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立後,為什麼一段時間內和美國交好的都是巴基斯坦而非印度?

大東北的小豆包

為什麼和美國交好的是巴基斯坦,而不是印度?


美國和巴基斯坦友好?來自印度的威脅!

主要原因就是一個,印度是一個具有成為超級大國潛力的國家,他有可能調整現有的南亞秩序,乃至印度洋權力。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所以扶持巴基斯塔用以牽制印度,就是美國的選擇。

同樣,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問題上,中國也是站在巴基斯坦一邊。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多次戰爭裡,中國付出了大量武器裝備支持,美國對巴基斯坦的空軍也大力扶持,兩國在印巴戰爭中,站在了一條戰線中。

總之,美國和巴基斯坦的友好源自印度。


印度的野心

印度建國時,尼赫魯就提出了印度要麼做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什麼都不是。

尼赫魯提出這樣的戰略目標並不是因為印度人自大,而是做為一個具有全球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尼赫魯發現印度只有走上大國之路的宿命。

印度兩面環洋,東方是丘陵和叢林,北方是青藏高原,西方只有興都庫什山脈中狹窄的開伯爾山口可以進入印度。這就是說,印度作為一個獨立的大陸板塊,如果出現威脅,那麼只有海洋,而家門口的印度洋作為世界海洋的十字路口,是天然的世界海權和制海權的中心。全球各國為了海權都會在此地發生,這就成為了印度不能不爭奪的地利。

另外,擁有世界上僅次於美國俄、美、中三國的廣袤土地,世界條件也不允許印度守成。

在具有大國潛力的印度這樣的戰略目標下,美國不得不對印度進行牽制。


各國的棋子

印度建國初期,擁有現在的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各地。之前被分裂出去,作為牽制印度的旗子。

今天的巴基斯坦人口接近兩億,作為一個宗教國家,其強大的戰鬥力牽制了印度大半的國力。

而印度本國又因為各邦語言、法制等各不相同,在國家行政、地理上就陷入被動;各個階層充滿歧視,人們甚至認為印度只有一億人口;印度的男女不平等,使得印度的女性難以發揮她們的力量。因為種種原因,印度空有10億人口和廣袤的國土,而被巴基斯坦牽制。

總之,美巴友誼靠印度,中巴友誼靠印度。



奇縝君

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敵對關係就開始了,相比印度,巴基斯坦實在是弱小太多,迫切需要地區外大國的支持,當時冷戰已經爆發,就巴基斯坦來說,雖然當時的不少阿拉伯國家都倒向蘇聯,這裡主要指的是獲得蘇聯軍事援助等等,對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這些國家還是敬而遠之的。

但巴基斯坦不行,原因很簡單,巴基斯坦與蘇聯距離太近了,任何國家做蘇聯的鄰居都得不到安全感,蘇聯繼承了沙俄擴張領土的野心,巴基斯坦正處於蘇聯向印度洋進軍的必經之路上,這一點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就看的出來,駐阿蘇軍對巴基斯坦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出於共同對抗蘇聯威脅的需要,美國和巴基斯坦走向一起成為必然。

印度則不一樣,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有句名言,印度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默默無聞,印度絕不會做一箇中等國家。尼赫魯被稱為第三世界領袖,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在冷戰中保持很大程度的中立,這一基本國策被國大黨繼承下來。

印度軍隊在冷戰中雖然大量裝備蘇式武器,但同樣對蘇聯的滲透保持高度戒備,蘇聯在印度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印度在國際上左右逢源,與美國的關係也不差,在中印戰爭的時候,美國也是在最快時間內向印度提供了大量武器彈藥等援助。

冷戰結束後,隨著蘇聯威脅的消失,尤其是莫迪上臺後,印度和美國的關係高速升溫,而巴基斯坦則被冷落,畢竟,不管是南亞還是印度洋,就影響力而言,巴基斯坦都無法跟印度相提並論,就目前局勢看,現在的巴基斯坦相對很孤立,失去了美國盟友地位,鑑於印度的影響,俄羅斯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也很受限制,巴基斯坦雖然跟中東富國關係密切,但印度在經濟上與中東富國聯繫更緊密,在印度關係上,巴基斯坦得不到來自中東富國太多的支持,唯一的可靠盟友就是中國了,但中印關係相對更加複雜。


鷹眼防務觀察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1947年獨立以後,世界很快進入了以美蘇為首的冷戰時期。獨立以後的印度在國際上發起了不結盟運動,在第三世界國家中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再加上印度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以及其佔據的優越的地理位置,都促使其成為美蘇爭相拉攏的目標。不過驕傲的印度人是有著自己偉大理想的,他們的開國總理尼赫魯就曾說過,“印度要麼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自信身負昭昭天命的印度,怎麼可能甘當別人的馬仔。

