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火眼金睛”辨戲曲腳色與話劇角色之區別

中國戲曲中“腳色”是對從事戲曲表演的演員的稱呼,而當具體到每一個出場表演者時,則根據其表演的分工需要,劃分成幾個不同的表演類型。

中國戲曲具有程式性的特點,其表演體制是極其嚴謹和獨特的。這種表演體制又被稱為“腳色”,它既是規範化的性格類型,又是一種詳細的關於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中國戲曲的發展歷史,從而更加充分地理解這一意思。在宋雜劇時期,生旦淨醜的腳色體制便開始出現了。在腳色體制的構成上,出現了以末泥、引戲、副淨、副末和裝孤五個腳色組成的“五花爨弄”。到了宋元南戲之時,演變為生、外、旦、貼、淨、醜、末七色和雜劇的末、旦、淨三大類。

暢談|“火眼金睛”辨戲曲腳色與話劇角色之區別

腳色包含的內容比較複雜,就其主要方面說,大致有如下四個方面:①人物性別、年齡;②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③作者的評價④演員的技術特長。

而話劇中的“角色”是戲劇的專用名詞,也稱為“腳色”,指劇本中的人物和舞臺人物。簡單來說,“角色”指的是表演中立體形象的人物,這種人物是鮮活的。再回顧前文便不難發現,“腳色”和“角色”二者所存在的明顯區別:“腳色”指的是戲曲表演的程式和類型,它更像是一個“複雜、集合”的詞彙;然而,話劇中的“角色”卻更像是對劇中人物的代稱。二者從概念上就具有很大的不同之處。

暢談|“火眼金睛”辨戲曲腳色與話劇角色之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