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孩子不會,都是家長代勞,幼兒園為什麼還要佈置這麼多手工作業?

小獸媽媽

關於目前幼兒園給孩子留的作業的多少和複雜程度,很多家長都頗有微詞。第一是因為很多作業的難度是3-6歲小朋友無法掌握的,所以作業留著到最後,其實就成了家長的責任。同時,現在很多家長工作都非常忙碌,甚至照顧孩子都需要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來幫忙,更別是做幼兒園的作業了,更成為了家長除了工作以外多一份的負擔。所以家長們對於這件事非常不耐煩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幼兒園也有自己的一些安排,在孩子3-6歲左右,動手和動腦能力是需要很長時間及很全面的持續不斷的訓練。很多幼兒園也會因此設定不同的課程幫助孩子來實現這樣的鍛鍊。

對於有系統的、全面的幫助孩子成長這件事,首先家長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接收這個漫長的過程,其次,家長可以把和孩子一起完成作業這件事,當成一個特別好的、和孩子進行親子互動的時間。尤其是幼兒園的作業還不像小學之後的學業,並沒有太大的壓力,反而趣味性和互動性會更強。家長可以藉此機會和孩子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另外,這對各位爸爸媽媽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舒緩心情和狀態的機會,每天花一點時間,放下手頭的工作,換換腦子,並且在互動中讓你的孩子和你更親密,何樂不為呢?

我們是芝麻育兒,專注於0-8歲孩子家庭在健康、養育、教育方面的需要。芝麻大的孕育問題,關注我們就有答案!

芝麻育兒

前兩天有個家長跟我吐槽,說她受夠了幼兒園的折騰,而且還總是對著鴨子折騰。

她告訴我,她家女兒從上上個星期就跟鴨子槓上了,一開始老師要求養鴨子, 要記錄養鴨過程,和鴨子合照,後來又要求吃鴨子,吃完鴨子後的作業是用廢舊物品做鴨子,最後用各種蔬菜水果組鴨子拼盤。

作為小學老師的她,現在一想起鴨子她就頭大,可是看看自己手頭的工作,她就理解了一切。

她的除了上課以外,要應付各種上級檢查,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會,真正有意義的會議沒幾個,耗時間的倒不少。日常工作是做無窮無盡的表格,填寫各種問卷表,應付上級的審查。這些東西有意義嗎?有,因為可以把不好度量的教學質量變成可度量的;沒有,因為教學質量的好壞和各種不同的因素有關,簡單的表格、審核又怎麼能度量?

幼兒園也是一樣,不僅要裡子做好,面子也要做好,當外界“開展素質教育”的要求下來,除了把孩子“自己”做的手工作業展示出來贏得讚歎,還能有什麼更好的方法?

手工作業多收到吐槽的根本原因是它把本來自主的事情變成被動的事情。多數家長都會享受和孩子一起玩耍、做手工的時光,也都會主動為孩子抽出時間。可是當手工作業變成任務,不僅要完成還要評比,它就伴隨著壓力的出現。孩子的本性就是愛創造,他們享受自己動手的樂趣,只要是親手做的手工,都包含孩子最本真的想法,不同的想法會創造出不同的東西,有什麼好壞之說?次次評比都在對孩子的想法主觀又殘忍地去評高低,一定會受到家長的厭惡。

學校在統一作業的同時,忽略了不同家庭文化程度、空餘時間、經濟條件等之間的差異。家長面對不得不面對老師給的問題,妥協本屬於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當然會不滿。忙碌了一天的家長,只想回家和孩子簡單的陪伴,想做手工就一起做,不想做可以做別的,而不是費勁腦汁去完成所謂的作業。

學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製作更靈活的作業,彈性的時間和內容,開放性的評價體系,只有足夠自主的手工作業,才會受到家長的支持。


霍老爺

如果學校不佈置手工作業,佈置很多學科作業人們會怎麼說?還是會有人罵學校。這位微博大v就是想罵人而已,他根本沒用腦子想想手工作業真正的意義。我建議這位大v不用等清明節了,今晚就把你爺爺從墳裡刨除來,然後自己躺進去。

手工作業學生自己能否獨立完成,難道幼兒園老師對此心理沒個數嗎?知道孩子無法獨立完成,老師為啥還是要加入?