美國人雖然給了印度很多援助,但大多帶有政治條件。相比之下,蘇聯援助印度的工業設備對印度的幫助更大,可以說印度現在的工業體系有一半以上都歸功於蘇聯。至今,印度軍隊中仍然保留大量的蘇制武器。到70年代以後,得益於石油價格暴漲,蘇聯進入了鼎盛時期,對印援助更是大方。前前後後一共援助印度100多億盧布,當時的盧布可是非常值錢的。由此,印度在國際舞臺上開始更多的倒向蘇聯。

巴基斯坦自建國之日起就面臨著嚴峻的國家安全問題,鄰國印度始終對其虎視眈眈。巴基斯坦除非引入域外勢力,否則憑一己之力是無法抗衡印度的。在美蘇之間,巴基斯坦的最佳選擇只能是美國。因為作為遜尼派國家,巴基斯坦素來與沙特、土耳其交好。沙特一直以來在國際能源市場上配合美國跟蘇聯較勁;土耳其自古以來又是俄羅斯的宿敵。而美國為對抗蘇聯也有拉攏巴基斯坦的現實需要。

美巴雖為盟友,但美國人並不重視巴基斯坦。在美國人眼裡巴基斯坦是一枚可以視利益需要隨時捨棄的棋子。

第二次印巴戰爭以後,美巴關係降到最低點;

20世紀60年代巴基斯坦為求自保開始研發核武器,這更使雙方的關係雪上加霜。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為防止蘇聯南下印度洋,於是重新深化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兩國由此進入蜜月期。

1998年,巴基斯坦再次開始核試驗,遭到美國的全面制裁,美巴關係再度降溫。

9.11事件為美巴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契機。美國出於反恐的需要,迅速的改善了與巴基斯坦的關係。

2011年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內被美軍擊斃,巴基斯坦控訴美方此舉是踐踏巴基斯坦的主權,而美國則指責巴基斯坦有意包庇恐怖分子。美巴關係由此再度遇冷。


歷史上的人與事

這是由於雙方的地緣因素和國家發展方向所決。

(印度與巴基斯坦)









(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右側的是聖雄甘地)

印度獨立後,奉行不與任何大國集團結盟的外交政策,屌絲出身的三哥始終懷著一顆霸道總裁的心,想當第三世界的領袖,不太鳥美帝。並且初期在已是形態上比較傾向蘇聯共產主義一方,也獲得了蘇聯的很多援助,這都嚴重挑戰了美國的全球利益。

而且印度天生自帶大國情懷,夢想有朝一日能制霸藍星,所以一直拒絕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從60年代起,印度開始著手研製核武器,到1998年正式宣佈擁核,這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彈,開始對印度實施經濟制裁,直到9.11事件後方才結束。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

巴基斯坦在建國後,首要面臨著來自印度的威脅。這讓巴基斯坦迫切急需西方和美國的支持。

而巴基斯坦地理位置正好扼守著蘇聯南下印度洋的通道,所以美國也十分需要拉攏和扶持巴基斯坦。在冷戰時期,兩國關係極為密切,巴基斯坦的軍方武器全部都為美製裝備。







(蘇聯入侵阿富汗)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巴基斯坦直接受到了蘇聯的威脅,於是巴基斯坦聯手美國和中國共同對抗蘇聯。

中央情報局在1979年執行旋風行動,透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作為中介,向阿富汗抵抗蘇軍的聖戰者提供大量的武器彈藥及資金。

蘇聯為了切斷巴基斯坦對阿富汗聖戰者的援助,以及追剿躲進巴基斯坦的聖戰分子,屢次越界轟炸巴基斯坦邊境村莊,更促使巴基斯坦倒向美國。








(巴基斯坦空軍的F-16戰鬥機)


後來在美國援助的F-16和法國提供的幻影2000的幫助下,巴基斯坦空軍開啟了逆襲之路,擊落多架蘇聯蘇-22戰鬥機,分分鐘教蘇聯空軍做人。








(震撼世界的911事件)

雖然後來巴基斯坦因核試驗和政變招致美國製裁。但在9·11事件後,巴基斯坦參加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恐戰爭,幫助美國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並採取高壓措施打擊國內極端主義勢力。

2009年10月,美出臺5年內向巴基斯坦提供75億美元援助的“克里-盧格法案”,兩國建立了戰略對話機制,成為準軍事盟國。







(2006年3月2日美印簽署民用核能協議,標誌著美國承認印度是擁核國家)

