可對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行為進行強化。當孩子萌發不願意上幼兒園的意念時,家長應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不要當其他人的面重復提起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事,而應淡化


桫欏樹

我女兒今年4歲了,在3歲送幼兒園的時候沒想到特別的好送。早上只要說去幼兒園,立馬從床上爬起來,穿戴好,等不及吃飯就嚷著要去。


我和她爸都很納悶,人家的孩子送都送不去,我們這還自己要去。

後來才知道,原先我們倆個都上班,她奶奶和她一直在家不出門,上幼兒園了有玩具,還有和她一起玩的小朋友,女兒就像飛出籠的小鳥,特別的歡快。

可這樣沒過過久,就在別的小朋友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生活的時候,女兒卻不想去幼兒園了。

在我的耐心詢問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女兒班裡的一個小朋友光拿她的書包玩,女兒已經明確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但那個小朋友還是不管不顧。女兒生氣了,所以不願去幼兒園了。



開始我並沒有太在意,只是讓女兒自己去解決。可過了幾天後,女兒是堅決不去學校了,怎麼哄都不行。

又追問原因,女兒竟賭氣不說了。就是你問她話,她就是說:我不想上學了!連睡覺也自言自語:我不要上學!


我這才認識到嚴重性。也記起了女兒曾經和我說過的那件事。

對於女兒我們一直要求就是懂禮貌講道理,現在遇到不講道理的,她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所以選擇了逃避。

於是第二天我和她一起去了學校,和老師說明了情況,老師把女兒和那個小朋友調開了。這件事也就過去了。

其實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開始可能是怕和父母分開,並且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心裡會害怕。適應一段時間就好了。

像我女兒這種開始願意去,又不願意去的就要問明原因,不要冷處理,要積極和她面對,否則造成厭學情緒就不好了。


凡婦俗女

其實孩子不想去幼兒園的真實原因是:離開了熟悉的人和環境,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接觸到不熟悉的陌生人,心裡面感到害怕、恐懼,才會說不想去幼兒園。

因此,做好入園前的準備工作是很重要的。

第一、熟悉幼兒園的環境。當年我家寶寶上幼兒園的時候,大約提前一個月我就帶他到幼兒園去熟悉環境去了。趴在欄杆外面,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裡面玩玩具,做遊戲,他也想進去玩,我就告訴他,以後上幼兒園了就可以進去玩。這樣就給他留下了幼兒園很好玩的印象,也熟悉了幼兒園的一些設施設備。

第二,訓練自理能力。小朋友進了幼兒園之後,肯定要學會自己上廁所、自己吃飯、自己喝水、自己穿脫衣服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不要指望老師,一個班這麼多孩子,老師一般是顧不上的。而自理能力差的小朋友因為慢吞吞的,所以可能會被批評,也很打擊自信心。因此一定要在入院前教會寶寶們基本的自理能力。

第三、讀繪本,告訴孩子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現在很多的繪本都會講到幼兒園的日常生活,到網上搜一下都有很多,可以挑一本和孩子一起讀。這是提前打預防針,讓他做好心理準備,知道幼兒園的生活秩序,以後他就可以更快的適應了。

第四、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一定要和藹的告訴孩子,去幼兒園不是媽媽不要他,而是短暫的分開。和小朋友開心的玩一天,媽媽下班後會接他回家的。

第五、尋找同伴。如果周邊小區有一起入學的玩伴就更好了,小朋友們可以互相接伴上幼兒園,有一個熟悉的小朋友去了,他也會跟著去。

總之,如果孩子入學時不想去幼兒園,我們先彆著急說“不行”,這樣就把和孩子互相溝通的大門關上了,而是應該慢慢帶著孩子多接觸、多瞭解幼兒園,多說幼兒園的好處,告訴他們幼兒園是長大的小朋友才能去的地方,讓他們有榮譽感,他們就會接受並喜歡上幼兒園了


