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的丞相多數都是“外國人”?

看過《大秦帝國》小說的人都知道,作者孫皓暉製造了一個“老秦人”的概念,並把這個棒子,從商鞅變法一直揮舞到了秦朝滅亡,然而,如果我們回到真實的歷史位面就會發現,,從秦王政到始皇帝的幾十年間,相國,或者右、左丞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絕大多數是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的,難道不奇怪嗎?

根據文獻和出土文物的記載,秦王政和始皇帝時代有如下的相國、丞相:

秦王政元年相國呂不韋《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王政十年丞相昌平君《史記索隱》

秦王政十二年右丞相啟、左丞相顛《十二年丞相啟顛戈》

秦王政十七年右丞相啟、左丞相隗狀《十七年丞相啟狀戈》

秦王政二十六年右丞相隗狀、左丞相王綰《二十六年始皇詔銅方升》

秦始皇二十八年右丞相隗狀、左丞相王綰《二十八年泰山刻石》

秦始皇三十四年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三十六年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史記·秦始皇本紀》

在上述人名中,我們可以確認身份的有如下幾位:

呂不韋,衛國人,據《史記·呂不韋列傳》;

昌平君,楚國人,據《史記索隱》,為楚王負芻兄弟;

馮去疾,韓國人,據《漢書·馮奉世傳》,馮去疾、馮劫(馮去疾之子,曾任秦御史大夫)、馮毋擇(秦始皇二十八年為秦倫侯武信侯,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記琅琊刻石;秦王政二十二年為秦五大夫,見《嶽麓書院藏秦簡》三);

李斯,楚國人,據《史記·李斯列傳》;

剩下的,不能直接確定身份和出身的就是如下幾位:

啟、顛、隗狀、王綰。

為什麼秦始皇的丞相多數都是“外國人”?

現在看,還是四對四,所謂勢均力敵,不過其實沒這麼簡單。

在秦王政九年嫪毐叛亂時:

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此時相國仍為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倒是僅次於相國的重臣。李開元教授在《秦始皇的秘密》(中華書局,2009年)一書中,對昌平君、昌文君為秦相的信息做了詳細的考證,此處三解就不復述考證過成了,只說結論,學術界多認為昌平君即為右丞相啟,而昌文君則為左丞相顛。

而這兩位,不僅是外國人,而且還先後參與了對抗秦王政平滅楚國的戰爭,甚至先後做了楚王。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

二十一年……王翦謝病老歸。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史記·王翦列傳》中寫道:

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

《史記·楚世家》中寫道:

王負芻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餘城。三年,秦滅魏。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而殺將軍項燕。

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雲。

為什麼秦始皇的丞相多數都是“外國人”?

我們對照下,上面的時間,就會發現:

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為將,破楚軍,搶下從陳到平輿一帶的地盤,俘虜了楚王,當年楚將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在淮南反秦,秦王政二十四年,昌平君死,項燕自殺。

再對照一下楚國的紀年,就會發現說不通:

如果是楚王負芻四年對應秦王政二十三年,則被俘虜的楚王是誰?怎麼還會有楚王負芻五年,再被俘虜一次?而且,項燕怎麼能在蘄這同一個地方,前後兩年被殺呢?

而根據《秦始皇本紀》,秦滅魏國在秦王政二十二年,也就對應的是楚王負芻三年,說明紀年是沒有錯的,錯的是“人”。

有幾個點是可以確定的:

秦王政二十三年,確實有一位既不是昌平君,也不是楚王負芻的“楚王”被抓住;

秦王政二十三年,項燕立了昌平君為楚王,並在蘄這個地方戰敗自殺,昌平君也死了;

秦王政二十四年,也就是前一個事件的“歲餘”,王翦、蒙武俘虜了楚王負芻,滅楚國。

我們再來對照一下《雲夢秦簡·編年紀》:

廿一年,韓王死,昌平君居其處。

廿三年,興,攻荊。……四月,昌文君死。

至此,“人”的問題就可以解釋了,秦王政二十三年,早於昌平君和項燕被秦軍抓住的“楚王”,正是昌文君,因為“興”就是徵發的意思,秦軍動員了南郡的兵力進攻楚國,緊跟著四月,昌文君就死掉了,而秦王遊至郢陳,這絕不是孤立的事件,郢陳是楚國的舊都,秦軍在二十三年初的大進攻,先佔領了郢陳以南直到平輿的地盤,即抓捕了在郢陳一帶抗秦的昌文君——楚王,對他的處置,秦王政親臨郢陳,親自鎮撫,事實上,之前的韓王安就是因為舊都新鄭反叛而被殺。

為什麼秦始皇的丞相多數都是“外國人”?

否則無法解釋,秦王政到郢陳的時間還在王翦破項燕軍之前,也無法解釋那個在大戰之前即被俘虜的“楚王”的去向。

綜上所述,昌文君和昌平君真是以楚王血親的關係,先後被立或自立為楚王,對抗秦國的滾滾滅國鐵流。

而文章說到現在,結論也已經很清晰了,秦王政、秦始皇的相國、丞相們,有5個確定是“外國人”,只有2個是無法確定的“秦人”,其中隗狀記載太少,連估計都估計不了,而王綰,在《史記·秦本紀》、《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嶽麓秦簡》和銅戈中反覆出現,大體可以描繪他的經歷脈絡。

《嶽麓秦簡》記載,秦王政二十五年有“御史大夫綰”;又記載秦王政二十五年,有“州陵守綰”,究竟哪個是王綰本人,我們無法確定,不過根據秦始皇二十六年,王綰接任丞相來看,他的前一個職務應該是御史大夫,不過,我們仍然無法確知他的籍貫,不過依據他的前後任還有他曾提出要分封皇子立國的建議來看,還真未必就是秦國土著,不過證據不足,只能就此存疑了,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能看到在秦始皇的“核心班底”裡,所謂的“老秦人”實在不怎麼佔優勢,而從秦始皇的將軍來看,王氏家族是秦人,蒙氏家族則是齊人,哪怕是滅韓的內史騰,也是韓國人,可見,軍將之中,秦人雖然多一些,外國人依舊不少,這是秦國統治上層的狀態,甚至連王族都缺少一席之地,所謂的“老秦人”恐怕就從來不曾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