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是怎麼學習書法的,會臨帖嗎?

劉國東

臨帖可謂是學書法的必經之路。

古人自然也是要臨帖的,然而古人臨帖,大部分都是從碑帖的文字內容到書寫技巧,從書法家的基本情況到時代背景,進行系統的研究。



就是廣為傳頌的書聖王羲之都臨摹過他人的帖子,我們都知道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在東晉之前,有曹魏,而那時候比較著名的書法家是鍾繇,有傳言稱王羲之就臨過鍾繇的墓田丙舍帖。


再來說一個人,我本人是非常喜歡趙孟頫的,趙孟頫在書畫兩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在書法上,他用心臨摹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的字帖,力求從魏晉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

但是宋末元初已經沒有了東晉的書法風格了,所以他在臨摹的拓本字帖,與鍾、王、智永原寫本的神采也已有距離。


所以趙孟頫雖主觀上追摹古人,而實際上卻產生了一種貌似古人的新的書風,這就屬於一種從臨摹到創新的過程。

但是他一心尊古、規模古人點劃的臨帖方式,對明清以來的書學影響很大。至於他借鑑行書的筆法與小楷的結體來寫大楷,創造出一種別於歐、柳、顏體剛性楷書的柔性趙體楷書。


又因為適應性強,他的書法大可書寫匾額,小可謄錄殿試大卷,成為了更有影響力的字體,你從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書法功底了。



所以說,從摹到臨,到臨創,再到創作,這是書法漸進的過程。我們歷代書法家除了老師的手授和口傳,就是靠自己的臨摹名家碑帖。


創作就是在臨摹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兩者融為一體,誰也離不開誰,就比如說馮承素,本來就是唐代書法家,內府供奉挧書人,他就是臨摹了王羲之的《蘭亭序》而被人廣為人知的。


想要創新,也必須要紮根基地才可以。




東家APP

古人學書法,當然臨帖,而且臨帖比我們今人還要勤奮。

每當勸別人貼的時候,經常聽到一句反問:你們都講守舊,不講創新,那王羲之臨誰的帖了?

每當遇到這類人,只能感嘆其無知,並不能說些什麼。

古人寫字為什麼不臨帖呢?難道我們現在學硬筆字就不用臨帖了嗎?

古人和今人的區別只是在工具上,方法上並沒有變。



相傳是王羲之臨鍾繇的墓田丙舍帖。改變了鍾繇原有的風格,算是一次意臨。

褚遂良臨王羲之長風帖,筆法比二王相對溫潤柔和。

褚遂良臨王獻之飛鳥帖。


董其昌林顏真卿蔡明選貼。



此三位古人代表了三個時期的頂峰書法水平,他們不但臨帖,而且臨的很有特色,並不照搬原帖。

臨帖未必能成書法家,但是不臨帖肯定是寫不了書法的。

如果古人不臨帖,那麼為什麼會有拓片這個東西呢?

為什麼西安碑林裡邊的碑很多都是殘碑呢?

不外乎有三,第一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風化腐蝕而至。

第二是因為拓片的人太多了,隨著歷史推移,硬生生用布包把石頭表面刻字砸的有了很多模糊不清痕跡。

第三是因為拓片的人,想賣個好價錢,想做孤品,絕本,所以每拓完一張紙,就開始破壞原碑一塊一角。

王鐸曾經說過,自己在家裡四周刻了石碑,如果後人貧苦不堪,可以做拓片來賣,可保果腹。

古代文人都是學習寫字的,尤其是科考的人不臨帖不寫字是沒法考上的。董其昌和文徵明都是因為字不好而吃過科考的虧。

文采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表現形式,是沒人去看的。

古代文人都想做官都向往科舉,所以肯定是會臨帖練字的,而且會依照考官的愛好練習。


梁宇航

中國古代不管是文人還是書法家,是否臨摹字帖回答是肯定的 ,唐孫過庭《書譜》中有一段王羲之對白‘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王羲之的意思大慨就是説,如果我像張芝那樣臨池學書,把池水都能染黑了,能夠像他那樣下苦功夫刻苦臨習,未必趕不過他。



臨摹字帖伴隨著書家終身,史書記載唐懷素為了臨習書法,在寺院附近種植了一萬株芭蕉樹,用芭蕉葉練習臨摹書法,從中可以看出古人臨帖是非常用功,可以説幾乎是費寢忘食。這種精神值得現代書者學習和效仿 ,特別是那些想在書法中走捷徑的人。看看我們的古人是怎樣臨習書法的。


智永和尚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文字、音樂、書法卻有它自己傳承的規律!古代文人雅士包括庶民從出生那天起,無不夢想著得到啟萌受到良好的教育!《三字經》中“惟書學,人共遵。即識字,講說文。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從這部人生哲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人人惟有書學才能被大家尊重,只有學習好了傳統文化,臨習了大小篆書,才是中國當時正統的文化,是統治階級和士大夫階層必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不僅要按照私塾先去要求的去臨帖,讀帖、用帖,而且還可臨家中族人朋友留存下來的帖或碑!



