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給“故宮博物院”題寫的新匾比老匾書法水準更高嗎?

驚龍軒

故宮博物院在國人(尤其是文化人)心目中的位置無需多言,給這麼重要的場所題字,絕非一般人敢動筆的。憑藉郭沫若先生在新中國的地位,尤其是在文化圈的影響力,由他來題寫“故宮博物院”牌匾還是合適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解放前也有一塊老匾。對大多數人來說,李煜瀛這個名字已經相當陌生了,但是他何以能在大師雲集的民國時代被推舉出來題寫這塊牌匾?我們還是應該先了解一下李煜瀛這個人。

1925年,為把此宮殿改造成博物院,當時組成了一個臨時董事會。成員無不是文化教育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包括蔡元培,熊希齡,于右任等21位名人。其中,李煜瀛為臨時董事兼理事長!李煜瀛這個名字現在已經鮮有人提及了,但是在蔡元培這樣的文化界大佬和于右任這樣的書壇翹楚簇擁之下,竟然一致推舉李煜瀛書寫“故宮博物院”第一個牌匾。可見他當時不僅僅是公認的飽學之士,在文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很難有人出其右。

其實李煜瀛並不以書法名世,但是作為當時的國學大家,書法功底無疑是必備之技能。李煜瀛在長約丈餘的黃毛邊紙上,以半跪身姿,抓大毛筆,奮力書寫,每一個字足足有普通圓桌那麼大。真可謂是力透紙背。縱觀當今書壇,能有此把控能力之人已是鳳毛麟角。就連公認的書法大家啟功先生,每次題字基本都是寫小字然後放大處理,直接書寫如此大的顏體書法,其功底令人歎為觀止。

李煜瀛寫的“故宮博物院”牌匾亮相後,以其雄渾大氣,厚重沉穩的顏體書法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算起來,當時能把顏體寫到這個地步的人,除了譚延闓估計很難找到第二人了。因為顏體書風太過明顯,很多人甚至以為是集顏真卿字體而成。客觀地說,這樣的牌匾配故宮博物院還是合適的,不失端莊大氣的風範。

新中國成立後,眾人推選郭沫若先生重新書寫“故宮博物院”牌匾。儘管郭沫若先生的書法一直存在諸多爭議,我覺得“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銀行”是其書寫最成功的兩塊牌匾。郭沫若先生的書法也是取法於顏體,但是摻雜了太多個性化的東西進去,顯得少了幾分雄渾,倒多了幾分文人氣。不過,“故宮博物院”這塊牌匾是難得的佳作,字體古拙又不失靈動,雄渾中顯出些俊逸,堪稱郭沫若先生諸多題字中的代表作之一。

對比這新舊兩塊牌匾,應該說各有千秋。從正式莊嚴的角度來看,李煜瀛的顏楷無疑更勝一籌;若是從開放包容的角度來看,郭沫若的題字似乎更為靈動而有生氣。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希望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故宮博物院的老牌匾其實水平非常高,而且非常莊重。

莊重大氣,古樸輕逸又不失沉穩,這種榜書,字徑在一米左右,能書寫之人必定是功力深厚。並且在民國,能寫這種大字的人,普天之下也沒幾個。

這塊牌匾是1925年故宮對外開放時候掛的匾,因為是皇家居所首次公開,異常吸引人的目光,當時非常火爆,幾經造成交通癱瘓。這塊牌匾的書寫者是李煜瀛(yuying),因為寫的太好,被很多人認為是集顏真卿顏家廟的字。

李煜瀛曾回憶起“吾邑王氏父子,曉雲、弼臣兩先生,收藏顏字帖,既富且精,此冊為冠。吾從弼臣先生學書,稍具外表,學力不能及其什百,雖然弼臣書三殿門匾額,若干年後,吾為顏體楷書故宮博物院匾額,先後相提並論。當時社會日報且誤認吾字為勾自顏家廟碑,益增吾愧,亦見後人於書法,較前人忽略多多矣。”

這句話說得意思是,他隨同鄉王弼臣先生學書法,只得其形,筆力不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他的老師王弼臣先生題了清宮太和、昭德、貞度三門匾額,以後若干年,李煜瀛為故宮題了“故宮博物院”,被人們與王寫的牌匾相提並論(水平),當時社會日報誤以為我的字是勾摸顏家廟碑,更讓我感到羞愧(謙虛),同時也見識到了,後人對於書法比前人更不重視了。

李煜瀛是一個國學大師,留過學,任過教,最後跟隨老jiang去了臺灣,一直留在在臺北當官。

我估計,這也是周總理想要換掉他題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字不好,實在是因為政治因素太多。

所以就讓郭沫若題了一個新的“故宮博物院”