原因無外乎有兩種。

第一,這些任務不是老師想出來人的,而是上頭佈置、攤派下來的。老師只是個執行的以及背鍋的。如今幼兒園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有些為了評優、評示範,有些為了搞宣傳、打名氣,有些甚至可能為了個別人的“政績”。但是幼兒園沒有考試沒有升學,能搞花樣的只有活動。於是便有各類奇葩活動誕生。對此一線教師其實也是有苦說不出。

如果是這種形式主義的活動和作業,請大家儘管罵。但是第二種則不同了。

第二種任務就是故意佈置孩子不能獨立完成活動,其目的就是讓家長參與進來,讓家長指導、幫助孩子完成,或者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或者讓孩子看家長完成。這類活動的目的不是要得到一個作品、進行一次展示或評比,而是讓孩子體驗動手,體驗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

如今有多少家長自以為給孩子買了學區房,報了天價輔導班就是盡到家長的責任了?砸錢和陪伴,到底哪個隊孩子的成長幫助更大?

如今有多少家長逼著孩子刷題,自己卻在旁邊刷淘寶,還美其名曰監督學習?

如今有多少家長在孩子稍微遇到挑戰的時候就“自覺”擋在孩子身前,替代孩子做原本他們跳一跳可以克服的挑戰?、

當然,腦回路正常的家長應該還是佔大多數的。

孩子的成長不像拍電影,一個蒙太奇就能跳到十年後。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曲折、複雜、艱難、未知的過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需要不同類型的關注和幫助。如果你錯過了跟孩子做手工的階段,那就真的一輩子都錯過了。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幼兒園怎麼佈置那麼多作業,這個那個的?家長跟在後面忙死了!”身邊經常有聽到家長如此抱怨,迫於學校的壓力和孩子的無奈,即使心裡不樂意,很多家長還是像完成任務一般代勞著這些回家作業。有些人認為,這些任務是幼兒園上層領導佈置用於評優搞宣傳的;

有些人說是老師偷懶讓孩子回家完成;

還有人從較正面的角度來看,認為佈置作業的目的就是讓家長參與,共同體驗孩子的成長。

筆者比較認可最後的觀點,因為既然我們“被安排”了這些任務,不妨從正面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一來可以讓自己輕鬆快樂一點,二來可以有效地陪伴孩子,以共同完成“家庭作業”來促成良好的親自互動。

作業有好處嗎?

就像現行的“應試教育”,抨擊的人很多,但只要“指揮棒”不改,家長和孩子只有因難而上,這是對人意志力的磨練,也是考驗情商所在,即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環境如何去應對,併發揮事情好的一面積極地投入進去。

“手工作業”的興起,源於西方教育理念的成功引進。中國孩子的動手能力相對較差,做個摺紙都覺得困難,外國小學生經常回家做個模型做個工具箱,信手拈來。既然在原生家庭中缺少足夠的手工環境,幼教階段著重培養和鍛鍊孩子的練、動手能力,這個初衷是好的。

從幼兒園開始,給孩子佈置手工作業,這是從小給孩子建立起 “做家庭作業”這個學習習慣,以便上小學後能夠馬上適應。

從中班開始建立,大班進行鞏固,到了小學入學孩子們就自然樹立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回家第一件事情:先完成家庭作業。

給各位家長的建議:

鼓勵孩子做他們喜歡的東西,而不是難度很高的東西,不要去攀比,從自身孩子的出發。對小孩的學習既不拔苗助長也不放任自流,家長們可以通過配合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從中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對孩子的期待。

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每次家庭作業做到完美優秀,但可以就孩子擅長的部分做一些要求,不擅長的部分適當幫些忙別讓孩子太受挫。

告訴ta:“你很棒!能夠完成這些手工作業,發揮自己的優勢,我真為你感到高興!”正面積極的教育,讓你的人生精進,也讓你孩子的人生精彩!


