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福建:世界辣麼大,哪些地方在說“福建話”?

續上篇《 》、上上篇《 》。

雖然這兩篇……嗯,爭議還蠻大的,但既然開了這個系列,還是寫下去。

福建的歷史在國內的城市也是屬於比較厚重的了,這裡曾誕生並消逝過一個王朝,這裡曾是世界瓷器、茶貿易的中心,這裡誕生過匯聚過很多大師,這裡生產的茶引領了全世界的茶飲風潮。

話說福建:世界辣麼大,哪些地方在說“福建話”?

1700年前,一個史無前例的亂世——西晉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使得原本繁華的中原徹底淪為戰場,中原漢族被迫向江南大規模遷徙,史稱“衣冠南渡” 。然而流離失所的記憶尚未消散,江南就也變得無法立足,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孫恩之亂、侯景之亂,接二連三的戰火在江南燃起,金陵瓦解······旅舍無煙,巢禽無樹” 苦難的人們只能繼續逃往下一站——福建。

安居下來後,高山和支離破碎的地形,影響著新福建人的日常生活,這些逃難者們帶著明顯的唐宋中原口音,卻又在各自的小環境中獨自演化,分裂為更多方言,以至於相隔一座山、一條河的居民,也可能無法交流。

這也造就了一個個文化孤島,他們有各自的語言。

但在福建,統稱為“福建話”,官方稱之為“閩語”。

話說福建:世界辣麼大,哪些地方在說“福建話”?

福建方言的分佈地區相當廣泛,不光限於福建省,還遠播海內外。

福建方言中,閩中、閩北較為安穩,固守山溝。

福州一帶的閩東話雖然在馬來西亞詩巫、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等地都小成氣候,但多為近現代移民。

要說移民歷史久、規模大,那還當屬閩南地區。

清朝西方傳教士在學習中國方言的過程中發現,閩南話分佈區域遠遠不限於閩南漳州、泉州二府。

話說福建:世界辣麼大,哪些地方在說“福建話”?

杜嘉德在《廈英大辭典》中提到中國最類似閩南話的方言是廣東的潮州話,並認為閩南和潮州之間的區別大約類似西班牙/葡萄牙或者荷蘭/德國之間的區別,雙方仍能進行勉強的溝通。

而除了潮州以外,海南島的方言和閩南地區也相當接近。

閩南雖然開發歷史相當晚,但是人口繁衍得相當快,導致閩南迅速變得人多地狹。

唐朝天寶元年不過17萬8千多人,到了北宋崇寧年間就暴增十倍,達到180萬左右。

巨大的人口壓力使得閩南從人口輸入地轉為人口輸出區。

話說福建:世界辣麼大,哪些地方在說“福建話”?

唐代福州劉華墓出土的福建人形象

潮州地區因為鄰近閩南,很早就成為閩南人的遷居地,隋唐時期即有居民從泉州遷入,進入宋朝後閩南人更是大舉南下。但是潮州地區氣候地理條件優越,很快人口大量增殖,非但難以繼續接納移民,反而自己也和閩南一樣走上了輸出人口的路子。

善於航海的閩南人在遷徙路線上也頗有特色,即沿著海岸線走,見縫插針,其中以粵瓊臺最成氣候。

除了潮州外,粵東沿海的海陸豐、粵西茂名、湛江等地沿海地區的居民也多說閩南話分支雷州話。

而唐朝時近為荒地,人口不過五千戶的海南島在宋朝以後也陸續遷入了大批閩南居民。

閩南人從島東北的文昌登陸,沿著海岸線向東西兩側擴散。

話說福建:世界辣麼大,哪些地方在說“福建話”?

今天海南島從澄邁到三亞的整個東海岸都講海南閩語,即閩南話在海南島上的變體。

自鄭芝龍以降,閩南人大舉遷入一海之隔的臺灣島,今天台灣絕大部分漢族居民均為閩南後裔,所謂臺語也就是閩南話,並且由於離開本土時間短,它和閩南原鄉語的差別要遠遠小於粵瓊閩語和泉漳閩南話的差別。

如果說閩南人南遷和東進都主要是進據荒地的話,他們還能尋得機會向北方移民就更是不簡單了。

明清時期,閩南人逐漸有北遷浙江溫州的。

清廷的“遷界”禁海攆空了沿海地區的居民,更是給閩南人擴張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自此閩南人奪取了浙江南部的大段海岸線,不但佔了平陽、蒼南,更是擴展到了玉環、溫嶺、舟山等地。而太平天國戰亂後原本人口極其稠密的蘇南地區出現了暫時性的空洞,善於抓住機會的閩南人更是從溫州向宜興等地遷徙。

至今宜興山區尚有少數說閩南話的村子。

話說福建:世界辣麼大,哪些地方在說“福建話”?

閩南的擴張僅止於此嗎?

那還是太小看閩南人了。

事實上閩南人繼續沿著海岸線北遷,有些閩南人定居在了膠東半島,部分人更是隨著闖關東的浪潮遠去遼東。而煙臺、天津、大連等地供奉媽祖的天后宮更是體現了閩南文化在北方的影響。

只是可能由於移民規模小,華北閩南人早已經被當地同化,並不說閩南話了。

今天,除了福建本省外,臺灣、廣東、海南、廣西、浙江、江蘇、江西、四川等地以及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都有“福建村”、“福建話”的存在。

其分佈之廣泛在全國各大方言中可謂首屈一指。

話說福建:世界辣麼大,哪些地方在說“福建話”?


話說福建:世界辣麼大,哪些地方在說“福建話”?

此文僅為大家介紹關於武夷山的茶、盞與山水、文化和歷史,文總結自前人,多為編整,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煩請關注【武夷巖茶課堂】,你想知道的告訴我,凡我所知,知無不言,我所不知,查盡資料,為你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