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挑事的婆婆是怎樣一種體驗?而比這更心累的是嫁給了一堵牆

【1】

最近遇到一個讀者小玲,遭遇了中國最普遍而又普通的婆媳關係的難題,向我傾訴。

有個挑事的婆婆是怎樣一種體驗?而比這更心累的是嫁給了一堵牆

她結婚不到兩年,談戀愛不到半年就和男方結婚。男方是典型的鳳凰男,在農村出生,有兩個姐姐,所以他從小在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溺愛中長大。上了一所大專院校,畢業後去北京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回到老家所在省份的省會城市工作。

小玲出生在城市小康家庭,父母是國企職工,雖然從小也因為父母的爭吵變得性格敏感,但是生活還是無憂無慮的。上了一所普通大學後,父親安排到了一家事業單位,工資不算很高,但是穩定而福利不錯。

這樣的兩個人結婚後,第一年就開始出現爭吵,總是張口閉口要離婚,但是最終在女方父母的勸和中試圖尋找到婚姻中的愛情,也就是父母口中的“先結婚再戀愛的感覺”而一忍再忍。

然後婚後半年多,小玲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兩個人都很高興。男方便將農村的父母接過來和他們一起住,方便照顧妻子。

可是,由此,婆媳戰爭也隨著雙方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俗、消費觀念以及三觀的不同而發生了很多的爭論甚至爭吵。

小玲看不上婆婆在生活上的髒亂差以及摳門,婆婆覺得兒媳以城市人的高傲嫌棄她來自農村沒有見過世面,不會做飯,不會照顧人。

其實,在這種爭吵的關係中,兩個人都是不自知的。因為,我從和小玲的交流中得知,她其實並沒有真正嫌棄乃至討厭這個婆婆,只是覺得有些農村的習慣,她不能適應,從而不自覺的無法接受甚至拒絕。

而婆婆因為來自農村,看到兒媳婦所謂城市大小姐的做派和對待兒子呼來喝去的態度就覺得不順眼,所以總是會以兒媳婦不會伺候兒子,不會做飯收拾家務來回擊兒媳婦。

這樣吵了幾個月,一直到小玲快要生了。小玲的父母便過來照顧她。

在這樣的關係中,父母總是要護著自己的孩子。於是,在比較中,小玲的父母難免和公婆也是因為對待小玲的態度上發生口角。

因為婆婆覺得兒媳父母來了,於是就應該由他們照顧做飯,自己便有一頓沒一頓的也不按時送飯到產房,而且也沒有給兒媳錢。

美其名曰,我們以前那時候生養幾個孩子也沒有你這麼嬌氣啊,這不吃那不合口的。

不給錢的理由是,我們是農村的,家裡窮,也沒有什麼錢,你父母不是國企領導嗎,有錢!等你出院不上班後,我兒子還要養你和孩子呢!

聽到這樣的解釋,小玲徹底爆發了,懟了婆婆幾句,將以前的怨氣和壓抑全部爆發,針鋒相對,便發生了激烈的吵架。

僵局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孩子百天。婆婆依然沒有出現,即使是在孩子擺滿月酒的大喜之日。

