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十大精品,即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該評選始於1998年,當時由國家文物局直接領導主持,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報社參與承辦(如今已經變為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文物報社聯合舉辦)。每年初組成評選委員會,從上一年度推出的或經重大修改的眾多陳列展覽中評選出十大精品。評選活動受到各地文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各級各類博物館積極參與。而結合評選活動的現場觀摩與學術研討,既和正在進行的實際工作密切結合,又將評選活動提升到學術研討的層面,十幾年來,有效地促進著博物館陳列水平的快速提高。

今年已是十大精品陳列的第十五屆評選,伴隨著博物館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十大精品陳列每年花落誰家,竟也有些奧斯卡頒獎前夕的緊張感。隨著剛剛在此次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展場上海歷史博物館進行的頒獎典禮,各個獎項皆已塵埃落定,不知它們與你心中所想是否一致?

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

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

精品獎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內蒙古博物院

“大遼契丹-遼代歷史文化陳列”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分為“契丹肇興”、“因俗而治”、“開放交融”、“崇釋尚儒”、“事死如生”、“消亡之謎”六個部分。通過全面解讀契丹民族起源,“因俗而治”的政治體制,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徵,薩滿教與儒釋道並行的宗教政策,禮法中原的喪葬制度,民族消亡的不解之謎以及女真族的崛起等方面的內容,綜合運用最新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採用全方位、多角度、數字化的展示手段,講好契丹人“從哪裡來”、“去了哪兒”的故事,讓觀眾在無限接近歷史真相,直觀感受歷史事件的過程中,釐清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演進歷程。

展覽彙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文物考古工作中發現的凝聚契丹民族歷史、科學、文化和藝術結晶的金銀器、玉石器、玻璃器、瓷器等文物精品170件,包含陳國公主墓、耶律羽之墓、吐爾基山遼墓等遼代重大考古新發現成果。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

“文明的階梯——科舉文化專題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以制度、空間、文化、遺址四個點切入,雅俗共賞,寓教於樂,全面論述科舉文化及其現代影響。 序廳:通過水幕牆、石牌坊,隱喻通過科舉就有機會出類拔萃。 為國求賢廳:以編年史的方式詳述科舉制度的發展,凸顯科舉是君王求才的重要途徑。 魚龍變化廳:士子按照程序逐級應試,通過後給予不同等級科名。 金榜題名廳:士子通過寒窗苦讀實現金榜題名,成為個人和家族的榮耀。 金陵佳話廳:江南貢院舉行的鄉試,對南京城市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源遠流長廳:科舉被廢止後,其倡導的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精神對當今社會仍有積極影響。 尾廳:考生群像及歷史名家對科舉評價,引發觀眾進行思考。

根據內容選取代表性文物展品,按照主題、序列及藝術形式等進行組合。為國求賢廳等注重文物的史學和研究價值;金陵佳話廳則偏向藝術價值。根據不同文物和展示空間,採用組團式、陣列式、對比式等方法安排文物。

天津博物館

“動·境——中華古代體育文物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主要圍繞中國古代體育項目展開,分為“中華體育 源遠流長——體育起源”;“君子之爭 必也射乎——射藝射禮”;“百馬同轡 騁足並馳——騎御田獵”;“內外兼修 剛柔並濟——武術養生”;“瑤臺蹴鞠 舞杖擊丸——球場競技”;“棋逢對手 修養人生——博弈天下”;“百戲遊藝 忘憂清樂——休閒體育”七個部分。除序章之外,各單元以體育項目進行區分,單元安排依照該體育項目在中國古代的重要程度及參與人群的分佈情況,依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特殊到廣泛的方式進行排列。通過文物全面展示中華古代體育項目及體育文化。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中國刀剪劍、扇業、傘業博物館)

“明月入懷•中國團扇文化印象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從團扇的歷史、古法技藝、團扇與書畫藝術、與古代女性、文人傳統以及現代存續等方面,以層層遞進的解構方式,做多維度、拓展性的解讀與詮釋。以《中國團扇文化的多語境解讀》課題成果為基礎,綜合運用歷史學、非遺、藝術史、社會史和視覺文化史的跨學科方法論。 貼近非專業大眾的所知與所感,圍繞團扇與“人”構建故事線,從“製造者”、“創作者”、“使用者”到“欣賞者”,以“物”及“技”、以“技”到人、以“人”解“物”,構建有厚度、有深度、有溫度的中國團扇文化,有效傳達歷史信息,並與現代觀眾實現情感鏈接。

