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修到哪一個地步,才算真正的養生,這一篇文章寫的很清楚

老陽按:先不論打坐,能不能明心見性,悟道成佛,修道成仙,咱們就先說一說打坐到了哪一個境界才算把身體練的好了,在這我先不說,賣個關子,給大家自己閱讀

所謂養性煉己,拿佛家來講是所謂“明心見性”,求生命的根本。像唐宋以後的參禪,參“生從哪裡來,死向哪裡去”等等。道家不來這一套,認為我們的性命、生死都是合一的,要先從現實著手,就是從現在這個身心轉化開始。理論上非常簡單,所以修道打坐,開始一句話——“內以養己”,重要在這個“養”字。中國文化有一個名稱叫“養生之道”,這個“道”叫養生,也叫攝生。“攝”就是歸納,收攝,同西方文化的衛生不同。道家認為,現有的這個生命就是永恆,並不要另外求一個永恆的生命,只要把現有的生命保養住就可以了。

打坐修到哪一個地步,才算真正的養生,這一篇文章寫的很清楚

所有的工夫、做法、修持,就是一個“養”字,“養”字之難就在這裡。本文告訴我們“內以養己”,“養己”的境界有四個字——“安靜虛無”。這個誰都會,一看文字都懂!真講“安靜虛無”的實際工夫就難了,就是《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的求安求靜的步驟,一直到達明道為止。所以嚴格地講靜和安,它有工夫上的層次,修養到達最高的境界——虛無,就是佛學所講的空。講到“養己”,現有的生命是本來生命的投影,從現有的生命上,找回本來的生命,就是“安靜虛無”。

打坐修到哪一個地步,才算真正的養生,這一篇文章寫的很清楚

“原本隱明”,就是剛才講的“攝生之道”,在佛學的方法叫做“都攝六根”,就是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等隔離開,返求諸己,內省自己,這個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射。譬如我們學打坐,眼睛閉起來,耳朵不向外聽,在佛學叫“觀音法門”,返觀自性等等;拿《參同契》來說就是“原本隱明”,不向外放射,回到自己本來的那個安靜的狀態。

“內照形軀”就難了,這是道家修養工夫的境界,在我們原始的文化裡頭,“內照形軀”是“內視之道”;在佛學就是“觀照”、“返觀”,表達不同而已。“內視”並不一定是指身體以內,而是無內外中間之“內”。不過我們沒有到達這個境界以前,姑且拿這個身體來做一個標準,先把外用的精神收回,轉向“內照形軀”,就是這個身體。這就產生了後世道家的守丹田、轉河車、修氣脈、打通任督二脈等等的方法,原理就來自“內照形軀”。據我個人所瞭解的,各家的修法,最厲害也最有效果的是佛家的“白骨觀”和“不淨觀”,實際上這就是“內照形軀”。當然普通觀不起來,如果觀起來也同道家一樣,眼睛一閉靜下來,身體內部氣脈的位置,氣血的流行,五臟六腑的情況,一目瞭然,都看得非常清楚。道家《黃庭經》就講到這部分,但是,“內照形軀”不是用這個肉眼看,而是屬於自性的功能。

打坐修到哪一個地步,才算真正的養生,這一篇文章寫的很清楚

後記: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自己對於打坐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