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該怎麼控制脾氣?

唐盼45115208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該怎麼控制脾氣?

人人都有脾氣,有的脾氣大有的脾氣小,脾氣就像跳蚤一樣,平時趴在那裡一動不動,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擾就會跳起來。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句話:“衝動的魔鬼”,尤其是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旦孩子逆反別勁聽進去話,家長立即會怒火中燒。特別是性子急的家長,往往會由於控制不住脾氣而對孩子拳腳相加,輕則孩子受皮肉之苦,重則甚至會釀成悲劇。說實話,虎毒還不食子呢,為什麼有的父母會傷及自己的親骨肉,就是脾氣惹的禍。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該怎麼控制脾氣?

一、急瞪眼慢開口

家長髮現孩子犯了錯誤或闖了禍之後,家長不免要上前管一管。建議在瞪著眼睛想管教孩子之前,要先閉上眼睛深呼吸3次。當然深呼吸3次也只是幾秒鐘的時間,你可能會問這麼短的時間能改變什麼?告訴你可別小看這幾秒的深呼吸,往往會把你心裡的怒火降低一個等級。光說沒有用,大家可以在現實中試試。如果感覺效果好的話就要堅持,並養成習慣,養成急瞪眼慢開口的習慣不僅可以避免因發脾氣傷及自己,同時也能緩解親自之間的矛盾,降低對孩子動粗的頻率。

二、就事論事不節外生枝

現在有不少的家長一管孩子就炸毛,之所以孩子會越管越逆反,就是因為父母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因了孩子眼下一個小小的錯誤為由頭,把孩子以前的陳芝麻爛豆子統統拿來嘮叨一邊,這樣孩子會有父母揪住一點點錯誤就不放的感覺。尤其是以前孩子犯過的錯誤,現在已經改掉,你再拎出來對孩子嘮嘮叨叨個不停,孩子當然要抗議。所以孩子犯錯誤時,一定記住就事論事,不節外生枝。

總之,教育孩子需要智慧,每個孩子都是個體,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想出適合自己孩子的好的辦法,別人的辦法再好,如果你家孩子就不吃那一套都等於零。無論孩子犯的錯誤再大切忌不能急,急就容易衝動,衝動是魔鬼,只有合理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說出的話來才不帶刺,孩子才能聽進去。



智慧奶奶

情緒不需要控制,情緒需要管理,如果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結局一定是越控制越失控。為什麼會這樣呢?

那是因為我們對情緒有一個好壞對錯的評斷,認為有情緒不好,發脾氣是不對的,一旦有這樣一個評斷,就會陷入創傷性能量的循環,具體分為四步:

1、認為有情緒是不好的;

2、因為認為有情緒不好,所以會壓抑自己的情緒;

3、壓抑久了就會壓制不住,忽然爆發;

4、爆發之後後悔,並且更加認為有情緒不好。

於是更加壓抑,忽然爆發,更加後悔,更認為有情緒不好.....

要改變這樣一個循環,就要從第一步開始改變,要認識到情緒只是一種能量,沒有什麼好壞對錯之分,凡人都會有情緒,都有可能發脾氣,這是正常的,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正常。而且情緒是個信差,是來告訴我們信息的的,我們只需要讀懂情緒,正確處理就可以了。

處理的方式有:

1、覺察。你得知道自己有情緒,才能去處理,所以處理情緒的第一步,先覺察自己,觀察下自己身體的反應,看看自己是不是生氣了?是不是委屈了?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孩子東摸摸西看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什麼?

2、表達,如果你對他人有情緒,你可以在覺察到用無傷害的方式告訴別人。比如做作業這件事,當看到孩子做作業東摸西看的時候,我覺察到我的感受是什麼呢?可能是著急,可能是擔心,那麼第一時間告訴孩子“我看到你做作業的時候去玩玩具,我很著急,擔心沒辦法在八點鐘之前做完作業。”當你願意去無傷害的表達自己,而不是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會願意去體諒你,願意去改變,即使他不願意改變,他也會願意以不對抗的方式和你去溝通,而不是你越罵他他越磨蹭,通過被動反抗來和你對抗。

而且,當我們說完之後,自己心裡也會舒服很多,情緒自然就平息下來了。

3、宣洩 有時候非常氣憤,以至於沒辦法去和孩子表達了,那麼這時候比較好的方式是離開現場,用屬於自己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比如找朋友傾訴,比如打枕頭,擰毛巾等,如果有能力給自己做個案,那就太好了。

4、放下 有時候真的剋制不住發脾氣了,那麼發了就發了,後悔也無濟於事,而且還會因為後悔導致愧疚補償,補償導致孩子變本加厲的試探,父母忍無可忍再次發脾氣。所以,發了脾氣之後學會放下愧疚,就這樣了,以後做好就行了。如果放不下愧疚怎麼辦呢?回到情緒處理前三條,覺察情緒,表達情緒,宣洩情緒。