作者Synthia

從業15年的外語教育工作者,熱愛音樂,有個可愛男寶。相信“教育讓我們越走越近”。


蘇珊職場進化論

親子任務,重在親子,不在任務!

什麼是親子任務?

  家長認為親子作業是“任務”,但是老師並不這樣認為。親子任務並不是讓人頭疼、疲憊不堪、可應付了事的工作,而是給各位寶爸寶媽們製造可以和孩子互動的親子時光。

  老師佈置的親子任務,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擁有在生活中發現美的眼睛,讓孩子不僅僅把學會的技巧侷限在幼兒園內,在家裡、在生活中也能有切身的體驗;是為了幫助孩子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養成任務意識、開拓意識、思考意識。

親子任務是靈活的、輕鬆的、寓教於樂的。拼貼畫、

孩子是純真的,是膽小的,小小的腦袋更是天馬行空的。親子任務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想想去創造,讓孩子自由發揮,自由馳騁,家長要做的就是陪伴,協助 。

誰來做?

父母和孩子一天裡相處的時間其實並不多,白天家長上班,孩子去幼兒園,只要到了晚上才能一起度過溫馨的親子時光。佈置親子任務可不是老師在給家長“找事兒”,而是想為父母和孩子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家長們放下手機,參與進孩子的成長中來,這項活動才算有了真正的意義。

在親子任務中,很多父母沒有耐心,看著孩子笨手笨腳,就會進入這樣的誤區:孩子做不好,爸媽齊上陣。會幫忙孩子完成“親子作業”。其實這樣的作為是不對的。

是的,在完成親自作業的準備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小麻煩”:把手工紙撕得歪七扭八,線條畫的彎彎曲曲,顏料塗得滿身都是,膠水沾滿桌子....很多家長看到這些都會“氣急敗壞”,認為孩子太笨以至於親子上陣,把孩子推的遠遠的,避免孩子繼續“搗亂”。最終的結果就是親子任務成了“家長作業”。

對這點,幼師心裡委屈。

其實,佈置親子作業,老師對於幼兒的要求並不是看最終完美的作品,要的並不是千篇一律的結果,而是要達到家長參與,孩子參與,家長孩子互動相互親密相處的結果。即使最終完成的作品並不完美,但是達到鍛鍊孩子、幫助孩子成長成獨一無二的他的結果。

而對於家長來說,只有和孩子一起動手,才能瞭解孩子的成長,才會發現:原來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這麼多東西,原來孩子在這些方面還有這樣的不足。看著他們有些笨拙卻又認真的做一件事,難道不也是一種樂趣嗎?

怎麼做?

動手的活兒交給孩子

“擔心孩子做不好”“看著著急”是家長代勞的主要原因,其實越是這樣,家長越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尤其是在蒐集素材和動手操作這兩個方面,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完成。

幼兒手工課主要是發散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學會如何思考,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什麼樣的素材?如何找到所需要的素材?如果孩子確實想不到,家長可以給孩子引導和啟發。其實,親子課程一般所需要的素材都是廢舊物品,或者利用大自然的樹葉、樹枝等手工素材。

動嘴的活兒家長來做

孩子動手操作的時候,家長可以用語言進行指導,就算他們把線條畫的歪歪扭扭也沒關係,不必催他們,體驗製作的過程才最重要。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製作的原理和典故,或者跟自己有關的小故事。

孩子製作的過程如果遇到瓶頸,家長可以適當引導,也可以時不時詢問孩子下一步該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讓孩子學會分享自己的想法,有助於幫助孩子成長。

親子一起做總結

手工活動完成後的總結必不可少,不要把它當做是為老師完成的任務,在第二天帶去幼兒園之前先和孩子一起聊聊吧!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克服了哪些困難,認為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是哪裡、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你會發現孩子也是能夠正確的評價自己的,他們的總結不會差於大人哦!