何小元

四歲的兒子最近一個月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作為一枚兩個孩子的爸爸,也遇到過好幾個次了,根據自身經歷和解決效果,結合提問,觀點如下:

指責是最無效,負作用最大的應對方式。每個人都會有逆反心理,特別是自己的要求和情緒被忽視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所以,這一條首先是要避免的,不走我走過的彎路。

講道理往往效果不佳。跟上一條的指責相比,負作用沒那麼大,但難有成效,或者說短期當次有一定成效,但沒有長效。如果不想上學的情緒不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有效,半推半就也就去了。

強行帶著去的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這樣往往讓他對上學更加厭煩甚至懼怕,因為它擔心的因素,不想去的原因並沒有消除,而強制性措施必然讓他將這方面的影響放大化,從而情緒更加糟糕,或者是被壓抑在內心不敢表達而長期。

好的解決辦法往往最不可能的是立竿見影,但是長期來看,效果顯著,甚至不會再出現類似情況;所以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時間準備,耐心之後,還是耐心


現在我的解決辦法主要如下:

1,跟孩子聊天,引導它自己說出原因。這個最理想,但幾乎不太可能一步到位。很多時候,處理這個問題是在準備送他上學之前,所以一定要準備充分的時間,寧可晚些送出,也不要急著走而敷衍。對於他給於的任何理由,都需要耐心地保持一顆好奇的心,進一步引導。接回家的時候,再讓他多講講當天發生在幼兒園裡的事,高興的,有趣的……積極的多了,不想上學的負面情緒自然就少了。這一條的核心,其它的只是一些輔助性的了。

2,提醒孩子,學校裡那些他喜歡的人的名字和之前講的一些事情。 有的時候,正因為是這一點變化,才讓他有不想上學的想法。比如,好朋友現在不跟他好了等等。

3,時間換空間。 聊天的時候,如果沉默較多,就給他一點安靜的時間,比繼續溝通甚至更有效果。可能的話,讓他少上一天學也未嘗不可,前提是在家同樣有積極關注他的時間。因為,這會讓他感覺到被尊重,是自己的選擇而非被強求的,從而慢慢改變原來的想法。

4,積極的暗示。比如收拾書包,出發!如果沒有反抗情緒,感覺去上學是很自然的事了。



理工爸的育兒經

我兒子正處於“不想上幼兒園”的狀態中。

半個月前將兒子送幼兒園試讀了2天,大姐在那所幼兒園上班,這2天,他很興奮,之前就好想坐校車上幼兒園,而這所幼兒園,又有他熟悉的姨媽,更是開心,聽大姐說他中途會哼哼唧唧要回家,他班上的老師帶他去找姨媽或在戶外玩滑滑梯就又忘記要回家這回事了。之後浩浩生病就中斷了10多天,再坐校車去幼兒園,就有些抗拒,回到家不停地說,“我不要上學,我不去幼兒園",說著說著就哭了,看著他如此傷心難過的樣子,第三天我就打電話請假了,這天是星期五,接下來的2天是週末,之後,浩浩也會經常說,“我不要上學,我要回家",晚上睡覺說夢話都會說“我不要上學,我要回家",雖然我會描繪幼兒園很好玩,可是我仍然能感受到他很抗拒,我很糾結是繼續送幼兒園還是暫時中斷。繼續送,我擔心他因為最終改變不了這一點,而心裡壓抑自己,不送,不利於鍛鍊他適應環境的能力,與小朋友的社交能力,以及獨立能力。

然後我在想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浩浩在幼兒園相對於其他剛入園的小朋友來說,大哭的狀況是比較少,因為有姨媽在,我二姐的兒子剛上幼兒園那會,天天哭,和浩浩一樣,屬於依耐性強,容易焦慮的孩子。浩浩很喜歡和希希妹妹一起玩,我在想要是希希和他在一個班級上幼兒園,他抗拒上幼兒園的狀況可能會小一些。

