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叫開悟了?開悟有十個標準,一點都做不到就不要妄談

  人人動輒談開悟,所謂的開悟,究竟如何?標準是什麼?最平實的說法,是永明壽禪師在《宗鏡錄》中提到的,包括了禪宗的見地、修證、行願。

  宋朝有兩部大著作,一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一是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兩者差不多同時。

  可惜,談世間學問的《資治通鑑》,流傳後世,研究者眾。而《宗鏡錄》幾乎被丟到字紙簍裡去了,一直到清朝才被雍正提出來,幾次下令,特別強調要大家研究這本書。

  《宗鏡錄》告訴我們,什麼叫作悟了。書中提出十個問題,悟了的人沒有不通經教的,一切佛經教理一望而知,如看小說一樣,一看就懂,不須研究。

怎樣叫開悟了?開悟有十個標準,一點都做不到就不要妄談

  永明壽禪師《宗鏡錄》卷一:

  設有堅執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絕他學路,今有十問以定紀綱。

  一、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否?

  二、還逢緣對鏡,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閤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否?

  三、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

  四、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徵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

  五、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否?

  六、還於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否?

  七、還於百法明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體性根原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否?

  八、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祗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為之時,一一辯得真實否?

  九、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贊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

  十、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鑑其原,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否?

  一個人到底悟了沒有,前面這十個問題,可以作判斷標準。

怎樣叫開悟了?開悟有十個標準,一點都做不到就不要妄談

  第一問,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白天看畫圖的顏色一樣,與文殊菩薩等人的境界相同。你能這樣嗎?

  第二問,你碰到了人,碰到了事,或者別人當面妨礙了你,總之,逢緣對鏡包括很廣,見色聞聲了不動心,日常生活間,甚至晚上睡覺都能合於道,你做得到嗎?

  第三問,佛教的經典,《法華經》也好,《楞嚴經》也好,拿過來一看,都懂了,聽到最高明的說法也不怖畏,而且徹底的透徹明瞭,沒有懷疑,你做得到嗎?

  第四問,所有的學人,拿各種學問問你,你能給予解答辯才無礙嗎?

  其餘還有六問,大家可以自己研究。最後一段:

  【若實未得如是,切不可起過頭欺誑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披至教,博問先知,徹祖佛自性之原,到絕學無疑之地,此時方可歇學,灰息遊心。或自辦則禪觀相應,或為他則方便開示。

  設不能遍參法界,廣究群經,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如守母以識子,得本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俱來。】

怎樣叫開悟了?開悟有十個標準,一點都做不到就不要妄談

  若這十個問題連一點都做不到,就不可自欺欺人,自以為是。有任何疑問都應到處向善知識請益,一定要到達諸佛祖師們的境界。

  祖師們所悟到的,你都做到了,才可達到絕學無疑之地,不須再學。“灰息遊心”,妄想心都休息了。

  “或自辦則禪觀相應,或為他則方便開示”,到達大徹大悟後,或走小乘的路子,再轉修四禪八定,證得果位,六通具足,三身具備,神通妙用,一切具足;或走大乘路子,為他人犧牲自我的修持,出來宏法。

  “設不能遍參法界,廣究群經。”假設你認為三藏十二部太多看不完,

  “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永明壽禪師勸你仔細參看他所編的《宗鏡錄》,因為一切經典的精要,他都集中在此書中。

  “如守母以識子,得本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俱來”。文字多美,這是永明壽禪師所講此書的重要。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惜緣見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