但是近年來,美國因為巴基斯坦反恐不力,與巴國的關係日益緊張。而與印度的關係卻不斷升溫,先是印度從美國購買大力神運輸機,近期又是出售整套F-16生產線給印度。可見,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以國家利益為先導的,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千佛山車神

印度獨立之後,印巴兩國和美國的關係既受到冷戰大格局的制約,也受本國國內因素的影響。


印度在獨立之初,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提出了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原則,不在美蘇之間選邊站,而是維持外交政策的獨立性。但這一概念剛剛提出來時,實際面臨的是美蘇的孤立。美國時任國務卿杜勒斯就評價印度的不結盟政策是“不道德的一種近視的概念”,蘇聯也不理解,直到1952年斯大林去世之前,對印度的印象有所改善,親自會見了印度駐蘇大使克里希那.梅農,印度和蘇聯的關係才有所改善。

(尼赫魯1955年首訪蘇聯,對蘇聯以計劃經濟模式快速實現經濟增長很感興趣)

印度國內的經濟政策也導致印美關係的疏遠。印度獨立、英國人撤出,美國人急切地想繼承英國人在印度的貿易通商特權,提出要與印度締結經濟合作特惠協定(要求在印投資享有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但是被印度拒絕。此外,印度獨立之初忙於建設國家經濟,尼赫魯對蘇聯的計劃經濟道路很感興趣,1948年印度頒佈《工業政策決議》,1951年頒佈《工業(發展和管理)法》,致力於實現國家經濟獨立,初步確立計劃經濟路線,這些都讓美國人感到不滿。


美國拉攏印度失敗後,開始轉向巴基斯坦,彼時巴基斯坦剛剛獨立,渴望從世界第一大國美國手裡拿到經濟援助和軍事裝備,以在印巴衝突中保衛自身利益。很快,美國與巴基斯坦就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巴基斯坦還成為美國主導下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的成員國。此後,美巴聯盟關係逐漸確立。


北海圖

印巴分治是英國在退出南亞次大陸時最後的大手筆——《蒙巴頓方案》按宗教信仰將原英屬印度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問題在於:英國殖民時期對印度採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英國直接管轄的地域被稱之為英屬印度,而一些遠離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地區只要服從英國的管轄則仍保留當地土邦王公的半獨立地位。按《蒙巴頓方案》的原則:土邦王公有權根據本地的宗教信仰自願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然而很多土邦其實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雜居——以至今存在的克什米爾問題為例:絕大多數公民信奉伊斯蘭教,可統治當地的王公卻是印度教徒。如此一來印巴分治就因為宗教紛爭和領土爭端而留下了後遺症。

印巴分治正趕上美蘇爭霸的國際大環境:當時相當多的第三世界國家不得不在美國或蘇聯之間選邊站。巴基斯坦鑑於和印度對立的格局也迫切希望獲得外部援助,剩下的問題就是看選擇倒向美國,還是倒向蘇聯了。事實上巴基斯坦的選擇正如題主所言:長時間和美國交好。這樣做的原因是巴基斯坦不能倒向蘇聯——至於原因只有四個字:遠交近攻。巴基斯坦正處於蘇聯進軍印度洋的必經之路,這點尤其是在蘇聯佔領阿富汗後表現更為明顯,巴基斯坦出於自身安全的考量也必須選擇倒向美國。

相比之下印度就不一樣了:印度作為世界疆域面積第七、人口數量第二的大國兩面環洋,北方是青藏高原,西部是興都庫什山脈。儘管印度存在著種種問題,但放眼印度洋地區還真有成為區域霸主的地緣潛質。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公然自稱是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視印度洋地區為自家後院,這時印度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不結盟外交政策,希望擺脫美蘇兩極格局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而在地緣上印度同美、蘇都有一定距離,這也使其可以在二者之間保持均衡外交,所以印度不會倒向美、蘇任何一方,而是會選擇兩邊討好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既然巴基斯坦主動倒向美方,而印度擺明了是要腳踩兩隻船,那麼美國又如何應對兩國呢?從當時的情況而言:美國選擇了巴基斯坦。這倒不是因為印度腳踩兩隻船的行為傷害了美國——國際政治從來只講利益,美國沒那麼脆弱。事實上美國選擇巴基斯坦的根本原因在於鉗制削弱印度,因為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一項基本外交政策就是防止某一地區崛起一個強勢的本土地緣實力,即使這一勢力還沒強大到足以和美國對抗的程度,但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本土地緣實力的崛起將極大威脅到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問題來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誰更具有成為南亞區域霸主的潛質呢在?無疑是印度。既如此美國自然會選擇利用巴基斯坦牽制印度。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最深層的原因是,印巴分治後,由於兩國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導致印巴分別採取了不同的對外政策。

