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大概即使喜歡看展的人,也沒有幾個會留意展覽背後的故事吧,我們總覺得那是博物館館長的工作計劃,哪有什麼深層次的用意。但萃花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展覽非同尋常。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成都博物館海報

成都博物館這場阿富汗古代珍寶展,展出了231件(套)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藏品。早在去年3月17日,它們就已經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過,為期三個月的展覽結束後,照原計劃它們本該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展出,芝加哥大學卻意外取消了展覽安排,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下一個博物館接手展覽,它們就要回到阿富汗。

“沒地方展覽那麼回家不就好了!”但事實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戰亂時期的阿富汗

阿富汗不久前遭受了一次爆炸襲擊,超過60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自1979年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它就一直被動亂和戰火籠罩著,軍閥們將文物變賣到海外以充軍費,甚至把一些紙質檔案用來點火。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阿富汗巴米揚大佛戰亂前後對比照

早年這批阿富汗國寶多達十萬件(套),如今,在戰火中倖存下來的只有200多件,它們經歷了蘇聯出兵、軍閥混戰、塔利班暴政、美軍出兵等一系列磨難,完好保存至今,重光於世,堪稱奇蹟,它們向世人訴說著阿富汗曾經的輝煌。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牧牛紋碗

這隻碗所處時代相當於我們的夏代,碗上牧牛圖案有著濃濃的美索不達米亞風情,它的存在,證明了阿富汗早在青銅時代,就實現了和兩千公里以外的兩河流域的交流。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金冠

眾多展品中最亮眼的金冠以帶狀金環為基座,周邊為5個樹形金飾,可拆卸,方便攜帶。王冠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金的延展性,每一個小金片都薄如紙片,走過玻璃櫥窗,王冠上的薄飾片甚至會搖曳。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羚羊紋金手鐲

嵌滿綠松石、瑪瑙的手鐲,動物作飛奔狀。羊身使用陰刻手法表現,即使放在今天,也不會覺得它的造型過時。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綠松石紅寶石與黃金相互勾連而成的項鍊

諸如此類耀眼奪目的金器應接不暇,這些金飾被視為當今絲綢之路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其年代可以遠溯到公元前327年建立的中亞古國——巴克特里亞王朝。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金項鍊

它們是阿富汗人民的驕傲,卻因為國家博物館沒有完備的安保系統,周邊時有自殺式襲擊,無法正常展出。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金步搖

迫於形勢,被保護的國寶不得不離開家鄉,開始它們長達十年的海外“流浪”之旅,這是一個多災多難但文化燦爛的國家,和從前的我們極其相似。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時至今日,我仍然記得雨果的那段話: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他們共同“分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寶庫,還認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他們砸碎花瓶和鏡子,撕下畫幅和卷軸,他們破開倉庫搶奪絲綢,他們口袋裝滿紅寶石、藍寶石、珍珠和水晶,他們燒燬了約一萬零五百捲圖書檔案,包括中國歷史、科技、及藝術等稀世著作。文物被毀的心疼,也只有同飽受戰火摧殘的中國能感同身受吧。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

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中國深陷戰亂,為避免文物毀於戰火,故宮文物開始南遷。同時為了保護文物,展現中國藝術品的精華,博物館員工還決定將部分南遷文物送去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展覽會。意外發現展覽會上許多歐洲收藏機構,展出數量最多的文物居然也是來自故宮。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故宮文物南遷(工作人員將文物打包)

我們深知戰爭足以摧毀民族的自信和自尊。所以這一次阿富汗國寶“流浪”到中國,中國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充當“守護神”。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阿富汗國寶為什麼“賴”在中國不走了?

從去年開始,它們先後在敦煌博物院、成都博物館巡展。在成都的巡展後,它們還將赴鄭州博物館、(深圳)南山博物館展出至今年10月。考古學家克里斯·高思登曾提出:

和人一樣,文物也有著自己的一生;如果人的一生可以寫就一部傳記,那麼關於文物的一生同樣可以寫就一部物質文化史。

如果像看待人的一生一樣審視文物的一生,這批躺在中國展廳的文物回到阿富汗後,腦海裡除了往日的戰亂,一定會有曾經幫助過它們的人,中國絕對是其中一個!

多年後我們強大了,卻沒有變成我們討厭的人。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