展覽整合7家國有博物館及民間社會藏品資源,種類豐富、題材多樣、具有代表性。 展品甄選工匠技藝、社會文化價值並取,歷史與藝術、物質與非物質並重,讓“冷門”藏品活起來,讓“傳統”藏品獲得“新詮釋”。

河南博物院 洛陽博物館

誰調清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儘量從物的形態展示中超脫出來,力求文化內涵豐富、導向正確、主題突出,全面呈現絲路音樂文化在數千年中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 內容共分為四部分:一、華夏與西域;二、鑿空與湧流;三、百川歸海;四、天樂妙響。前三部分以時間為主線,提取每個時代或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文化進行闡釋,全方位展現唐代以前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交流、發展、演變。第四部分,重點闡釋漢代以來絲路對佛教音樂的影響。每部分由兩到三個單元進行闡釋,每單元自成體系,各有側重,共同服務於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的大主題。同時每一部分又具有各自的展示重點,形成小專題。

展覽以具有新石器至唐代各時期代表性的音樂文物為主,充分重視重要考古成果,注重展品科學組合及與相關事件、歷史的縱橫聯繫,所選展品能代表某一時期或地區音樂特徵,能很好闡釋展覽主題。重點展品與組群文物相結合。

陝西曆史博物館

長安絲路東西風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漢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開放的漢唐帝國,通過絲綢之路將帝國心臟長安與亞歐其他國家地區聯繫起來,使中古時期的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鑑、共同進步,也使長安成為東方文明之都和享譽世界的國際大都會。展覽圍繞長安、開放、絲路、交流、文明、互鑑、進步提煉主題,聚焦長安,以期在歐亞大陸的宏觀視野下,反映以漢唐長安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文明交流、互動的壯闊歷程。展題定為《長安絲路東西風》。

展覽聚焦古都長安,內容按時代和漢唐長安—絲路交流—文明成果的邏輯順序進行組織設計,並貫穿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的主題。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內容豐富多彩,資料科學翔實,重點、亮點、特點突出,並充分體現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絲綢之路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展覽萃集西北五省(區)13家博物館反映漢唐長安和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140件(組)文物精品,科學、歷史、藝術價值極高,其中許多重要文物為首次亮相。展品的選擇與組織,突破了以往展覽以精品文物為重心的做法,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絲路文物,注重表現文物所體現的人文、財富、工藝、信仰、文化等與絲路文明密切相關的內涵價值,並有機組合。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昌起義 偉大開端”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以“南昌起義 偉大開端”為題,內容分為“危難中奮起”、“偉大的決策”、“打響第一槍”、“南征下廣東”、“轉戰上井岡”、“群英耀中華”六個部分,全面生動地展現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開始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光輝歷史。展覽充分吸收黨史、軍史界最新研究成果,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故事相結合,形成生動起伏的故事鏈。同時將南昌起義與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90年光輝歷程相結合,深刻揭示人民軍隊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偉大精神力量。

展覽注重用文物說話,並根據文物內涵進行個性化設計,增強文物感染力。精選407件(套)文物,其中多件珍貴文物為首次向公眾展示,如“南昌起義時賀龍使用過的綠地五彩牡丹鳳鳥紋長頸瓶”、“周恩來佩戴過的瑞士勞力士手錶”等。

大連現代博物館

“圓夢——從北洋鐵甲到航母艦隊”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以海軍發展歷程為主線,分為旅順軍港、北洋重鎮,生於憂患、躑躅前行,赴湯蹈海、勇立潮頭,航母入海、築夢深藍四個單元,分別敘述了清末、民國、新中國、航母下水前後四個階段中國海軍的發展歷程。展覽通過160餘件典型文物和300餘幅歷史照片反映了從北洋海軍基地選址旅順到國產航母在大連下水的超過兩甲子的歲月裡,中國海軍由一支只能執行近海任務的防禦艦隊,發展成為擁有航空母艦和核潛艇,可以在遠海維護國家利益的戰略力量,突出地體現了中國民族克服重重困難追求強國之夢的不懈努力和奮勇抗爭。