只所以中國文化五千年熠熠生輝,之之不息,是統治階級和歷代文人雅士把優秀的藝術得以保存保護和傳承,晉人王右軍行書飄灑神逸,書來源扵衛夫人,而衛夫人的書法得師承鐘繇,婉媚清穆!歷代書家的藝術根基是什麼!那就是臨摹歷代優秀的帖學,在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書法優秀精華的部分,各宗立派,但根源還是帖學,現在搞全國大賽書法評獎,評委說的最多一句話,就是看作者作品臨誰的,是學二王、學張遷,學石鼓的,學竹帛的,一目瞭然,沒有一位書法家一生下來,就把書法寫定型了,成為書家名家了,歷代書法家都是在繼承古人帖學的基礎上創造的!



另外:由於歷史發展受到的侷限,古人對帖見的少,許多藏家對帖往往藏而不露,所以人們對理解書法用筆用墨甚少,或在那家書房裡看了幾遍,大識臨也是有的!但都不是真正的臨帖!清代書法家高鳳翰在揚州收藏了一本舊拓【華山碑】,金農想盡一切辦法向高南阜嗜好,不是請客吃飯,就是遊瘦西湖,高鳳翰無耐,只好借給他臨摹,金農為達到長期臨摹的目的,用雙鉤法描摹了一份巜西嶽華山碑》但有些地方粘墨和劃痕也能看出來,把高鳳翰氣的直罵金農!可見古人對帖、碑的重要!


1金農巜西嶽華山碑》局部 2李再孝隸書楊慎的《三國演義開篇》3東魏碑書體


中華成語書解

古代文人學書法當然也是要臨帖的。

楷書之祖鍾繇,據說為了得到蔡邕筆法,就曾掘開韋誕的墓室。這筆法不就是那時侯的帖嗎?

王羲之那時肯定也是臨帖的,他的《遠涉帖》據說就是臨的諸葛亮的字。

諸葛亮的字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古代人學習書法也是需要臨帖的,尤其是文人書法。

王羲之肯定也是臨帖的,我們知道王羲之主要學習衛夫人,衛夫人的書法其實是學習鍾繇的,王羲之楷書風格的形成,受鍾繇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和他小時候長期臨寫鍾繇的字帖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那個時候的字帖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印刷品,有可能是刻帖或者是真跡,但是他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把古人或者同時代優秀的人的字體當成範本來學習。

到了唐代,門閥貴族的時代結束,全國普遍推行科舉制度,學習書法已經不是貴族的專利了,普通人也有機會學習書法,臨帖同時也開始深入人心。也出現了很多關於臨帖的理論。比如孫過庭的書譜就曾多次提到臨帖。

臨帖這個學習方法一直這樣流傳下來。直到現在,他也是學習書法唯一正確的道路。

你覺得呢?


不二齋

當然會臨帖,臨到了十分精道的程度!1仿影,用皮紙蓋在字帖上描影子。2照挌,用米字格照間駕結抅寫。3描紅,把字帖印成紅字,用筆描黑。4雙勾,用筆把字邊框寫出。5天天下功夫寫一定量的字,再忙不間斷!為什麼觀在許多人,醜書因為沒有這個過程!


老許160375111

肯定啦!古人有上過學的幾乎都有臨過字帖,就是在我祖父那一代人雖然是“五四”運動之後上的新式學校,受的新式教育,依然都有臨帖。父親那一輩人雖然是解放後受的教育,書法已不再受重視,但學校教育依然有臨帖,不過少了很多。到了我這一代人,小學時,學校有開展過書法教育,但最多隻能算是形式上的,要想學習書法主要還是要靠自己。差不多在95年左右或者之後入學的可以說沒接觸過書法教育,因為書法教育己經的廢棄了,現在情況則不清楚,聽說國家又開始重視書法教育。


紫峰山下


秋堂書法工作室

臨帖是必然的,問題是何如的一個臨法。我們看到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趙孟頫都臨蘭亭。且臨得都不算形似,還有王鐸,朱耷也是,都不似,但這些看似臨得不到位的,創作起來,卻又是比起那些臨得形似的厲害出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