新的故宮博物院牌匾相對老牌匾來說,少了莊重,多了雄渾,更容易被百姓接受,其實這是喜聞樂見的好事,至於水平,也不能比較,雖仍郭沫若寫的是小字,但是個人風格比較突出,每次去看這幾個大字的時候,感覺比以前的楷書更忒切建築額風格一點。

如論字的水平,我是喜歡那個楷書的,如論貼切程度,感覺還是這個行書比較合適。

民國時期能寫大字的不多,也就兩位比較出名。

一個是譚延闓

再有一個就是神級題匾專家華世奎

個人認為只有華世奎能稱得上是民國第一榜書高手,但是故宮的牌匾,是不可能給華世奎題的,因為華世奎自稱“晚清遺老”,終身不剪辮子,忠於大清。

國民政府不會請,華世奎不會答應,所以就沒機會見到了。


梁宇航

【故宮博物院】之前的匾額是由當時的清室善委會委員長、故宮博物院理事長李煜瀛以顏體大字題寫。




今日故宮博物院的匾匾額由郭沫若1971年7月題寫,後經周總理特意批示後,匾額由此改用郭沫若的題寫的匾額,從1971年開始一直懸掛至今。


從圖片看,郭沫若題寫的匾額要好一點。

故宮博物院理事長李煜瀛題寫的“故宮博物院”寫的也不錯,大氣,也能和建築的風格相融,但從字法方面存在不少問題,點畫用筆方面沒有問題,非常精到。問題存在結體方面,五個字的重心處理不和諧,“院”的“完”部重心沒有處理好,使得整個字不夠端莊,和其他字不能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還有就是四個字之間的關係處理過於古拙。而不是拙中見巧。五個字的重心沒有在橫向黃金分割視覺線上下浮動,而是相鄰的字的重心的上下浮動度太大,在氣息格調上,五個字不能和諧統一在作品整體內。


我們再看看郭沫若題寫的匾額就沒有上面所說的毛病。雖然並沒有在現場看過郭沫若的題寫的匾額是否能和建築的整體風格氣韻和諧統一。從照片上看應該沒什麼大問題。就是說字的端正和諧方面是和建築的風格能和諧統一的,五個字之間的處理也比較和諧,包括筆畫的走勢和建築物的相容融程度。



(新補充的圖片,這張圖片上的匾額較正,可看到整體情況,感覺是不錯的。🙏)

不過由於是看圖片的原因,圖片多有細微的鏡頭畸變,在進一步的分析,無法進行。但總體上看,郭沫若題寫的匾額水平高,是毋庸置疑的。


這裡面還有一個字的結構、重心與建築物的結構、重心的相融問題,包括匾額書法和所處的環境的相融問題,在往更深處說,這裡還有傳統文化與哲學理念的問題;歷史的現代的人文景觀與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大問題。













翰墨書道

老郭無疑在文學方面還是有點成績,不得不佩服,暫且不提他的為人,就事論事,就書論書!

鄙人以為,作為古建築或商業用途的匾額,其一種巨大的功用就是莊嚴端方,說白了就是讓普羅大眾,讓芸芸眾生都能體驗到字的美感,更要連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接受。

這樣的字體,不求什麼個人風格,不需要發揮獨特性,大字難寫,能把普通的顏體寫到那麼大,那麼端嚴,已然是難上加難了!

各位可以回顧下故宮各大殿的匾額,各地的名樓,牌坊,或者北京老字號,哪個不是或端莊或厚重,站在美學的制高點?



再來拼一下“榮寶齋”這仨字,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第二個榮寶齋是徐悲鴻先生所寫,第三個是陸潤庠的。哦,還有老郭草書的“商務印書館”,一併發上來。



由此看來,老郭不過是名頭大,利用他的名人效應罷了,他的字鄙人不敢苟同。至少對比其他書法家,他屬於行外人,就像康生諷刺郭沫若那句話。

名人題寫匾額確實能增光不少,但要看他認不認真,夠不夠資格。偉人毛澤東給不少大學題過字(包括北大,清華),但他老人家很認真,打好幾遍草稿,拿出最漂亮,最滿意的來,雖然他的字平時看起來很潦草,但大學題名卻賞心悅目,我覺得“北京大學”四個大字是最有功力的。而反觀老郭,怎麼看怎麼像現場一筆揮就,一氣呵成,醜不醜就這樣了!