根據展覽主題結合文物的品相、等級與材質等方面,精選文物162件(組)。

海南省博物館

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將一帶一路和國際旅遊島建設與海南歷史、南海更路、瓊島民俗相結合,策劃製作展陳大綱“南溟奇甸——海南文明展”。展覽總標題取自朱元璋對海南的讚譽——“南溟奇甸”,巧用明代理學名臣丘濬名篇《南溟奇甸賦》,一文承載,融會貫通,呈現一個完整的大型區域文明展。其中“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以南宋沉船“華光礁Ⅰ號”的發現為牽引,讓觀眾穿越歷史帷幕,抵近八百年前那波瀾壯闊的海貿盛況,認知南海文明的獨特肌理。

整個展覽以海洋的藍色為主色調,展覽內容的表達和形式設計都具有人性化的特點,更注重參觀觀眾的觀展感受。展覽共為兩個部分,涵蓋多個單元,全面展示了漁民從事海洋捕撈、海洋養殖、造船趕海、煮海曬鹽等多種多樣的生產生活方式。兩部分各單元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

江西省博物館

“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以“物史互證—文化闡釋—人物解讀—面向未來”為主線,分“驚現侯國、王侯威儀、傳奇劉賀、保護共享”四部分展開。 “驚現侯國”展現了文獻記載中的漢代海昏侯國,及侯國遺址、劉賀墓園的考古研究成果。 “王侯威儀”部分從禮樂宴饗、盛裝出行、酎金積貯、生活風尚四個方面,讓觀眾欣賞精美珍貴文物,領略樸拙精妙的漢代工藝,結識厚重幽遠的漢代歷史。 “傳奇劉賀”展示確定墓主的完整證據鏈,並通過文獻記載和考古成果對擁有傳奇經歷的劉賀進行還原和解讀。 “保護共享”介紹此次高水平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理念方法,並對未來海昏侯國遺址規劃進行展望。

展覽選取劉賀墓及其墓園出土具有代表性文物 922 件。展品圍繞主題進行組合,突出展示此次發掘最有價值也備受關注的重點亮點文物。展品全部符合展出條件,並結合文保工作動態輪換,即時展示最新文保成果。

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

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

優勝獎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尋找致遠艦——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內容分為七個單元,講述了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和尋找致遠艦的曲折歷程,展示了確認致遠艦身份的重要文物,回溯致遠艦生命史;還展出武器裝備類文物,並模型重現黃海海戰關鍵場景;通過展示艦上與人有關的文物,塑造了不同的英雄形象。展覽最後,客觀展示了圍繞戰事的歷史評論和爭議,給觀眾思索的空間。策展團隊與水下考古、近代史、軍事領域學者密切合作,力求呈現最精簡準確的表達和最前沿的認知。多個單元都體現著學術精神,體現考古學的嚴謹性,如海戰模型從戰術陣型、戰艦塗裝到硝煙波浪,無不考證詳細,可以算是獨特的學術作品。

策展團隊將文物分為船體部件、武器、生活用具三個類別進行展示,其中將確認致遠艦身份的關鍵性文物重點展示。

長沙市博物館

湘江北去·中流擊水——長沙歷史文化陳列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首次系統展示長沙地區歷史文化的通史陳列。彙集40 年重要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成果,以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歷史人物、城市發展變遷為主線,特色文物展品為支撐,表現名城長沙歷史文化特色和兩千餘年來城市發展歷程。

展覽分“湘江北去”(古代)和“中流擊水”(近代)兩大篇章,以重大歷史節點表現長沙源遠流長的古代文明和近代長沙人民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作出的卓越貢獻。陳列巧妙嵌入“漁陽王后”“唐風妙彩”專題展示,突出亮點特色。運用長沙商周青銅文化、楚文化、漢長沙國、唐長沙窯、長沙城市考古及地方史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講述長沙歷史文化故事。展品從全市考古出土和徵集的藏品中,精選反映陳列主題和歷史文化特色的青銅、陶瓷、金銀玉石、漆木器、簡牘等展品。特別挑選出城市遺蹟,復原展示。既注重重點展品的歷史藝術價值,又強調以組合展示形式選擇展品。

黑龍江省博物館

“黑龍江俄僑文化文物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運用多方研究資料,以串聯形式展示哈埠初成、商場崢嶸、尊師重教、凝固華彩、科研曙光、百花齊放、紙媒風雲以及日常生活8個組成部分。依託百年前最大的俄僑聚集地——哈爾濱為背景,以豐厚的館藏為抓手,盡力彰顯中東鐵路積極因素。以一位從出站歸家的俄僑的視角,介紹俄僑文化對哈爾濱乃至黑龍江省在城市化、商業、教育、建築、科研、藝術、出版業與居民日常生活方面的深刻影響。 展示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依託文物主體和圖版、視頻等輔助手段,另一種是知識鏈接,通過互動、VR展示等方式擴展與主題相關的歷史外延,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