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第二天給老師和小朋友們展示時也主動說一說自己作品的優點和缺點,也可以在家裡練習一番,會讓孩子對這段體驗有更深的印象。


蘇州行知教育

連年收入上千萬的“皇后娘娘”都逃不過親手為女兒做幼兒園手工的命運,花5天時間為女兒做太陽系造型!我們一介布衣又何必苦苦掙扎著探究該不該做幼兒園作業?

2月26日晚,蔡少芬通過微博曬和老公為一雙女兒做手工的照片,並稱:“做了兩天,仍未完成!大家猜猜這是什麼東東?湯包爸和湯圓包子都好努力!真的不是簡單的東西!”照片中,各色顏料、彩筆、膠水以及紙張等,放滿整張桌子,一家四口分工合作,剪切、塗色、貼紙,忙得不亦樂乎,畫面非常的溫馨幸福,令人羨慕。直到28日上午,蔡少芬和張晉才完成手工,給女兒穿戴整齊。

除卻此次演繹的太陽系,蔡少芬自己也提到自己曾經飽受詬病的第一件幼兒園手工水母裝,

仔細翻一下蔡少芬的微博,你還會發現蔡少芬為了幫助女兒湯圓實現做小豬的願望,和女兒一起動手製作過粉紅小豬裝。

  蔡少芬配文道:“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做一件衣服,湯圓想做小豬,媽媽一定全力協助!說真的,我也服了自己。”

 湯圓最後穿上了和媽媽一起縫製的小豬衣服,簡直又萌又可愛。湯圓舉起兩隻小手,笑的非常開心。從小豬耳朵到小豬鼻子,還有湯圓腳上的小豬鞋子,都體現了蔡少芬和女兒對手工細節的認真。

說了那麼多,明明知道孩子不會,都是家長代勞,幼兒園為什麼還要佈置這麼多手工作業?小朋友和家長一起親子手工製作的好處具體都有哪些呢?

1. 培養自信心  

  寶寶配合爸爸媽媽完成一件手工製作品是需要手腦齊用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如果能堅持做完,也是一種毅力的表現,無論寶寶的手工製作完成品是什麼樣的,都應該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孩子建立自信心。

比如包子和蔡少芬做太陽系堅持了五天,對於一個幼兒園的小寶寶來說,細心和耐心都是巨大的考驗,穿著這麼有創意的衣服到學校一定自信心爆棚吧!

2. 培養觀察力

  寶寶在製作手工時,通常都是一些日常的簡單的事物。這就要看寶寶平日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的觀察度了。如果寶寶觀察仔細,那麼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惟妙惟肖,更注重細節上的變化。時間長了,寶寶自然養成注意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3. 培養創造力

  在手工製作的很多時候,都是老師或家長先提供一些事物的圖片或者造型,然後引導幼兒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再調動幼兒的製作熱情,讓孩子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自己頭腦中的事物。這樣手工製作不僅僅鍛鍊了孩子的手動能力,還對孩子的創造能力有了很好的培養。

不用說更多,幼兒園的小寶寶有幾個知道太陽系有幾大行星?他們分別是什麼顏色?什麼名字?大小比例?

包子知道!

蔡少芬和張晉這次手工製作可不僅僅是手工,還順便給孩子們講了基礎的天文地理哦!

4.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手工製作不僅僅要靠幼兒頭腦中的創造能力,還要讓幼兒把這個創造能力付諸實踐,搬到真實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手來完成這個創造。對於寶寶來說,這是培養寶寶獨立完成一件事物最好的辦法。從最初的設計,創造到後期的規劃、製作,都是要靠寶寶親自動手一點一點來完成的。對於寶寶的動手能力是良好的培養。


水亦田

最近頻繁看到國內新聞說,幼兒園給孩子佈置了各種各樣超出他們能力的手工家庭作業,回家後自己做不了,都是家長代勞,令家長叫苦連天。看到這些新聞,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既然明知這些作業孩子做不了,為什麼還要佈置,既大量佔用家長的時間精力,又教孩子心安理得地拿別人的勞動果實充數,無形中接受欺上瞞下的文化?有人說這是近些年“教育創新”改革的結果,把學生手工作業當作“教學成果”來加以行政評價。我對國內這些年的教改發展不是很瞭解,作為對比,就說說我女兒在美國幼兒園的手工和家庭作業情況吧。

