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2018一季報:盈利創新高,“技術投入+開放”初顯溢價效應

京東2018一季報:盈利創新高,“技術投入+開放”初顯溢價效應

楊國英

“盈”在當下,還是贏在未來,是一道怎樣的選擇題?

就在昨天,儘管堅持採取保守性的盈利策略,京東仍然收穫了完美的一個財季——北京時間5月8日,京東發佈了2018財年第一季度業績,這一季度,京東在GAAP標準下超過15億元人民幣的淨利潤,再次刷新歷史單季盈利。

算起來,這已經是京東連續8個季度實現盈利,持續的、水平不斷提高的盈利,說明京東的盈利基礎已經夯實。尤其要看到,京東在持續盈利的同時,收入增長也依然超出市場預期——京東本財季淨收入同比增長33.1%,高達1001億元人民幣。

其實,京東的盈利水平本可以更高,但相比增厚面向未來的投入,超額的盈利,在當下似乎並非京東所願。關於這一點,即便不看財報,從劉強東過去的相關表態也可以預知。而一般來說,一家公司能夠主動壓縮盈利水平,說明公司本身的長期成長有著極大的、確定性的空間。

敢於壓縮超額盈利,說明京東的確會花錢。

今年一季度,京東增幅最高的成本支出是什麼?財報顯示,是技術研發投入!2018年一季度,京東用於技術研發上的投入持續提升到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達到了87.2%,佔總收入的比重也從去年同期的1.7%提高到了2.4%。

京東主動壓縮盈利水平,而重磅加碼科技投入,其實從2017年就相當明顯了。整個2017年,京東用於技術研發的投入達到67億人民幣,比2016年的45億元大幅增加49%。今年一季度更高的投入增幅也繼續說明,更高的盈利水平,只是增強了京東強化技術內核的決心。

企業的重磅投入,總是服從戰略的,而且很可能是確定性很強、或者已經初步收效的戰略。京東對科技投入的青睞和追加,並非盲目的,而是伴隨著重要的戰略調整——京東的“無界零售”戰略,本質是技術的“無界”,因此,在京東的核心電商業務之外,京東正在發力開放的“零售基礎設施服務”,而後者所帶來的技術外溢、增值效應,顯然已經對京東的研發投入形成正向激勵。

京東2018一季報:盈利創新高,“技術投入+開放”初顯溢價效應

何以見得?還是看一季度財報。本財季,除了上面提到的營收、盈利、研發投入幾個看點,京東業績還有一個絕對亮點,那就是服務業收入加速增長——今年一季度,京東來自於服務的淨收入同比大幅增長了60.0%,不但高於同期商品銷售淨收入31.0%的增速,和此前兩個季度46%至55%左右的服務收入增速相比,也呈現出加速增長的態勢。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京東的“技術+開放”戰略可能有著極大的潛在成長空間。

京東服務收入的加速增長也初步說明,對京東來說,技術投入和開放業務的收入、利潤之間是可以無縫轉化的。長期來看,伴隨著京東作為技術公司的根基不斷夯實,其利潤中心的升級、乃至遷移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實上,今年4月,劉強東就提出,“京東是一個用技術來打造供應鏈服務的公司。”對京東技術投入的邏輯,劉強東的表態也足夠明確,“將來所有技術都會是開放的,我們每個技術產品最後都是一個利潤中心,而不是僅僅是費用、成本和投入。”

一家互聯網公司有沒有技術之心和夢想,直接體現在聚合能力和溢價能力。

在高端人才的聚合方面,技術研發作為今年京東投入增幅最高的項目,為京東換來的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雲計算等領域的大批國際頂尖技術人才;在合作伙伴方面,既有的商品和物流的高品質基礎和技術開放戰略,則為京東贏得了更多高端的、具有高溢價能力的合作伙伴——眾多國際奢侈品品牌入駐京東,國內知名零售品牌借力京東發力智慧門店,乃至京東物流攜手中鐵快運推出“高鐵京尊達”,等等,均是京東高聚合、高溢價能力持續提升的例證。

長期以來,京東注重電商基礎的夯實,遠重於盈利;在實現連續的盈利之後,京東又迅即打開技術視角、開放思維,以高投入夯實全新維度上的服務生態。將京東在兩個階段的戰略思維聯繫起來,顯然並不困難——後者,只是京東初心的又一種表現形式,換句話說,京東依然堅持著最初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