此次展覽挑選原則是全方位展示藏品的時代感、真實感和老哈爾濱情懷,讓觀眾看到一個完整的中俄文化交融的老哈爾濱景象。注重文物組合,對精品文物給予充分空間,通過多種手段揭示其內涵。

中國絲綢博物館

“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科技成果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以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8世紀為時間範圍,以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為空間範圍,設立了四個單元:“草原絲路”展現先秦時期的文化交流及車輿、服飾的科技復原技術; “秦皇漢武”單元展示大秦軍事繁榮及漢王朝的政治統治和生活場景;“都城西倕”單元全面展現大唐時期絲路繁華;“結語”單元展現了絲路沿線金屬、動植物、玻璃、紡織品、染料等多種物質遺產的起源與傳播過程。通過8個遺址點的144件(組)展品,展覽系統展示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現現代科技在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展覽從絲綢之路沿線的代表性遺址點出發,綜合考慮展品的科技性、藝術性和歷史性,突破“紡織品”展品的單一題材,選擇幾類典型文物或展品串聯整個展線。

桂林博物館

靖江遺韻——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陳列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桂林博物館藏有明代靖江王陵區出土梅瓶300餘件,這批梅瓶數目龐大,樣式精美,科學發掘,來源紀年可考,又經耿寶昌、張浦生等多位泰斗級專家鑑定論證,被譽“國之瑰寶”“集明代梅瓶之最”,是桂林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資源。展覽以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這一獨特館藏資源為載體,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引領觀眾去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堅定文化自信。

展覽內容分明暗兩條線索來敘述,明線以介紹梅瓶的釉色、造型、紋飾來構建一個藝術型展陳,讓觀眾領略梅瓶的美與智慧;暗線以梅瓶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構建一個敘事型展陳,讓觀眾瞭解梅瓶所承載的明代藩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整個展覽將文物與史實、觀賞與敘事有機結合。

首都博物館

“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結合考古學的特點、古史分期方法,展覽內容依時代序列分為史前、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提煉各歷史時期的美學歷史文化背景(因)為綱(一級標題),以各時期的美學現象(果)為目(二級標題),先因後果、由果證因,賦予展覽歷史思辨性,增強說服力和通俗性。中國傳統美學蘊含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因而展覽各級標題均取材於古代典籍,圍繞“天地人道”,引導觀眾領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要義。同時將美學發展歷程與中華文明發展規律融為一體,在詮釋美學流變的同時揭示美學現象背後蘊含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

上展文物從20個省、市、自治區的51家文博機構借展而來,代表了中國近20年(1996年至2016年)考古發掘的成果。文物的遴選力求兼顧藝術性、科學性與典型性,使每一件文物都成為展覽主題的論據。

上海科技館

“如何復活一隻恐龍”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包括7個展示單元:1.恐龍真如你想象嗎2.誰知我真容3.恐龍如何秀肌肉4.恐龍的外衣什麼樣5.恐龍的日常是怎樣的6.恐龍滅絕了嗎7.你最想復活哪一隻?按“化石發掘-骨架搭建-肌肉復原-皮毛復原-行為習性復原”的脈絡,展現遠古生物的生存狀態。引用42篇科研文獻,近2年6篇,涉及形態、食性、視覺、反廕庇體色、琥珀中的恐龍等內容,顯微CT、同步輻射等技術,並在巡展中及時更新圖文。市科委項目驗收評審專家認為:“系統展現了科學復原恐龍的思路和方法,有內容、有深度”、“及時、生動地將最新科研成果以展覽形式進行科普轉化”。

考慮多地巡展運輸及化石標本珍貴等特點,展覽主要採用在形態學對比研究中,與恐龍演化有關的爬行類、鳥類等現生動物剝製標本和骨骼標本,展現整體或局部的形態、功能特性,為恐龍外形、皮毛、習性復原提供科學依據。

大足石刻研究院

藝術涅槃——大足石刻藝術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大足石刻博物館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博物館以大足石刻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利用為主題,採用數字化、虛擬成像、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更充分地展示大足石刻的歷史文化價值。