美國孩子在上小學前,一般先後要上兩類學校。先是幼兒園(preschool),五六歲之前都可以上,但一般三歲之後才可以根據家庭經濟狀況申請學費減免,所以很多家長會在孩子三歲之前選擇託兒所(daycare),三到五歲之間才送去幼兒園(preschool)。等孩子到了五六歲時,就會把他們送去學前班(kindergarten);學前班只有一年時間,一般設在小學裡面,和中小學同屬於義務教育體系(也就是美國人常說的K-12,即小學一年級到高中十二年級,外加學前班)。我記得在我小時候,國內也是有學前班的,只不過並不屬於義務教育系統(像我自己就是上完幼兒園大班後直接進小學,但我有同學上過學前班)。不知道如今是否還存在學前班這個設置?

我女兒過去兩年都在幼兒園,今年剛升入學前班。美國的幼兒園,是完完全全沒有任何家庭作業的。女兒平時在幼兒園裡,確實會做很多手工,每天放學都會帶回來許多自己的“作品”向我們炫耀,有時是小小的摺紙、剪紙、拼貼,有時是巨大的萬花筒、竹馬、各種模型。但所有這些手工,都是在幼兒園上課時間內完成的,老師絕對不會(也不允許)佈置任何家庭作業,來佔用小孩放學之後自在玩樂的時間、和家長工作之餘的休息時間。

等到進了學前班,就開始有零星的家庭作業了。學前班老師特意向家長解釋:請放心,家庭作業的量是非常非常少的,之所以佈置家庭作業,並不是要給小孩增加什麼負擔,而是一來要讓他們逐漸習慣“家庭作業”這個概念本身,以便上小學後能夠馬上適應,二來是給家長一個觀察的渠道,讓家長掌握一下小孩在認字、算術等方面的進步情況,三來是保證最基本的親子互動的時間,畢竟這個年齡的小孩基本上都不認識幾個字,佈置回來的家庭作業,肯定需要家長讀給、解釋給小孩聽才能完成,這樣就能避免少數家長完全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

那麼學前班佈置的家庭作業具體有哪些呢?最經常的,是每隔幾天要求學生掌握一些新的“爆米花詞彙(popcorn words)”,也就是英語中最最簡單、最最常見的一些單詞,比如the, a, an, here, this, I, you, on, in, up, go, say等等。老師會不定期發下來三五個新單詞的列表,要求家長平時監督小孩學會拼寫這些單詞並掌握它們的使用。這部分作業的完成完全靠家長和學生自覺,沒有明確的上交期限(當然,老師平時上課隨時可以發現孩子們學習新單詞的進展情況,如果不盡人意的話會和家長溝通;但話說回來,這些單詞都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無數次的,早就會用只是以往不會拼寫而已,掌握起來是很迅速的事情,如果一直掌握不了,那極大可能是因為閱讀障礙症等病理問題)。

除了“爆米花詞彙”之外,學前班偶爾也會佈置一些數學作業。但這些數學作業同樣非常簡單,比如左邊畫三隻雞,右邊畫八隻雞,問孩子左邊該再畫幾隻雞才能與右邊相等,並請她自己動手把這些雞畫上去。諸如此類。再有,就是偶爾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做些遊戲:比如一起找幾個押韻的英文單詞,學會拼寫,畫上對應的圖交給老師(比如家長提示小孩,bat和cat是押韻的,小孩就畫一隻蝙蝠一隻貓,隔天當作業交上去);又比如,老師在學校教了孩子們什麼叫故事的 “人物”、“背景”、“情節”、“結局”之後,當天就會佈置作業,要求家長找一本兒童故事書讀給孩子聽,讓孩子聽完之後簡單地總結出人物、背景、情節、結局,能拼寫的就拼寫出來,不能拼寫的就畫出來,隔週交給老師。這些作業雖然都需要家長的參與,但都不可能由家長“代勞”——就算家長一字一句替孩子總結出了故事的情節,到了課堂上老師要孩子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複述給小朋友們聽,馬上就露餡了。

