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今天这篇文章实际只是为了对风光摄影做一个相对入门和系统的总结。之前的文章大多比较杂乱,并没有系统的对风光拍照做入门的介绍,接下来就系统的介绍一下风光摄影,希望对众多热爱拍风景可又却又总觉得自己技术不到位的人能够有所帮助。

风光摄影在国内早已经拥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很多人都喜欢风光摄影,但是基于对技术、拍摄、后期的方式不得其道,随之出现了很多的误区。

首先,第一个误区,认为风光摄影在镜头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觉得无论我们手上的相机配备的是什么样的镜头都可以拍摄风光。而还有很多人会觉得风光摄影离不开广角,其实不然。这里我想说的是一张好的风光摄影作品实际是对环境美的发现。举例来说: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这是一张用35焦段的镜头拍摄的风光作品。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下面这两张使用的是50焦段的镜头拍摄的作品。镜头焦段的选择实际关系到的也只是照片内的透视关系,也就是说用广角带来的是视觉的透视拉伸,而用长焦带来的却是照片的视觉压缩。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广角镜头在风光摄影中实际上并不是必需品。可是又为什么很多作品都会选择用广角来表现?首先广角带来的是视觉的透视拉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视觉透视拉伸,更大程度上会让一些广阔的风景在这个特性上体现的更加出彩。那么是不是镜头在选择上越广越好呢?还是越广越考验构图呢?在这一点上我个人经验是从景深出发更深层次的理解广角。因为景深实际是与物距、焦距和光圈有关。有时候总是觉得如果不够广退后两步,但是许多次特别位置的拍摄让我体会到,实际拍摄过程中一些超广角镜头在大景深和大前景的照片中的运用是必须的。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这张照片用的是24移轴镜头,采用3张平移接片的拍摄方式来实现超广与大景深的效果。拍摄完之后我就开始考虑是否应该购入17移轴镜头,用它来拍摄这样的作品以获得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的确,从透视感来看有了更出彩的表现。多说一点,就是接片和广角的选择。在风光摄影中接片和广角二者是一个既对立有互补的矛盾体。二者在取舍上实际上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同一张照片中我会经常使用。以下几张作品都是广角接片拍摄: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接片方式很奇怪?目的是为了让天空更加丰富或者让前景更富有视觉冲击感,这也是广角来接片的最佳用途。

其次,滤镜,黑卡与包围曝光之间又该如何取舍?在这如何取舍前,我先谈谈这三种拍摄方式的作用。滤镜,我曾经认为它并不是高质量风光摄影的必需品,主要在于滤镜反复叠加的过程中带来的是对照片画质的影响,甚至是偏色。不过在最近的拍摄中我又把滤镜放到了风光摄影的中,因为我发现滤镜的很多功能实际上在后期的拍摄中我无法快速而完美的模拟。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像这张作品,以我现在的后期技术是无法让水面的反光消除到照片中这个状态的。现在就介绍一下这几个滤镜。偏正镜,一种作为消除反光的滤镜相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不过这并不是我常用的滤镜,主要是因为他只有在拍摄有水的题材时才有更好的使用价值。当你想要表现水面清澈见底的时候,或者不需要某些金属反光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减光镜,一种作为减少曝光的滤镜,主要用于慢门的拍摄。有很多人会拿捏不准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用减光镜,用多少的减光镜。我个人的经验就是一般想拍云动的效果,就需要一块高档数的减光镜,如果只是单纯的水流效果控制在0.5S附近的快门足以,有时候水面雾化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的讨巧。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同时,高档数的减光镜带来是白平衡的问题,想要表达的极致可以选择用个灰卡来校正。由于并没有找到更便捷的方法,目前我是这么做的。最后是渐变镜,对我而言是一块很纠结的滤镜,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渐变镜数码时代也开始慢慢的变得没有太多使用空间,始终觉得可调整空间不大,有时候有副作用就变得很不讨巧。

这是一张不算成功的照片,放在这里来说明滤镜给我带来的几个困扰。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为什么说这张照片不算成功,看 作品的参数如图。主要是因为:用了减光和渐变之后,绿色箭头部分的色温并不正常,还有就是用了渐变之后,对于明暗交界边缘的处理也让人觉得很不自然。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包围曝光,包围曝光的方法就不做详述了。只谈谈我在使用过程中的心得。包围曝光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风光摄影作品的细腻程度,至少他回避了前面渐变镜带来的边缘曝光不正常的问题。但是实际用下来有时候我还是会选择用滤镜,原因很简单: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在拍摄这张云动的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包围曝光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削弱了云层的云动效果,还有就是前期3-5张的包围拍摄,让这张移轴竖排接片的接片难度也陡然增加。所以之后再拍摄这样的题材我又选择了滤镜的方式。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之前使用滤镜的带来的曝光不均匀的问题我选择了一个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那就是选择一个渐变档数较低的渐变镜来回避这个不自然的问题。

之后我们谈谈黑卡,个人觉得这个属于风光摄影的超高级技巧了,摇黑卡主要是用于慢门,技术要求比较高,再加上我真不想在镜头前面晃动黑卡的感觉,总觉得好累,所以放弃了。

最后我想说说曝光与后期,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说,主要是因为很多人觉得数码时代可以后期,曝光就不重要。按照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其实照片透是一个综合因素,并不是只是因为空气好照片就通透。前期正常曝光实际是对照片通透的质量保证。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以这张接片为例,实际上后期并没有给它加太多的特技,更多的是在升华。对饱和度,色温,对比度的调整来实现照片的升华。对照片的通透你可以理解就是构图,然后摄影和绘画这些都有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风光摄影这点体现的更明显,一张好的摄影风光作品对选景尤为重要。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文章到了最后,有人可能想知道我现在到底用什么方法来拍摄风光照片。首先我个人拍摄风光照片主要根据题材选择器材,那些需要单张完成拍摄的,我就选择用滤镜,目前常用的是Lee的支架系统和史钛龙的支架系统,前者用在82口径的几颗广角镜头上,后者用在了主要是用在两颗灯泡超广头上。对于可以包围曝光的题材我会放弃多快滤镜的叠加选择曝光曝光来后期处理。至于前文提到的构图和曝光,这两个就靠大家日常的积累与感觉了。

想混摄影圈怎么可以不会使用它,小知识有时候帮大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