展館以“大足寶藏”為主題,對大足石刻藝術進行全面的展示,通過大足五大摩崖石刻群和文物展品,展現大足石刻技藝精湛、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三教融合等獨有內容與形式,展現其在佛教藝術中國化進程中所開創的典範之美。在世界和中國的大文化線索中解讀大足石刻;從文化內涵、藝術形式瞭解這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展品突出實物在展覽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數文物採用“裸展”的方式,沒有玻璃隔斷,文物近在咫尺,遊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斧鑿刀刻的細節和精妙殊勝的佛容,使展覽生動豐滿。

南京市博物總館

“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重點圍繞文化交流這一主題,在世界歷史的框架之下,嘗試以全球視角對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相對客觀的解讀,著眼互通互鑑,強調文化交流的雙向性。選擇以跨越千年(唐至清代)的沉船(15艘)和貿易瓷器(300餘件組)為重點展示對象,輔以20餘幅地圖和數十塊補充知識展板,以航海造船與瓷器貿易為雙主線,根據印度洋貿易圈發展三大階段和中國瓷器貿易的發展變化,把展覽分為“華風西尚跨越重洋”(唐代), “東方神瓷行銷世界”(宋元) ,“牽星過洋鑄創輝煌”(鄭和下西洋), “中國風情舞動西方”(明晚期至清代), “華夏智慧共享全球”(清末至今)五大主體單元,輔以透過對商品貿易、人群往來、使節通好、文化交流方面的深入闡釋,見物見人,講一場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生動故事,把古今有機結合,最終向觀眾交代人類文化的交流互鑑以及智慧成果的共享。

展品以沉船出水瓷器為主,館藏貿易瓷器為輔,從全國22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1艘唐至清代沉船(包括國內打撈沉船8艘,國外打撈沉船3艘)出水瓷器及相關貿易瓷器300多件(套),其中有20餘件套考古新發現的出土瓷器,另有相關船模9艘,現代國產和進口瓷器2套。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家和萬事興——家教家風主題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通過300多張圖片、80多件實物展品和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討論了家與家族、家與國家、家與社會的三組關係。第一部分“家範傳世”深入挖掘先賢家訓故事,講述孔子、林則徐、梁啟超、錢學森等諸多傳世家訓承載的家風文化,是講古今名人對其家族的影響;第二部分“風範長存”主要介紹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紅色家風故事,表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大家舍小家的革命氣魄;第三部分“和合新風”主要講述當代社會對好家風的傳承與發揚,談的是當代文明家庭如何激發社會的正能量。

在展品的選擇上,突出實物在展覽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其與圖片史料的緊密結合。在展品安排上,既有突出展覽主題、為展覽增加厚重的珍貴文物,也有能夠反映普通百姓對家風家教重視的生活用品,二者搭配使展覽更加靈活生動。

延安革命紀念館

鑄魂——延安時期的從嚴治黨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最輝煌的歷史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開展信念、宗旨和黨性教育,不斷增強黨員幹部廉潔自律的自覺性;堅持黨的制度建設和法制法規建設,嚴格執行鐵的紀律;堅持廣泛開展民主監督,切實加強對黨員幹部的監督約束;堅持領袖人物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湧現出一大批廉潔奉公的優秀幹部。從而探索出以建設廉潔政府為目標,以思想教育為前提,以黨性教育為基礎,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群眾監督為特色的從嚴治黨之路,形成了偉大的延安精神。 為了全面深入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繼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鑄魂——延安時期的從嚴治黨》以著力宣傳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從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四個方面大膽探索、勵精圖治,摸索出了一條從嚴建黨、治黨的新路子。全方位的展示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全面開創從嚴治黨的新時代。 展覽共分為六個單元: 一、中央蘇區——從嚴治黨的有益探索 二、延安時期的組織建設 (1)初到延安的組織建設 (2)幹部教育 (3)純潔幹部隊伍 三、延安時期的思想建設 (1)思想政治與理想信念教育 (2)增強黨性教育 四、延安時期的制度建設 (1)以民為本的民主監督機制的建立 (2)嚴肅政紀法紀,從嚴懲治腐敗分子 五、延安時期的作風建設 (1)領袖風範 (2)只見公僕不見官 (3)優良作風的養成 六、繼往開來——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時代。

此展覽共展出文物332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級文物5件,國家三級文物29件,一般文物297件,大部分文物為我館近幾年新徵集文物,並多為第一次在陳列中展出。所有文物展品充分與內容緊密結合,以物證史,用大量文物史料展示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全面開創從嚴治黨的新時代。其中不乏反映我黨延安時期從嚴治黨的文件等文物。其中不乏反映我黨延安時期從嚴治黨的文件、實物等。

