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十年內都不會有BAT?

素有魔都之稱的上海,在國內創投圈的地位一直有些尷尬。從生產總值上,上海是國內第一大城市,2017年上海地區GDP為3.013萬億元,比北京高出兩千多億元。但是“為何沒有BAT”這個問題一直是紮在上海心頭上的一根刺。

錯失阿里巴巴,也讓業內形成了對上海這座城市創業環境不太看好的固化印象。近年來憑藉包容自由的城市氛圍、規範的政府公共管理、強大的人口聚集效應,上海儼然已成為經濟新業態成長的大本營:第一家盒馬鮮生在上海開業,美團打車首站登錄上海,拼多多發跡於上海…….,上海為各種商業模式實驗打開了大門。

在開放自由的城市環境中,一批獨角獸企業正在上海孕育。為了給創新創業企業提供更多發展養分,上海在持續推進各類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在全國各大城市掀起的搶人大戰中,上海也當仁不讓,相繼出臺了一批“搶人”政策。

但是,有投資人士感慨道,“上海十年之內也不會出現BAT”。在創業創新領域,以格調著稱的上海可能更願意錦上添花,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成長壯大的養分,而對小型的創新創業企業卻顯得“高冷”許多。

前有北京領跑,後有杭州追趕 上海“老二”位置不保

“就創投行業發展,北京有大量的資本集聚,深圳有敢闖敢幹的活力,相比較而言,上海的優勢並不明顯。”在談到國內幾大城市創業環境時,一位投資人士總結道。

普華永道近日發佈的MoneyTree研究報告顯示從投資的區域分佈來看,2017下半年TMT行業投資者最青睞的五個區域依然是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省和廣東省(除深圳)。無論是投資數量還是投資金額,北京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TMT投資的明星區域,以813起、170.48億美元的投資金額高居榜首,深圳則以324起、34.17億美元位居第二,在投資金額方面較上半年有明顯提升,力壓上海和杭州,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吸金大戶。

根據清科旗下私募通統計,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早期投資市場最活躍地區依舊為北京,共發生175起投資案例,披露金額約為16.18億元;上海地區共發生82起投資案例,披露金額約為4.73億元。

雖然上述單一細分領域的投資情況不足以完全展現一個城市的整體創業現狀,但從趨勢來看,就創業投資發展水平而言,作為帝都的北京一直都是老大,近年來隨著“移民城市”深圳的崛起,上海“老二”的位置有些搖搖欲墜。

日前,中國首家只為科創而集聚共享的新銳科技銀行浦發硅谷銀行宣佈,其深圳分行籌建申請已經正式獲得深圳銀監局批覆,有望於年內落戶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深圳南山區。

談到選擇深圳的原因,浦發硅谷銀行行長蔣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深圳作為其中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有著與硅谷近似的優質創業環境,多重資源的聚集不僅吸引了全國的創業者,也吸引了所有服務於創業者的機構,為我們建立深圳分行的願景提供了充分的支撐。”

同樣有較強資源匯聚力的北京更是穩坐第一把交椅,無論在投資案例還是投資規模上都遙遙領先。《廣東風險投資報告(2017)》顯示,北京的中心地位繼續顯現,2017年北京地區共獲得1393起投資,涉及投資金額718.19億元人民幣,不論是投資案例數,還是投資金額都遠超排名第二的上海;上海地區的投資案例數為785起,投資金額為310.44億元人民幣;第三名是深圳,獲得投資554起,投資金額為162.71億元人民幣。

除了一線大城市的角力之外,二三線城市也在奮起直追。有數據顯示,杭州的創業創新仍在加速前進。2017年,杭州創業項目增長率4.09%,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第一。

與金融業霸主地位不同,在當前國內創業版圖上,上海的位置有些危險,“前有猛虎,後有追兵”,上海的創新創業環境到底怎麼了?

“創新商業模式實驗場”

事實上,沒有BAT的上海,在中國互聯網商業大戰中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之上。3月21日,美團打車正式登錄上海,並且已在上海、杭州獲得當地監管部門頒發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上海成為美團和滴滴爭奪網絡打車市場的首個戰場,之後這場戰火才逐漸蔓延的國內其他城市。

剛剛被美團併購的摩拜單車最早也是在上海上線推廣,在2016年4月登陸上海後,摩拜與另一家共享單車品牌ofo將共享單車的浪潮推向全國。

在阿里巴巴推行的新零售戰略中,第一家盒馬鮮生也選在上海開業,對此,馬雲曾表示:“新零售的第一站我們選在在上海。如果說要有一個城市能夠代表改革創新和發展的額高度,我覺得只有上海。”

