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建築,憶往昔:五三慘案與蔡公時

1929年,日軍炮火炸燬的西門城樓,兩個高達四五米的特大標語牌懸掛在城門兩邊。牌子是木製的,深藍色的底,上書白色大字。一邊是“你看見麼”;一邊是“你記得麼”,非常醒目。這是字嗎?不,這是濟南人民一聲聲悲憤的吶喊。襯著木牌的,是幾乎全部炸平的城牆垛口,上下彈痕累累的城牆和周圍灑著中國人熱血的大片焦土。此情此景,撞擊著人們的心靈,永遠不忘濟南人民遭受到的慘絕人寰的殺戮和這座城市剛剛經歷的侵略者瘋狂洗劫、破壞的深重苦難。

1928年4月,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維護其在中國的利益,阻撓國民革命軍的第二次北伐,藉口保護日本僑民,出兵山東,侵佔濟南、青島、博山等地。4月28日,日軍由天津抵達濟南商埠區,自行劃界佈置障礙設防,不許中國軍民進入,並尋釁滋事,挑起事端。5月3日上午,日軍開始大肆屠殺手無寸鐵的濟南百姓,包圍中國軍隊。更有甚者,日軍突然闖入國民政府戰地政務委員會派駐濟南的外交公署內,無視國際公法,將國民政府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外交處主任兼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及其他十多名外交人員逮捕。蔡公時堅持民族氣節,怒斥日軍的血腥暴行。日軍大怒,先將蔡公時的耳朵、鼻子割去。蔡公時卻不屈不撓,日軍又將他的舌頭剪掉、眼睛挖去,連同其他外交人員等17人被殘殺于山東交涉署內,並焚屍滅跡,將屍體埋在公署的院裡。只有一張姓勤務兵倖免於難,跳牆逃逸。日軍繼而在濟南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使濟南人民蒙受了空前的浩劫,死傷近萬人。這就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慘痛的“五三慘案”(亦稱濟南慘案)。

話建築,憶往昔:五三慘案與蔡公時

蔡公時公館

越過戰火的硝煙,穿過歷史的風雲,濟南人民將蔡公時公署較完整地保護下來。這棟建築位於經四路路南370號,經四小緯六路路西,與基督教自立會禮拜堂隔路相對。公署坐南面北,是一個由一座西式樓房和若干平房組成的院落。樓房整體外觀為兩層,坡屋面。只有南向正中突出的八角形房間為三層,頂上冠一個八瓣形屋面組成的盔頂(現已改為平頂),有一層全石砌築的地下室。主入口為北門,門旁掛著“五三慘案蔡公時殉難地”的銅牌。室內為木樓梯、木地板、木樓板,當時是山東交涉公署的辦公用房。平房是勤務兵用房。建築北立面採用完全對稱的手法,橫向分為三個部分。中間部分的石牆柱是用粗壯的蘑菇石砌築,由臺階上疊砌到二層的凹廊,堅實有力。二層柱廊的四根愛奧尼克柱,光潔無槽,與其下的蘑菇石壁柱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東、西部分的牆面有高高的山牆,在三角形的山牆面上部佈滿階梯狀疊落的裝飾紋樣。山牆頂則是兩層簷,最上呈曲線形。建築南立面無門,南面院落較寬敞,坡屋面閣樓層上設有像弧形的眼睛一樣的老虎窗,也挺別緻。

交涉公署樓房建築巧妙地運用了簡與繁、粗獷與精細,毛糙與光潔等對比手法,南、北立面又中軸對稱,使這幢不大的建築顯得既莊重又華麗,是濟南現存近代公館建築中的佳作。建築整體保存完好,曾長期作為山東省地震局的宿舍。

話建築,憶往昔:五三慘案與蔡公時

移建於趵突泉公園中的“五三慘案”紀念亭

為了不忘國恥,緬懷“五三慘案”中的死難者,慘案發生後,濟南市當局在商埠區經四路小緯六路張葦村私立建國中學校院的東北角,建造了一座全石西洋古典風格的紀念亭。亭為圓形,外觀二層,亭內為一統的空間。圓形的臺基環以踏步,八根粗壯有力的方形石柱頂著一個環形的厚簷口,到第二層仍為石柱承託,周邊向內收縮,再向上為圓形盤狀簷口收頂。八根石柱上均刻寫祭文,其中兩根石柱上刻的是,右:“英烈仰當年夏五”;左:“夢魂歸夜月更三”;在簷口處的橫批為:“五月三日”。亭內正中樹立“浩氣長存”石碑。亭的外型上小下大,比例適當,穩如泰山,造型樸素,莊重肅穆。後該亭被拆,但石柱、石刻保存完好。1998年在今趵突泉公園北部又重建此亭,新建了驚世鍾和濟南慘案紀念堂等,隔河與新建的西護城河畔的五三紀念碑以及從原山東圖書館處移來的小方尖碑、泰安、濮縣等地移建仿建的濟南慘案紀念碑一起,形成了濟南市一個“不忘國恥”、具有濃郁歷史氛圍的瞻仰區域。(文、圖 / 劉穎曦 張潤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