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是否能促進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葉丶唸

降準相當於放水,但是這個放水又不太一樣,並不是直接放水,

需要通過商業銀行這個中轉水庫;央行的降準相當於把水放到水庫裡面;距離水庫放到水田裡面還是有距離的,搞得不好,商業銀行把水放到別的地方去,反而不利於經濟;

對農業有過了解的都知道,水稻對水的需求比較高;但是過量也不好;有些大豆、玉米等植物反而不需要太多的水。所以,如何分配水是個大學問,如何分配資金同樣也是大學問

市場的資金有哪些基本去處呢:

1)房地產市場;

2)股市;

3)實體經濟;

4)債市

一般來說,流入債市、股市、房地產市場的資金都會或多或少流入實體經濟,但是程度上會有所差別;

債券市場一般主要分為企業債和國債、地方債等;政府和地方債的方向是可以由政府控制的;所以,自然可以按照政府的意願流入實體經濟;

股票市場,本來這些資金是可以流入實體經濟的,因為這本身就是實體經濟的融資平臺;但是股票市場過頭的話會導致社會需求降低,融資成本上升,最後對實體經濟並不一定是好事,所以適度健康的股市才是對經濟比較好的;

房地產市場,雖然可以帶動金屬、建築等行業;但是對其他行業的帶動則有限,因為房地產本身並不能構成對社會生產力的提升作用;反而是一種生產力提升後的結果而已。

但是房地產市場卻能夠吸納大量資金,導致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壓低社會消費需求;

當然,房地產市場並不一定就不好,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的城鎮化道路過程中,房地產的繁榮有效解決了很多人的住房需求,為人員的集中提供了條件;不過,凡事都應因時而變,現在已經顯得不太合時宜了。


所以,

控制好房地產是關鍵,其次是股市


以股易金

擔心並非多餘,需進一步強化房價調控措施,還需細化考核,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日前,央行宣佈從2018年4月2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日,上述銀行將各自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 。

央行此次降準的目的也很明確,即保持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處於穩定狀態,降低商業銀行的的負債壓力,進而將資金更多流向小微企業,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助力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其實很多人的疑問在於降準釋放的大量資金是否會逐利的流向諸如房產,金融行業等等,數據顯示,此次降準釋放資金規模約13000億元,償還MLF約9000億元,釋放增量資金約4000億元。

降準伊始,便引發了金融市場各項收益率的大幅下行,並且伴隨著利率的走高,從市場來看,資金依然是緊張的,但是隨著降準時間的推移,利率還是會回落,企業融資會相對來說變得容易很多。

如此一來資金問題卻有緩解,那麼資金流向是否能符合預期呢,也許有人擔心資金會流向房產行業,因為炒房的出現使房產在某種意義上變味了,那麼資金是否會逐利跑偏呢?

就以房產為例,這種擔心並非多餘。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對於房價的各項調控措施,首付比例的提高,貸款比例增加,貸款資金限制等等。

定向降準的錢並不是鼓勵社會的投機,更大程度是為了緩解銀行資金緊張的局面,為進一步的金融行業降槓桿打基礎,在此基礎上,資金會較大程度的流向社會小微企業,滿足這類企業融資要求。因此,監管部門還要細化考核措施,真正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降準作為央行的三大貨幣工具是經過眾多經濟專家深思熟慮的結果,因此諸如釋放的資金逐利等想法只是社會對投機的恐懼,因此,進一步改善社會投資結構,抑制高風險投機行業的過度繁榮也是民意所向。


盤和林看經濟

今天起,央行採取定向降準的舉措,雖然此次降準注重定向性與針對性,但降準間接說明市場放水,而投入的流動性如何規範與監管,就頗顯關鍵。實際上,縱觀過去多年的時間,每當央行降準降息,往往會引發貨幣放水的問題,而當貨幣放水之際,往往會變相流向其餘投資渠道,而房地產往往成為最受益的投資渠道。實際上,對於房地產市場的走向,一個要看利率水平,一個要看調控政策,還有一個看土地供應與經濟環境等因素。由此可見,對於央行定向降準,關鍵還是要看投入流動性的監控與規範,而從定向性、針對性角度來看,降準意在提振小微企業,助力實體經濟,但更需要注重流動性的監管,讓央行投入的流動性更有針對性引導至實體經濟領域。此外,還有一種影響,那就是在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的背景下,央行投入流動性意在維持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而此時央行定向降準舉措,就顯得比較有戰略性了。


郭施亮

觀點:這是個問題,更是個難題。願望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樓市不真懲,實體難有戲。

首先,讓我們看下降準的初衷: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初衷是好的,且非常誘人。


但是,實體經濟面臨的資金成本高,貸款難的現狀就能自此有所改變嗎?我看未必!

讓我們把追溯到三年前,當時實體經濟就已下滑明顯,廣東大批工廠等製造業倒閉。央行實行了連續2次降準,文件下發時也有說: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結果是,實體經濟日子更不好過了,成本壓力進一步增加,利潤空間再次被壓縮,款一樣難貸,製造業PMI並未有好轉跡象。降準放的水,都讓狼🐺拿來餵狗了。

回到本次降準的背景,房價暴漲導致了租金上漲、人工成本上漲,企業稅負並未真的減下來?先假設本次降準能引導資金流向實體,這也只能短期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企業的經營成本早已因房價和稅收而大幅上升,這會反過來阻止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所以,支持實體經濟,降準雖然簡單直接,但是粗暴無效,不治標更不治本降房價,減稅負才是真的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其他都有唱戲的嫌疑。


萬維空間

降準一般來說。央行都會說到改變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與貴的問題。就像本次降準一個百分點。也是為了改變中小微企業融資融資難與貴的處境。

確實有一定道理。因為降準釋放的是低成本無期限長線資金。只有長線資金才能做長期貸款。只有長期貸款才能形成金融資本。才能投入到實體經濟。才能進入實體經濟。

但是央行釋放的資金進入到商業銀行以後。商業銀行要考慮自己利益最大化。因此資金就會有所選擇。投向收益率更高。抵押品更安全的領域。不願意投資於沒有抵押物對利率又敏感的領域。

實體經濟因為經營風險較大。財務不太透明。資金需求量不大。缺少抵押物。貸款風險較大 銀行自然不太願意投入這些企業。因此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與貴的問題是就出來了。

但是房地產就不同。資金需求量大。銀行評估費用降低。加上有土地和房地產抵押。銀行更願意放貸。所以去年新增貸款接近一半進入地產行業。

另外央行釋放資金以後。銀行資金放貸以後後續監管難以到位。資金會流向股市債市。這就是金融資產。一些資金充裕銀行以同業貸款方式拆借資金。這就是資金空轉套利 目前同業存款規模數十萬億元。利率突破5%。與存款準備金利率1.62%存在較大空間。大銀行可以獲得無風險的3.5個百分點左右收益。還有數十萬億元的理財資金和表外資產。實際上也是一種資金套利行為。

資金總是逐利的。只會流向收益更豐厚的市場。因此。降準釋放的資金有部分進入實體經濟。但也會有很多資金進入資產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