再多說一句,有人因人廢字,評字看臉。就因為郭沫若名氣大,就故意抬高他的字,寫得好還則罷了,寫得不好,卻依然有人吹捧他,不知何故。假設郭沫若就是一普通人,我相信誰都會對他的字棄之如敝屣,不是嗎?不然的話,我們的大學,博物館,老商號都換成趙本山,趙忠祥,林志玲等明星的字如何?筆者覺得即便是莫言也不配。

覺得說得有道理的親人們給個贊!手工碼字不易😘😘😘😁😁😁


詩道


”故宮博物院“的牌匾,不是老郭心情好,跑去大筆一揮,換掉換掉。也不是故宮裡的幾個老學究,看著老牌匾不順眼而請老郭重新寫這麼隨便的事。


水平的高低,不是換匾的原因。換匾是經過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意批准的。為什麼要換掉?因為它的主人已經屬於人民。

原先的“故宮博物院”牌匾,是李煜瀛所寫。雄渾的顏體楷書,彰顯出皇家的威儀。後來此人去了臺灣。深層次的原因,就不要去討論了。


子衿tjk

一塊好的牌匾等於一個人的一雙明亮的眼睛👀。在民國以及清朝時期寫牌匾都十分講究,都講究用正楷書法,比如這塊“故宮博物院”的牌匾。

正宗的顏體大字。顏體字的特色是講究中鋒行筆,結體寬博。所以適合寫一米左右的牌匾。

這是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
這是清朝順治皇帝的御筆
,正兒八經的楷書。

這是養心殿的中正仁和牌匾。
這是雍正皇帝的御筆,也是楷書。寫得圓潤遒勁,極有功力。

這是保和殿的皇建有極牌匾。
這是乾隆皇帝的御筆,乾隆皇帝的書法水平一般,就是特別愛好書寫。

這是郭沫若先生寫的故宮博物院牌匾。和老牌匾不同的是,郭沫若先生用的是行書,這是趙孟頫的筆法,用筆蒼勁沉穩。特別是用行書筆法,顯得活潑可親。
從郭沫若開始,書寫牌匾多用行書,顯得瀟灑美妙,而不像楷書那麼古板。




啟功老先生緊緊追隨,中國的公共場所的牌匾,幾乎被啟功老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給承包了。


京東千里行書法

據說是李煜瀛先生在故宮建院時任“故宮善後委員會”主任委員,對故宮博物院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他題寫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字得顏體神韻。



大家可以瀏覽一下歷史,1925年,當時為把此宮殿改造成博物院,就組成了一個臨時董事會。其中成員包括蔡元培,熊希齡,于右任,李煜瀛等人,都是當時響噹噹的人物。當時蔡元培和于右任等人一致推舉李煜瀛書寫“故宮博物院”第一個牌匾。

據記載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李煜瀛在故宮文書科內粘連丈餘黃毛邊紙鋪於地上,半跪以大抓筆所書寫的,氣勢恢宏磅礴,每字足有普通圓桌大小,當這塊牌匾掛出去以後,厚重端莊的顏體還轟動一時,還以為不是他所寫的,只是集字而已,可見他的功底深厚。

我們學習書法的都知道,顏真卿書法特點:厚重端莊,大氣磅礴,剛好與故宮的古樸氣息相吻合。


在新中國成立後,牌匾又由著名書法家郭沫若先生重新書寫的。郭沫若的書法也取法於顏體,有更多的自己個性元素加入,形成自己的特色,總得來說也是相當不錯的佳作了。兩個相對比較的話我還是更傾向於李煜瀛所書寫的“故宮博物院”。


墨韻書香1314

故宮博物院曾換過一次牌匾,我們知道現在的牌匾是由著名文學家、考古學家、書法家郭沫若先生題寫的。

它的第一塊牌匾卻是經過時期由李煜瀛題的,李煜瀛是民 國時期著名的學者,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熟讀經史,後又出國留學,還曾擔任過當時的北平大學、師範大學的校長,他的父親是清代的名臣李鴻藻。

據說,在故宮博物院成立前幾日,李煜瀛在故宮文書科內粘連丈餘黃毛邊紙鋪於地上,半跪以大抓筆所書,字體為顏體,氣勢恢宏磅礴,每字足有普通圓桌大小。

這塊牌匾掛出去以後,在當時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人以為這字不是現代人寫的,而是集的唐代顏真卿的書法。可見當時的人對於這塊匾的評價也是很高的。

李煜瀛題寫的這塊牌匾,以顏真卿的《顏家廟碑》風格寫成,厚重端莊,大氣磅礴,與故宮的古樸氣息相符合。相對於郭沫若用行書題寫的牌匾,我更喜歡李煜瀛的。


這兩塊牌匾你喜歡哪一個呢?

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如果從書法水準看,郭沫若題字水平顯然更高一籌。

當然,老匾的書法是很好的,地道的顏體字,是麻姑仙壇記的風格,古樸大方,黑白照片裡,顏體的厚重與青磚白牆很是匹配。


不過,老匾字雖然不錯,但基本上沿襲了顏真卿的風格,這是當時書法理念所限導致的。


而郭沫若的新匾,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而且靈動不失莊重,非常大氣。儘管現在的人因為討厭郭沫若的人品,進而質疑其書法,這是不科學的。


郭沫若的新匾掛在粉刷後的故宮門口,與紅牆碧瓦十分搭配,顯得很和諧。而且他的字風格鮮明,識別度較高,是無愧於新故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