優質的城市基因使得上海成為這些創新商業模式最好的實驗場。消費升級帶動下,龐大的消費需求是多元化商業創新模式生長的絕佳土壤。來自上海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30.27億元,比上年增長8.1%。有業內研究人士更是將上海成為“新零售之都”。

也難怪上海一直有“魔都”的美名,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也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濃厚的“魔幻”色彩和超現實感。對於為何首選上海作為共享單車落地的首個城市,摩拜單車前首席執行官王曉峰解釋其中緣由:“上海既有歡迎創新的政府,也有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市民,而且非機動車道的佈局相對合理,適合新業態落地。

但是在光怪陸離的大都市光環下,精緻的上海似乎與“創業”、“草根”這些詞語搭不上邊。我們看到和體驗到的成熟商業模式或技術,它們大多數都不是誕生在上海這座城市,上海只是它們成長壯大的“異鄉”。

“上海沒有原生的創新創業動力,它的定位是為大企業服務,這個城市沒有培育小企業尤其是草根創業企業的歷史基因和資源積澱。”有投資人士表示。“當然我們不否認上海也出現了一些好的企業,但是數量寥寥無幾,最明顯的就是,上海沒有BAT。”

曾經商界大佬雲集的上海灘,為何在互聯網時代卻“落後”了呢?有人卻不以為然。“上海的商業基因是‘務實’,它更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利潤,而不是講故事拼燒錢,對於一個相對更成熟的百年商業大都市,這種氛圍是融入到骨子裡的。”一位投資人士表示。

“上海十年之內不會有BAT

雖然沒有BAT,但是還好有獨角獸,為上海挽回了一點面子。胡潤髮布《2018第一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顯示,北京依舊佔據大中華區獨角獸企業最多的城市,合計有66家企業上榜,占上榜企業總數的45%;上海和杭州分列二、三位,獨角獸企業數量分別達到38家和16家;深圳以11家獨角獸企業位列第四。

事實上,魔都上海並不缺乏互聯網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發佈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互聯網獨角獸企業共有77家,上海僅次於北京佔比23.4%,列為第二。

回顧過去十年間,上海誕生和壯大了一批擁有互聯網基因的新型企業,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二,上海擁有大量悶聲發大財的“中層干將”,比如餓了麼、攜程、如家。

有媒體列出了一個長名單,包括滬江網、找鋼網、洋碼頭、易果生鮮、小紅書、喜馬拉雅FM、蔚來汽車、觸寶科技、趣頭條、拼多多、陸金所等,他們聚焦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醫療健康、汽車交通、軟硬件等領域。

這其中不乏獨角獸企業。在仲量聯行中國研究部總監周志鋒看來,上海有後發優勢,過去在創新這方面上海的配套政策做得不夠好,排斥虧損中的小創業公司,但現在上海的思路已經在變,新的獨角獸公司越來越多地在上海出現。

近年來,上海相繼推出了一些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科創22條”、“人才30條”等一系列政策“大禮包”正在逐步發揮作用。

上海離出現BAT還會遠嗎?“雖然上海不乏一些優秀的獨角獸企業,但是,十年之內不會出現BAT。”上述投資人士用非常肯定的口吻說道。“不是說上海這座城市不好,只是它有自己的定位。”

有意思的是,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獨角獸指數,雖然上海獨角獸企業數量是杭州的兩倍,但是整體估值卻低於杭州。上海獨角獸企業38家,總估值6520億,杭州獨角獸企業16家,總估值卻達6800億,深圳以190億美金排名第四。

上海自由靈活的政策管理為互聯網公司業務開展提供了更大的經營空間,但如何能讓互聯網公司生於斯長於斯並留於斯,是這個城市面臨的最迫切問題。頭部企業的缺失,毫無疑問也會不利於帶動整個環境的創新氛圍。

4月初,上海浦東新區剛剛發佈了《浦東新區關於支持人才創新創業促進人才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人才35條”)。“人才35條”率先試點自貿區外籍科研人員可直接申請在華永居和兼職創新創業,為了解決最為現實的住房問題,浦東推出實施人才住房安居新政,將“實物配租”為主調整為“租金補貼”為主,實現補房至補人的機制轉化。

除了人才方面,今年3月份,上海市政府還發布了《關於推進本市區域性股權市場規範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滬府發〔2018〕9號),立足科技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發展需要,打造服務生態圈,以期提高中小微企業發展活力,促進上海地區早期投資市場的發展。

三年前,在“雙創”浪潮下,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創業浦江行動計劃”:到2020年,上海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業中心,集聚“白領”創業者、大學生創業者、連續創業者、海外創業者等各類科技創業者超過20萬人,要湧現出一批具有全球性或區域性市場領袖地位的創新型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超過3000家,形成100個由小巨人企業牽頭髮起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步入2018,離時間表截止時間越來越近,這樣一個宏大的藍圖,是否能如期完成,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