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

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

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上海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展覽起源於大英博物館與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合制的系列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100件藏品中的全球史》。展覽通過來自大英博物館100件無與倫比的藏品向人們講述悠久而豐富的世界歷史。而展覽最後第101號展品由上博精心挑選一件能代表現今世界且具有當地特色的展品。

展覽如同一冊微縮的人類歷史,展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類行為與思維。每件展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向世人展示著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最獨特的影響力和創造力。展覽由8個部分組成,展覽體系採用編年體和專題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分別為開端(200萬年前—公元前2500年)、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權力與哲學(公元前700-公元100年)、儀式與信仰(公元1-800年)、貿易與侵略(公元300-1100年)、創新與適應(公元900-1550年)、邂逅與聯結(公元1500-1800年)、我們製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此外,以二維碼作為整個展覽的結尾,引起世人對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進一步思考。

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為慶祝香港迴歸20週年、配合 “亞洲文化論壇”,以世界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為主題,舉辦一場有別於以往的世界遺產語境下的絲綢之路展覽,展現絲綢之路沿線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促進“人心迴歸”。

展覽將通過對該段絲綢之路路網沿線歷史、文化風貌的展示,展現絲綢之路沿線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通過對各類文物的展示,闡述“絲綢之路:長安 — 天山廊道的路網”的重要性,從路(綿長萬里 里程度量)、城(明月照成 星爍邊鎮)、市(胡客東來 移民聚落)、交通(駝鳴馬嘶 古道載物)、物(中西風物 澤被人類)、宗教(多元宗教 眾神共生)、藝術(藝術傳奇 亞歐傳播)、音樂(胡風漢韻 文化交融)八個方面,配合相關文物作詳細分析,以加深觀眾對路網的理解。 該展覽是第一次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所舉辦的展覽;第一次在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成功後,以“路”為主線舉辦的展覽,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做的一次彙報展覽;第一次在“世界文化遺產”語境下舉辦的絲路展覽;第一次由中、哈、吉三國聯合舉辦的絲路展覽。

展品共167件(組),包括163件(組)文物展品及4件(組)複製品;其中包含一級品97件(組),佔展品總數的58%。展品來自陝西、新疆、甘肅、河南四個省份的34家文博單位。

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

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

國際及港澳臺合作入圍獎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廣東省博物館

東西匯流——13至17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為配合中德建交45週年暨G20國家領導人峰會在漢堡舉行,依託最新考古成果及傳世精品策劃本展覽,旨在呈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歷史,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深化中德文化交流與合作。

展覽選取公元13至17世紀這一獨特的歷史時段,以商品交換、宗教發展、文化交流、古代史蹟和水下考古等為載體,展現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繁榮及促進全球化進程中的偉大貢獻。內容分四個篇章,其中“海上絲綢之路”介紹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與發展;“香瓷之路”詮釋瓷器、絲綢、茶葉、香料、作物和寶石等海上貿易重要商品;“宗教之路” 揭示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國文化產生的影響;“文化之路”介紹東西方商旅、傳教士等人員往來所構建的文化交流,把早期的東學西傳和西學東漸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重新審視。

成都博物館

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

來看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

法國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歐盟支持國,本次展覽作為“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項目分別在北京、成都、武漢舉行。我館根據自身定位及受眾特徵,對展品重新組合詮釋,展現西方文化藝術魅力,搭建中法交流平臺。

展覽內容根據法國藝術史研究最新成果,以西方近現代社會發展為主線,通過51幅作品,輔以時代背景、人文科技、藝術流變等信息,使用多元展陳手法,展現藝術在時代推動下,與社會同步變遷發展的“現代之路”。 展覽根據社會發展的階段,以標誌性事件為節點,分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輝映》《科學與人文思潮推動現代藝術的迸發》《從現代到後現代的嬗變》三個單元。同時以藝術流變為輔線劃分出《印象主義與象徵主義》《後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與表現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與抽象主義》《抒情抽象主義與後現代藝術》等小節。

展品由中法雙方共同精選,涵蓋了西方現當代藝術發展中典型流派的代表性藝術家作品,既具審美價值,也有藝術史價值。展品選擇既考慮到流派、風格、形式和藝術家的多元性,同時也注重折射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博物館展覽信息來自在線文博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