這樣,慢慢的,不需要控制,你的脾氣自然就會越來越少,當然這幾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如果有可能,最好找心理諮詢師幫助,或者參加心靈成長工作坊學習。


美可親子


“給孩子輔導作業,太痛苦了......” 從這段話中,我瞭解到你發脾氣,打孩子的trigger是孩子寫作業。那麼,是孩子寫作業的態度拖沓呢,還是寫作業時反應太慢呢?或是寫作業不認真,馬馬虎虎呢?其實這些都是表象,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讓你無法忍受的是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你的預期,所以你感到特別生氣。


其實這背後是有一個思維邏輯的,那就是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因為他沒有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去做。你希望他放學回來,自覺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然而他的表現讓你太失望,而且態度還可能不端正、屢教不改,讓你失望透頂,忍無可忍,出離憤怒了!所以你才抑制不住衝動,去打了孩子,事後又感到很愧疚。


孩子就是一顆有靈魂的種子,需要父母的精心培育,才能茁壯成長。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表現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父母就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和教科書,你現在看到的是不滿意的結果,卻沒有考慮背後的原因,就對孩子發脾氣,這是不對的。


一個習慣的養成,就是跟大腦建立了某種反應模式。從無到有形成一個好習慣,和用好習慣去替代壞習慣,表面上都是養成好習慣,但是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可同日而語。當孩子最初遇到問題,糾結不知道應當怎麼做的時候,缺少了父母的引導和示範效應,人惰性的本能會驅使孩子選擇了一種最省力的方式,敷衍了事。現在他已經形成固化的一種寫作業模式,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鼓勵、引導和幫助孩子。


你現在急著去改造孩子,可是沒有人喜歡改變自己,所以你會憤怒。對孩子發脾氣雖然可以將你內心積壓的負面情緒釋放,但是孩子卻受到傷害,所以學會合理控制和疏導情緒很重要。

我建議當你想生氣的時候,不妨將關注的重點轉向自己的內心,捫心自問,我真的就是對的嗎?因為很多時候讓你憤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你的想法。這樣會讓自己慢慢地冷靜下來。

因此常常活在自己的期望裡,又把這種期望當成現實,這是人常犯的錯誤。自我反省是一個不錯的控制情緒的方法。


父母平時要多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不良表現背後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對孩子要換會思考,多一點包容,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尊重。家長改掉衝動、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做心態的主人也同樣不是容易的事。當發現自己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可以離開孩子,轉移注意力。如做家務、聽音樂、出去散步。


父母平時要多看書,學會做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同時參加一些修心養性的活動,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心境,讓自己慢下來。


顧育菲

哈哈,這絕對是親媽啊。每個當媽的都有這種經歷和感受,對著孩子分分鐘暴走,我甚至拿孩子沒轍的時候想一頭撞牆上算了!為什麼我有情緒沒有對著孩子發火出氣,反而是想傷害自己?因為我知道發火對孩子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那是無法挽回的過失,就算事後自責後悔,那都是得不償失的。傷害既已造成,就算是傷口能夠癒合,也會留下疤痕。所以說"出氣有風險,發火需謹慎。"

經常對孩子發火,容易造成孩子膽小自卑,懦弱易怒,而且沒有安全感,容易患得患失,讓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和愛,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一個缺愛的孩子,一個缺愛的孩子是容易造成性格缺陷的,這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所以家長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氣,首先你要認識到你的不良情緒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危害。雖然我們都知道發火對孩子不好,但是我們其實都沒有深刻的概念和認知,到底是哪裡不好,你只有深刻認識到這個不好,當你有情緒時,為了避免這個危害,你就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次,每次暴走之前深呼吸,再深呼吸,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孩子,我愛他,不是因為他表現好而愛他,哪怕所有人都可以不愛他,我都不能不愛他,因為他是我的孩子。

孩子的行為表現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幫助他往更好的放向發展。孩子所有犯的錯誤都只不過是不成熟而已。我們大人都會犯錯,何況孩子。要允許孩子犯錯,並幫助他在經驗中成長。


最後,孩子的脾氣性格都是會遺傳的,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對照自己看看,自己在這方面做好了嗎?如果你自己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要求孩子?在我養孩子這兩年,我發現所有對孩子的要求其實都是對自己的不滿,想要孩子變得更好,只有先把自己變得更好,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做法。

如果實在忍不住,已經對孩子發火了,無需自責,也無需後悔,跟孩子道歉坦誠自己的情緒。多多練習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孩子是很樂意配合我們的。因為事實上,跟孩子比起來,孩子其實更愛父母。