自然,藉此和解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崩潰了。

小玲父母便將外孫女接到了自己家照顧。小玲產假結束後也去上班了。

【2】

而在這一切的所作所為的僵持和從懷孕到孩子出生這段時間內,作為老公和兒子,男方卻不聞不問。也玩起了消失。

有個挑事的婆婆是怎樣一種體驗?而比這更心累的是嫁給了一堵牆

甚至在小玲父母接孩子回家後,開始和小玲分居。而且一吵架就提離婚。小玲父母為了女兒和孩子,一直勸說要為了孩子忍一忍。

由此,男方在最後吵架時,居然以此認為女方求著不想和他離婚。

在對待自己母親的態度上,他是言聽計從,只要母親說妻子的不是,他就頻頻點頭,很多次還當著小玲的面幫著母親數落她。

小玲為了孩子不和他們計較。但是面對這樣一個事後和稀泥的老公,她覺得自己彷彿嫁給了一堵牆。覺得沒有愛情的婚姻不僅是可恥的,更是可悲的。

婚姻中所謂的愛情,也因為婆媳關係的劍拔弩張變得傷痕累累,所剩無幾。

婆媳關係的矛盾導致婚姻出現矛盾,然後老公總是和稀泥。

在聽過很多身邊朋友的婚姻不和諧之後,我才發現,其實,每個和公婆住在一起的兒媳婦,都會或多或少和婆婆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而婆媳關係的好壞,真的很大部分取決於男人的情商。

因為妻子和媽媽兩個女人都愛你,但是又都在剋制,可是一旦鬧僵後,就會因為對你的自私的愛,把對方當成仇人。

其實什麼品性的婆婆,對於婆媳關係的好壞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卻並不是最重要的,老公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3】

有一個鄰居,兒媳婦比較乖巧,還生了一個兒子,結果婆婆硬是在裡面各種攪和,弄的夫妻兩人離婚了,後來找的兒媳婦比她厲害十幾倍,最終嚐到了被趕回老家的悲劇。

有個挑事的婆婆是怎樣一種體驗?而比這更心累的是嫁給了一堵牆

在一段不幸的婚姻和婆媳關係中,女方的感受是冷漠,覺得你不愛我了。其實更多的是有一種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對於遠嫁的女兒來說尤甚。

難道對於兒媳婦來說,因為愛,就要承受許多的痛苦和折磨嗎?

有網友感慨,因為有挑事的婆婆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姑娘們不想結婚,自己會掙錢會花錢會養活自己,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電視劇不好看,為什麼要結婚去別人家裡受氣?!

也有人說,兒媳和婆婆兩個角色,本應該互敬互愛,年輕時,兒媳不懂事,婆婆教著把家照顧好;婆婆老了,兒媳在身邊陪伴。

而在這些家庭關係中,影響力最大的,又屬從童年至青少年期(出生至16歲)之間,在家庭中經歷的關係,影響最為深遠。

當長大成人之後,在青年期之前經歷、學到的思考、行為、感受的方式都會一直影響他的生活、工作、人際關際。與父母的關係,被內化到心裡,然後,會在與愛人、孩子、朋友、上司、下屬等人的關係中,重演這種關係。

小玲的老公就是在這種並非單親母愛但是卻甚於單親家庭的環境中長大,於是,母愛就從偉大變得自私和有著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所以就不允許別人和她分享兒子,兒子就成了她的私人物品。

此時,如果這個兒子,不懂得從中抽離或者無法成熟。從而變成了一堵牆,橫亙在母親和妻子面前,無法愛雙方,又無法給一方所有的愛。於是最受傷的永遠是妻子。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這種需要更像一個小孩子對父母的渴望,其實這是一種偏執的愛。通常這個時候,你愛的只是想象當中你以為的他,而不是真實的他。這裡面就充滿了控制和恐懼。

而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成熟的愛,是一個成年人可以自我負責的方式,更能夠現實的看到對方和自己。

這就要求雙方明確彼此的界限,可以都把愛給一個固定的目標,但是不能越界,要分清彼此的愛的份量,擺正自己的位置。

【4】

婚姻中,你為什麼感受不到對方的愛?