印度自建國以來,一直就以亞洲大國自居,奉行的是不結盟政策。一方面源於尼赫魯的“大國情結”,常常被引用來證明尼赫魯“大國雄心”的是這句話:“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所以,1962年之前,美蘇由於冷戰“拉幫結派”的需要,都試圖拉攏印度,但是印度尼赫魯政府主要採取“騎牆”政策,以左右逢源。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印度曾短期內試圖從美蘇同時獲得軍事幫助,但是1963年肯尼迪遇刺後,美國要發展同印度關係的熱情逐漸退卻。相反,隨著中蘇分裂,蘇印關係逐步加溫,直至1971年兩國簽署“準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明確地站到了蘇聯陣營。

對巴基斯坦而言,由於地緣戰略環境差(類似於夾在印度和阿富汗之間的三明治),尋求可以“依靠”的大國一直是巴基斯坦的基本政策。冷戰初期,巴基斯坦就堅定地站在美國陣營,加入美國的中東條約組織、東南亞條約組織(事實上這都有針對中國的意味)。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讓巴基斯坦看到了中國對印度的優勢。中巴關係自此開始有了很大的突破。隨著巴基斯坦的居間協調,中美關係“解凍”和正常化,形成了冷戰後期中美巴三方對蘇印兩國的格局。然而,巴基斯坦經常對美國期望太高,也導致其認為美國是“不可靠”的夥伴。


林民旺

印巴獨立後,由於但是蘇聯國力還比較弱,無法長期和西方對抗,所以蘇聯當時需要大量的“盟友”來支持,當時的印度是第三世界最大的核心力量,美國和蘇聯在同一段時間裡,都爭取把印度拉攏過來,兩個國家都開始援助印度,但是由於美國的援助往往附帶有大量的政治條件,而蘇聯的援助都是工業機械,沒有附帶條件,所以慢慢的印度就偏向蘇聯。

那個時候,因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因為克米什爾歸屬問題,大大出手,而巴基斯坦後阿富汗有領土爭議,當時印度和阿富汗聯手對付巴基斯坦,而阿富汗當時的政府親蘇聯。

由此巴基斯坦和蘇聯關係也很僵,而美國剛好意識到巴基斯坦是遏制蘇聯勢力發展的重要政治和軍事資產,由此大量援助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當時也需要美國的援助,所以他們關係當然好了,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時,這個關係達到了頂峰。


你們看這幅圖就明白了,看看當初蘇聯是怎麼打算的。

當時美國不但跟巴基斯坦關係,跟伊朗的關係也好,共同的目的就是遏制蘇聯的勢力擴張。

當時蘇聯出兵阿富汗,美國人當然知道蘇聯的意圖,要打通印度洋的出海通道,如果讓蘇聯打通了同樣印度洋的出海通道,那麼就無法對蘇聯進行圍困。

而巴基斯坦對遏制蘇聯勢力到達印度洋具有非常高的政治和軍事意義。


一號風手

印巴分治以後印度開始還和東西方所有國家關係不錯,後來發起組織了不結盟運動企圖把自己搞成世界一極,六十年代因為判斷失誤惹了一個不該惹的國家一下子把自己玩慘了這時恰好我們和蘇聯鬧僵了,印度就開始調整自己的國家政策和蘇聯迅速接近迎合蘇聯政策和我國做對,但人家總的來說和美國西方國家關係也不錯。巴基斯坦獨立後他的地緣環境就複雜些,和印度那是解決不了的,北方阿富汗比較親蘇他感覺到威脅,這邊中國方面當時和蘇聯關係紅火他也不安,只有西邊的伊朗親美,於是親美就成了他的不二之選,有一段時間美國偵查中國內陸的出發地就是巴基斯坦,至於和我們改善關係那都是70年代,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戰爭他被打殘了我們出面幫他以後的事了。


夢竹62142066

美國和巴基斯坦曾經長時間友好,這個是歷史造成的,原因如下:

1,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形成鼎立之勢。


2,印巴的歷史矛盾。當時蘇聯在援助印度,兩國關係甚好;作為競爭,美國支持巴基斯坦,成為準盟友。

3,巴基斯坦獨特的地理位置。巴基斯坦東北面靠近我國;往南是中東石油必經之路的波斯灣和印度洋;往西北是阿富汗,伊朗;南面與印度形成對峙之勢態。地理位置甚好。

所以,長時間內美國和巴基斯坦都很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