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會從你身上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有事會用語言跟你表達,而不是哭鬧耍賴等任何不良的表達方式。


茱小豬

首先,你要明白,當你的娃不理解你的時候,你有情緒是正常的。人是有感情的生物,當外界反饋與自己的預期嚴重不符時,人肯定有失望的情緒,這種情緒不斷積累,就會變得憤怒,乃至發洩出來。

至於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並不能指望有什麼靈丹妙藥,只能慢慢改善。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場景,當你的孩子無法理解你的講解時,你很快就會情緒失控。但是當你給上司彙報工作,你上司因為能力問題,不能很快理解你的意思,你會情緒失控嘛?恐怕你更多的是懷疑自己的彙報方式有問題。其實,輔導孩子情緒會失控,本質上不是一個耐心問題,而是家長無法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孩子的問題。這確實是存在於絕大多數家長身上。

當然,過於講究與子女的平等,失去了家長的權威,教育效果可能也不好,但是真正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應當靠自身能力和模範作用樹立,如果沒有這種權威,寧肯與孩子當一個可以爭吵的朋友,也不要當一個孩子見了你就害怕的暴君。如果是那樣,可以說,孩子對家長只有逆反和陽奉陰違,無論家長多努力,教育也無法走在正常的軌道上了。



嘉禾課外教育培訓

這個事情一定要念咒語,這是我親生的,千萬別打死!

想到三歲恨到老,這大概是很多家長的共同心聲吧,我女兒還很小,才半歲,現在還沒有什麼好教育的,但是晚上不睡覺,經常把她媽氣得哇啦哇啦大叫,有時候覺得很好笑,她那麼小一點點,能懂什麼呀。

我是屬於脾氣比較急躁的人,並且我們雙方家庭都有侄兒侄女,也經常走動,各個年齡層的都有,有時候我們也會輔導一下作業,我只做了兩次,就深深的理解那些父母的無奈,真的很想發火,要是自己的孩子可能就動手了。

現在自己也是當父親的人,就經常在想,教育孩子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脾氣?大吼大叫,亂髮脾氣肯定是不對的,這不僅不能教育孩子,還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反面的典型,我最反對的就是所謂的快樂教育。

說實話,讀書這個事情絕對不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尤其是現在的應試教育,怎麼也快樂不起來,如果任由孩子,任性妄為,這絕對不是在幫他,肯定是在害他,在關係一些道德行為的方面,一定是要旗幟鮮明,毫無妥協餘地的。如果孩子犯了這樣的錯,還和顏悅色,還沒點脾氣出來,我嚇唬他一下,讓他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空談道理,那是沒有用的。

我第二個反對的觀點,是和孩子做朋友,竹子還分上節下節,我們不缺朋友,孩子也不缺朋友,父子之間,談的是親情,談的是責任和義務,更多的是要管教,而不是談什麼友誼,脾氣這個東西是天生的,要想控制真的有點難度,為了教育好孩子,要適當的掌握這個度,溫言和色,並不一定就是好的方法。

但是過脾氣過於急躁的人,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我的脾氣隨母親,但我父親的脾氣很好,所以總是一個人打完之後,一個人跟我講道理,我覺得這樣的效果最好,大棒加胡蘿蔔政策,我覺得最是行之有效!



和易觀天下V凡鐵鑄劍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控制脾氣其實是有些難度的。因為孩子不是一臺機器,無法做到教他什麼他就能學會什麼,很多時候事與願違,最終就會脾氣一發不可收拾。

當遇到發脾氣時我們該如何控制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情緒的爆發點,在爆發之前感知到,並提前控制住。

其次,控制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情緒爆發前離開,再比如,將自己的情緒以其他合適的方式發洩出來。

最後,如果有情緒,可以用適當的方式,如大聲說出來,表達出來,用以代替發脾氣,還可以與孩子進行良性溝通。


U12家庭教育

我自己是一個白羊座媽媽,所以我特別理解控制不住自己脾氣的感受。沒有孩子的時候,自己比較任性,不會顧忌別人的感受,但有了孩子以後,我有特別認真的想過這個問題。我覺得父母對孩子的任何脾氣,歸根結底,都是父母的問題。怎麼說呢?

你有沒有在孩子小的時候好好陪他做過親子閱讀?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所有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閱讀習慣,學習習慣都是需要時間慢慢培養起來的?你有沒有靜下來和孩子認真的聊過一次天,聽聽孩子在想什麼?……孩子是我們的鏡子,是我們自己說的做的所投影出來的樣子,所以,當你要發脾氣的時候,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問題”,問問自己“我該怎麼解決”。生自己的氣,別生孩子的氣,他們一張白紙來到我們的身邊,任我們塗鴉,畫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事。所以,任何時候想打娃的時候,就找個地方自己打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