有個挑事的婆婆是怎樣一種體驗?而比這更心累的是嫁給了一堵牆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很好地揭示了這一現象。

在一段親密關係裡,明明兩個人很相愛,但卻還是會傷害對方,再親近的人,雙方能協調一致的幾率也可能很低。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內在人格。互相波動、交替,於是你的三種內在人格,乘以你們兩個人,就變成了六種關係模式。

心理學關於人格有多種劃分方式,基本上每個人的內心都可以劃分為三種狀態:內在父母、內在小孩和內在成人。

這三種人格同時住在你的人體裡,並且會在不同的時候交替出現。在不同的壓力情境下,會有某一種人格佔主導,然後讓你對親密關係產生不同的需求和想法。

首先,人在感受沒有壓力的時候,容易出現內在父母的狀態。你會感覺自己很強大、有能力、有耐心、有愛心,特別想去愛護、欣賞、接納一個人。這時候的你最懂得別人需要什麼。能說出平時說不出的情話,做不出的浪漫舉動。當別人犯錯的時候,你能原諒他。

其次,在人感受到壓力山大的時候,容易出現內在小孩,你需要被愛,被無法直接表達,你容易憤怒、自卑和委屈,想有個人照顧你,接納你,你會通過嫌棄,抱怨,冷漠的方式對待對方,但你並不是真的想離開,只是在隱性的表達你的需要。如果他能改變,然後來滿足你,你就滿意了。

最後,當體驗到適中壓力的時候,容易出現內在成人。內在成人比較獨立,你會對這個世界鬥志滿滿,有很多的夢想和興趣。你渴望對方三觀一致,擁有共同的興趣和話題,但不一致也沒關係,因為你的世界豐富多彩,愛情只不過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時候,你對關係有一定的容忍度,適度的索取和付出可以接受,但超出了某個度就會覺得煩、累。因為愛情並不是最重要的,夢想,事業才是。

所以當兩個人在一起時,其實是六種人格交替在一起。當內在父母遇到內在父母,兩個人相互欣賞,是幸福的;當內在父母遇到內在小孩,一個需要一個被需要,這時候,他們彼此之間也很滿足;當內在父母遇到內在成人,一方會支持另外一方追求自己的夢想,也很好;當內在成人遇到內在成人,兩個人可以一起闖蕩,也可以彼此獨立;當內在成人遇到內在小孩,就比較糟糕了,一個人想安安靜靜做自己的事,一個人總是去打擾;當內在小孩遇到內在小孩,就更糟糕了,雙方都是匱乏的,彼此索取、彼此衝突、彼此傷害。

【5】

開頭故事中的小玲就是內在成人人格,她老公就是內在小孩人格,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一方想要安靜地和解忍耐,一方卻總是莫名地去傷害對方;當小玲和婆婆在一起時就變成了內在小孩和內在小孩,內鬥和彼此消耗就在所難免;但是男方和她媽媽在一起又是內在小孩和內在成人,能夠融洽地相處,一個需要滿足,一個被滿足。

有個挑事的婆婆是怎樣一種體驗?而比這更心累的是嫁給了一堵牆

現實婚姻中,就有這樣的很多人格特性,有時候一個人的人格是固定的,有時候又是隨著遇到不同的親密夥伴而變化的。

她們在不同的時間裡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她在不同的情境裡,會有不同的人格。這就是為什麼,她們有時候覺得很需要一個伴侶,有時候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

所以,什麼是最好的愛情和婚姻呢?

就是找個內心相近的人去愛。

你若安於恬淡,便別靠近一心熱愛盛世浮華的人;你若蔑視世俗,便別靠近受教條束縛的人;你若心懷恩善,便別靠近殘酷冷漠之人。愛情之所以美好,只不過是因為相愛的雙方可以互相理解彼此的內心。那個理解你的人,可能出現的晚,也可能不出現。如果你找到了,恭喜你,千萬珍惜。如果他不出現,親愛的,別悲傷,就算在虛幻世界裡,也會有個人一定懂你。

所以,在愛情和婚姻裡,懂比愛更重要,也更可貴。

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經歷過坎坷的情路,太平公主問武后:“母親,難道我們一生都註定孤獨嗎?”

與她同樣曾經愛而不得的母親,則告訴她:“有一位像大樹一樣的男人供你棲身固然好,如果沒有,或者倒了,就要學會自己生根,長出自己的軀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