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1.上海是中國“最新”的大城市


實際上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現在上海市區都處於海面以下,在長江口泥沙的不斷淤積之下,直至唐代才算完全露出地表。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秦代,上海市區還完全位於海平面以下。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唐代以後,上海市區才算“初長成”。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可以說是當代中國大城市中“最新”的一座。

2.上海的航運貿易發展遠早於《南京條約》五口通商

上海的航運貿易從宋元時期便開始發展,號稱“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清初設立江、浙、閩、粵四大海關,1685年之後,江海關的官署即設在上海縣城內,統轄24個關口,掌管今蘇南、蘇中地區的海外貿易。但是在1757年實行“一口通商”的政策閉關鎖國後,僅保留與日本的洋銅貿易以及與南洋諸國的貿易。其他外貿出口只能繞遠路到廣州出口。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位於上海縣城內的江海關

上海在國內航運貿易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於上海位於中國海岸線中間位置,自乾隆後期起其作為官方指定的南北沙船貿易的轉運點,也是長三角與其他沿海地區物資交換的重要港口,年貨物吞吐量接近200萬噸,有萬餘人從事碼頭裝卸等相關行業。可以說航運貿易是貫穿上海歷史發展全過程的“靈魂”。

3.上海在開埠通商前已經是“副省級城市”

通常大家認為是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簽約,促使“廣廈寧福上”五口通商,新興的上海代替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貿口岸,於是將上海的發展定義為“突變式”發展,如同一個小漁村變為繁華都市。實際上,在開埠前上海已經發展為一座經濟繁榮、人口眾多、具有較高行政級別的城市。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將華亭縣東北五鄉劃出設立上海縣,這是史上首次將上海設立為一縣。1735年之後,蘇松太道道署從蘇州移駐至上海縣城

,統轄松江、太倉、嘉定三府,上海縣城成為該地區事實上的行政中心,既是縣衙所在地,也是三個府的管轄地,儼然“副省級城市”。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截止開埠前,上海縣城集縣署、上海道臺府、江南海關等幾大重要行政管理中心為一體,行政地位十分重要。各地商人云集上海,人口十餘萬。1833年縣城人口達到12萬,街道60餘條,並修建有城牆與護城河,城牆之內的縣城以及其東南側東門外的十六鋪港區街道繁密。城內是主要政治、文化與居住區域,城外的十六鋪地區則是港口貿易集中區域。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4.五口通商後真正的城市發展源於“小刀會起義”

事實上,開埠後上海租界的發展在航運貿易突飛猛進增長的同時,城市卻並沒有得到大的發展,因初期租界實行“華洋分居”政策,租界內只准洋人和原住民居住,所以直到開埠十年後的1853年,租界內也僅有500外僑左右(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由於人口數稀少,除了貿易相關的經濟機構外,文教商業均不發達,事實除了外灘沿線一帶繁茂以外,租界內部區域變化並不大。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開埠初期上海外灘

1853年八月發生了小刀會起義,橫掃江南,但是租界卻成為相對安全的地區,於是大量周邊難民避入租界,界內華籍居民數量激增。外商趁機給避難華人建造木板屋進行出租以牟利。

租界當局一開始對於大量華民湧入租界持排斥態度,但經由外商對租界當局施加壓力,最終允許華人進入租界居住合法化。於是在1854年對原1845年版《租地章程》進行修改,訂立新的《上海英法美租地地皮章程》,

刪去之前關於華洋分居規定,華人可進入租界從事居住、經商等活動。

至1865年,租界內人口達到近15萬,與上海縣城同期水平大致相當。雖說民國上海有“十里洋場”、“冒險家的樂園”等說法,但真正在上海租界內居住的還是以中國人為主,同期外僑不到3000人,中國人佔98%。華人是租界內十分主要的經營者與消費者,上海的發展不可忽略國人起到的作用。

並且由於小刀會起義使租界安全形勢變得空前嚴峻,三租界為求自保宣佈合併,並於1854年7月11日成立市政委員會(即工部局),負責安全防衛等工作,並針對大量華民進入租界這一新情形帶來衛生、秩序等方面的新問題進行行政管理。之後其部門不斷健全,涵蓋警務、教育、衛生、財稅收支、市政建設等一系列職能。後法租界也單獨成立“公董局”,這時租界才開始真正像一座城市。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工部局徽標與工部局大樓(位於今江西中路漢口路)

5.今日外灘經歷過三次“大變臉”

今天的外灘以高聳林立的歷史建築成為上海的標誌。實際上外灘經過三次大變臉才成為如今的模樣。

第一次變臉是開埠之後,原有的荒郊江灘變成繁榮的港口。有兩種主要的用地形式,一是江岸成為船舶停靠的碼頭。開埠初期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之前,在外灘地區出現大量碼頭。當時外灘約有10餘座洋行私設碼頭,以及道路碼頭委員會在福州路、廣東路、北京路、漢口路外灘交叉口處的四座公用碼頭。二是經營貿易的洋行,形成商住一體的“外廊式”建築,這種模仿南亞殖民建築形式的建築在外灘江濱拔地而起。總體而言,此時的外灘與現在我們看到的外灘無論在功能形態和建築風貌上都差異甚大。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開埠初期的外灘,以碼頭與洋行為主

第二次大變臉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這時租界當局爆發過一次關於外灘未來去向的爭論,有人認為應當將其改造為碼頭,但也有一派意見認為不應將其建成塵土飛揚的港口區,而是應保留其濱水休閒功能並引入金融機構形成商務中心,最終這一派意見佔據上峰,外灘確立了以商務、休閒為主的功能定位。

外灘由早期的碼頭、洋行為主向大型洋行、銀行、保險公司、航運公司等重要商業機構集聚地轉化,成為上海租界的中心商務區。建築形態上,外廊式建築大多已被文藝復興式、哥特式建築所替代,以一至二層券廊式磚木混合結構建築為主。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20世紀60年代後的外灘,金融機構開始“搶灘”外灘

第三次大變臉發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經濟進一步繁榮發展和建築技術的進步,外灘建築開設演變為今日的高樓林立。建築高度達到8層以上,外立面裝飾豪華。功能上亦是金融機構集聚,被稱為“遠東華爾街”。

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此時的外灘已與今日無太大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