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福建的歷史沿革,瞭解一下

古近代時期

“閩”最早出現在周朝,西周時福建稱閩越,《周禮·夏官》稱七閩。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置閩中郡,治東冶(今福州),福建為閩中郡轄區的一部分,從此福建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

漢高祖立無諸為閩越王,都東冶。西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為冶縣(後複名東冶),東漢改為東侯官。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析東侯官置建安縣,此時福建有侯官、建安、南平、漢興和東冶5個縣。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設置建安郡,治建安(今南安市豐州鎮),轄建安、南平、將樂、建平、東平、昭武、吳興7個縣。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設置晉安郡,治原豐,屬揚州。

南朝梁天監年間析晉安郡置南安郡,治南安;陳永定年間析晉安郡置閩州,改晉安郡為豐州。

隋代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廢郡,改豐州為泉州,大業初年(公元605年)更名為閩州,大業三年又廢州改設為建安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治閩縣(今福州);武德五年設置豐州,治南安,武德六年分置泉州,治閩縣;貞觀初年(公元627年)豐州併入泉州;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設置漳州,治漳浦(今雲霄);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泉州析地設置武榮州,治南安;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武榮州更名為泉州,治晉江,後改泉州為閩州,治閩縣(今福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閩州更名為福州;開元二十一年設置福建經略使,“福建”之稱由此始;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屬江南東道,改福建經略使為長樂經略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長樂郡為福州都督府,經略使改為都防禦使;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格為節度使;大曆六年(公元771年)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置為威武軍節度使,治福州。

五代時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封王審知為閩王,貞明六年(公元920年)在福州設立大都督府;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福州升為長樂府;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改長樂府為東都。宋代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設立福建路,下轄福、泉、建、汀、漳、南劍6州和邵武、興化2軍,時全省已有42個縣。

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為行中書省,後行省遷回福州。明代改設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轄8府1州60縣。清代繼承明制,省轄府、縣兩級,省府之間設道;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福建省增設臺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臺灣從福建析出設立臺灣省;清末,全省行政區劃為寧福、興泉永、汀漳龍、延建邵4道,福州、福寧、興化、泉州、汀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9府,永春、龍巖2州,58縣、6廳。

咱們福建的歷史沿革,瞭解一下

民國時期

福建行政區劃廢府、州、廳,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民國元年(1912年)全省劃分為東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民國三年(1914年)以原轄區改為閩海道(閩東)、廈門道(閩南)、汀漳道(閩西)、建安道(閩北)4道;合併閩縣、侯官為閩侯縣;建安、甌寧為建甌縣;改永春、龍巖2州為永春、龍巖2縣;同安縣析廈門島設置思明縣,析浯州島(金門島)和大、小嶝島置金門縣;改永福縣為永泰縣;全省4道、61縣。民國四年(1915年),詔安縣析桐山島和漳浦縣的古雷島設置東山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除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民國17年(1928年),設置華安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為首都,將福建劃為閩海、延平、興泉、龍汀4個省和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轄64個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制度,將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公署,轄64個縣,8月光澤縣由江西省劃歸福建省管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立廈門市,撤銷思明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遷往永安,全省行政區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1個市、62個縣、7個特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建甌析出部分行政區域設置水吉縣,沙縣、永安和明溪析出部分行政區域設置三元縣。民國三十年(1941年)福州淪陷,第一區專署遷往福安。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全省行政區劃調整為8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64縣、2個特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閩侯縣更名為林森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設置周寧縣,10月設置柘榮縣,11月省政府遷回福州。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區劃調整為9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66個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行政區劃調整為7個行政督察區、福州、廈門2個市、67個縣,10個區、899個鄉(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