所有這些作業,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非常輕鬆,每天最多十分鐘就能完成。而且這些作業的教學目的都非常明確和有針對性,對小孩的學習既不拔苗助長也不放任自流,比較符合兒童教育學與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理論和經驗。至於超出孩子完成能力的手工家庭作業,則從來沒有出現過。這不等於說美國學前班就放棄了對小孩手工能力的培養——相反,和幼兒園一樣,學前班的很大一部分上課時間也在做手工的;但課堂上做手工,和課後佈置手工作業讓家長代勞,性質顯然是截然不同的。


林三土

“不是要製作布娃娃,就是畫‘樹葉畫’,幼兒園的手工作業太難了吧!”近日,市民琪琪媽媽向本報吐槽,開學以來老師已經佈置了四五次手工家庭作業,而且難度都還不小,現在成了她的一個負擔。

  家長:手工作業難度大

  “在初冬時節,千姿百態的樹葉紛紛飄落到地面上,請走進大自然,收集各種樣式的樹葉,巧妙地結合粘、剪、畫等方式,製作出一幅漂亮的‘樹葉畫’。”近日,家長琪琪媽媽收到了一條幼兒園老師的短信,老師要求小朋友利用雙休日完成這一項手工作業。

  熱議:做手工作業成了“拼媽”

  周女士的兒子在讀幼兒園大班,上個月,老師佈置了用香菸盒製作小提籃的手工作業。“小孩子年紀小,剪刀都抓不穩,怎麼做得來?”周女士說,如果不做手工作業,看到別的小朋友帶著作品去幼兒園,而兒子兩手空空,這樣對小孩影響也不好。

  不少媽媽均表示,在孩子的手工作業上,爸爸們是不操心的,最後孩子手工作業成了“拼媽”。

  其實,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也是對孩子的獨立意識培養是極大的。王媽媽就從小教導兒子怎麼在兔子金服上理財:"雖然孩子現在還不能理財,但是從小培養他的理財意識,以後才知道節約。"

  園長:關鍵是過程不是結果

  “幼兒園佈置一些手工家庭作業,主要目的是在鍛鍊孩子能力的同時,增進親子交流和互動,而不是給家長增加負擔。”南昌紅谷灘新區云溪幼兒園園長汪琳說,一些手工製作類的作業可以很好地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對小孩的成長有好處。同時,在與家長的互動下完成作業,孩子也會更有成就感。“家長不必太看重作業的完成質量,而是要讓孩子在動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

  “我們平時也發現了,一些孩子交來的作業明顯超出了自身的水平,很明顯是家長代勞的。”不少幼兒園老師均表示,在手工家庭作業上,最關鍵的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並不希望手工作業成為家長的負擔。有家長建議,幼兒園老師在佈置手工作業前,最好提前一段時間告訴家長,不要太頻繁,並適當給家長一些指導方法。


夕陽238153159

有很多人從「學校也不容易」「老師也沒辦法」「上面有規定」等角度進行了解釋。我覺得這樣的解釋並不能幫助家長們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質。

很多家長會覺得,讓孩子吃飽,是我的責任,讓孩子變聰明,是老師的責任。很殘忍的真相是,凡是這樣想的家長,最後他們的孩子不僅不會變聰明,很可能長大了連飯都吃不到飽。

因為孩子的教育,從來就不是孩子自己一個人的事。


還是要引用那個非常非常經典的社會學研究:

1980年,美國司法部和芝加哥教育委員會決定攜手促進芝加哥學校的種族融合,規定入學新生可以申請學區內的幾乎任何一所高中,從而實現讓黑人和白人可以在同一所學校裡上學的目的。