幼兒在二到三歲左右會有一個發育的敏感期,在這個時期開始發現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邊界,逐漸明白自己和他人之間的不同,從而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形成的典型語言標誌是能正確使用“我”和“你”,典型情感特徵是開始會“害怕”。浩浩就正處於這個時期,在此之前,嬰幼兒是沒有自我的概念的,也完全不知道害怕。在嬰幼兒的感覺裡,世界是以他為中心的一個整體——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嬰幼兒對世界充滿掌控感,所以在世界偶爾不如心意時會憤怒卻不會恐懼。而在終於發現了世界和自我的不同之後,在終於明白世界完全就不是隨心所欲的之後,在終於知道他人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之後,這個剛剛形成的幼小的脆弱的“自我”在巨大的冰冷的真相面前陷入從未有過的無力和恐懼。如何度過這段時期,決定了他的世界觀和持續一生的社交模式。在自我概念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從世界分裂了出來,建立了和他人之間邊界,和他人產生了距離。

自我意識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因為我們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未來是不是很強大,是否具備一個強大的能力,首先就來自自我意識的形成的敏感期。

而幼兒園正是學習如何和他人交往、和他人重新建立聯繫的地方。這對一生的發展都非常重要。社交恐懼不是進幼兒園才產生的問題,而是幼兒發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問題,幼兒園正是學習解決這個問題的地方,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時機。

浩浩抗拒上幼兒園,我大姐和其他老師認為孩子抗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還是得繼續送,不過我認為,在幼兒的內心已經被恐懼充滿的時候,不能硬來,強制的方法對孩子心理傷害挺大的,需要先幫助他建立安全感,在此基礎上積極鼓勵他支持他一點點探索外面新奇的世界。我觀察老師發過來的浩浩在班級的照片,大多時候他一個人玩,除了上次跳跳床有個小女孩一起玩之外,希希妹妹還太小,不能和他一起上幼兒園,需要幫助他在幼兒園結識一個好朋友,在幼兒園有了小小的依戀作為起點,逐步獲得自信和滿足,後面的社交活動就比較容易展開了。

也可以和幼兒園其他父母多交往,我們在鎮上住,他們班級的有些孩子也是住鎮上,又有班級家長群,可以父母組織帶孩子們互相熟悉。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為孩子總是以父母為榜樣。·


晚霞tania

孩子說不想上幼兒園,你怎麼回應? 當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衝動”性地進行回應,比較少去琢磨不同的回應方式在孩子看來是什麼感受,究竟會產生什麼效果。

常見方式一,說幼兒園多好多好,有那麼多玩具、很多小朋友、老師也很喜歡你,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想一想,這樣的回應多麼蒼白!孩子並沒有覺得玩具多誘人,夥伴之間的衝突可能還是負能量,老師再好對自己的關愛也比不上親人,何況還有不少讓孩子覺得苦惱和不適的情況。所以類似的回應不會有任何積極的效果。

常見方式二,說你已經長大了,每個人長大了都要上學,再長大還要上班,像媽媽爸爸一樣,站在孩子的角度,這樣的回應很空洞,他心想那長大似乎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不長大呢。

常見方式三,是說媽媽爸爸要上班,爺爺奶奶也沒有精力照顧你云云,在孩子看來就是自己不重要,你們都要做自己的事,就可以把我丟出去,再者說以前你們也上班啊,我不照樣可以在家裡玩嗎,怎麼現在就不行了,恐怕完全都是藉口。



積極地回應不想去幼兒園的孩子,關鍵是要給他力量和勇氣,還要期許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不要盯著孩子的弱勢和消極體驗去無謂的安慰,而是要更加強調孩子的優勢和那些積極的感受,比如幼兒園有孩子喜歡的飲食,他特別擅長的某一項活動,他開始喜歡的一兩個小朋友,等等,引導孩子去關注在幼兒園能夠獲得的而且是家裡沒有的樂趣,才是有效的著力點。



簡而言之,回應孩子儘量少用紅口白牙說空話,改為身體力行言之有物地提供幫助才更好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