芝加哥教育系統提供了大量可以被選擇的,白人學生比較多的高中,讓那些在黑人學校上學的學生有機會轉到白人學校。於是,很多黑人家庭都申請了,也有一些並沒有申請。對於那些申請了轉學的家庭,研究者們隨機抽取了一部分最終成功轉學的學生,和一部分最終沒能成功轉學的學生來做對比研究。這個時候,研究者面臨的樣本就有3種家庭和3種孩子,分別是:
  • A. 申請轉校,並且成功轉入白人學校的黑人家庭孩子
  • B. 申請轉校,但沒有成功轉入,還留在了黑人學校的黑人家庭孩子
  • C. 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申請轉校的黑人家庭孩子
你們猜一下ABC哪一種孩子的學習成績會更好呢?
一般我們都會覺得,那肯定是轉到白人學校的黑人孩子成績更好,也就是A組一定是比C組好。確實是這樣,A租的成績就是要比C組好。但讓人意外的是,A組的學習成績並沒有比B組的更好。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如果他的家庭申請了向白人學校轉學,不管最後是轉學成功還是不成功,他的學習成績都要比那些一開始就沒有申請轉學的孩子要好。這說明什麼?

說明影響孩子成績的關鍵因素,並不是擁有更高教學質量的學校,而在於這個孩子所處的家庭,到底是不是一個重視孩子教育質量的家庭。一個根本不在乎孩子的受教育質量,因此也不去申請轉學的家庭,孩子的成績就很難很好了。


沒錯,學校給孩子們安排的各種手工作業、課外練習、社會實踐,幾乎都不是一個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因為它們當初被設計出來,本來就不是為了讓孩子自己完成啊,就是「親子教育」啊。

不考慮是不是有的學校太過分、有的老師太腦殘、有的規定太扯淡,大的方向上,多陪孩子去完成一些需要努力才能通過的挑戰,有百利而無一害。

家長們會覺得,我很忙啊。是啊,你忙得都顧不上自己親生的孩子了,老師們不過是拿一份固定工資而已,憑什麼對你的基因那麼上心?你是誰啊?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吧?而且你有什麼資格跟老師賭氣?最後吃虧的是老師,還是你的親生孩子?

我不是老師,我也和家長沒什麼仇。僅僅是從一個智人的角度,我建議所有家長都記住這句話:
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和父母的關係要遠遠大於和學校的關係。


科學家種太陽

很多家長一看到老師佈置的手工作業內心都是拒絕的:又要做啊…每天上班已經很辛苦了,哪有時間做手工啊。

是呀,家長上班工作很忙,平時陪孩子的時間本來就少之又少了,手工作業又基本是家長來完成的,為什麼幼兒園老師還要佈置這樣的手工作業呢?

1.幼兒園課程的需要。

比如:秋天來了,幼兒園課程的內容要求孩子們認識秋天,感受秋天的到來,認識不同形狀的樹葉。

那麼老師可能就會佈置這樣的手工作業:“請家長和小朋友們一起到公園散步的時候,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並用樹葉完成一幅剪貼畫。”

2.小朋友認知特點的需要。

3~6歲的小朋友認識事物的方式主要通過對真實事物的觸摸來感知事物的特徵。

比如說要讓孩子認識樹葉,那麼,如果只是為孩子提供一些打印的樹葉圖片,是無法通過摸一摸來感受樹葉的質感、紋路,孩子就不能真正地認識和了解樹葉。

這也是為什幼兒園老師佈置收集樹葉的作業。



那為什麼不讓老師收集,而是讓小朋友收集呢?

幼兒園裡面小朋友人數比較多,如果一個小朋友收集一片,一個班級40個小朋友的話,就有40片樹葉了,如果讓老師一個人去收集就工程量比較大,而且不同小朋友住的地方不同,收集到的樹葉種類也會更豐富。

3.通過親子作業,增加親子陪伴時間。

雖然很多家長工作忙、空閒時間少,但是每天對孩子的陪伴是不可缺少的,通過和孩子一起共同進行手工製作,是一種非常好的親子陪伴的方式,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關係,還能夠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

另外,既然老師佈置的作業是親子手工作業,那麼也肯定是希望家長和孩子能夠共同完成,而不是單方面地由家長來完成。哪怕只是讓孩子來塗色、勾勒或點綴、裝飾,只要有孩子的共同參與,就讓孩子能夠有參與感和重要感。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幫助或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