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詩詞

提起古典詩詞,有必要先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古典詩詞。我以為,所謂中國古典詩詞,是指漢語言所獨有的一種有韻的最為含蓄凝練地表達思想感情的文體之一。

這個定義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它是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文體。我們知道,一般意義上認為,文學體裁有四種,詩詞、散文、小說、戲劇。詩詞是其中之一。那麼,既然是文體之一,它必然具有一般文體所具有的特點,就是講究謀篇佈局。在詩詞創作裡,我們稱之為章法。在謀篇佈局裡,詩詞應有的波瀾、線索、脈絡等等,都和其它文體一樣,是需要處理好的關鍵。

第二,它是有韻的文體。這一點,就使詩詞一下子與其它文體形式區別了開來。因此,我以為,沒有韻或者壓韻不正確的,不能劃歸詩詞這個範疇。當然,在詩詞產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現代的新詩(尤其某些探索中的東西)以及由外國文字翻譯過來的作品,因為有著根本的文化差異,不能同日而語,不去爭辯,也沒必要討論。基於這一點,為了體現詩詞的音樂美、節湊美,就要講究格律。因此,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練的。詩詞、散文都是直接抒發情感的文體。但詩詞是最凝練最含蓄的。這一點,就把散文(包括雜文類)區別開來。含蓄與凝練,是要通過語言來實現的。因此,表達的技巧,文字的生動準確,是我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作為詩詞,就必須講究章法、技巧和語言的優美和諧和統一。我們下邊分別來談論這個問題。

首先,詩詞是語言的藝術。所以詩詞的語言不僅是優美的,含蓄的,還應該是凝練的,是詩詞所獨有的美,與一般的文學語言和口語有著很大的不同。詩詞的含蓄美、凝練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謂含蓄,就是不能直說,要繞個彎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說出來的,而是通過你所寫的內容,讓作者感受出來的。所謂凝練,是指語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絕句二十幾個字,一首律詩幾十個字,就是一首長調的詞也不過一兩百字,要表達作者常年積累的情感,沒有高度的語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還有一點,是詩詞所特有的,那就是語言的音樂感。含蓄的特點,散文可以具有,凝練的特點,其他文體,比如諺語、對聯、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因此,都不是詩詞所固有的特點。惟獨語言的音樂性,是詩詞所具有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沒有了音樂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無論好壞,都不叫詩。掛羊頭賣狗肉也好,掛狗頭賣鳳凰肉也罷,總之不是詩詞。我相信真正理解了中國古典詩詞的人,是很容易理解這一點的。因此,

要想用優美的語言寫出優美的詩詞,必須掌握格律。

其次,詩詞寫作要講究章法。有人說叫謀篇佈局的能力,其實是一回事。說白了,就是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寫前邊的時候,要注意照顧到後面的。我們知道,寫作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受。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佈局的方法,比如正敘、倒敘、插敘等等。詩詞與一般的文體不同,它是跳動的敘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顯得呆板。但如果跳躍的厲害,就容易混亂。因此,如何既藝術又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寫出自己的感受,把原因結果等等交代清楚,還要受格律、對仗、文字數量等等的制約,確實是件很難的事情。

再次,就是詩詞創作還要講究一定的技巧。關於技巧的內容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的賦比興,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辭技巧如雙關、象徵、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屬於技巧的範圍。一般技巧,用在個別的句子上,就是修辭。而用在篇章或表達中心思想上,就是技巧了。大體技巧使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儘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

對於初學者,我認為語言最重要,也最難把握。這裡大致要分三步。最初由於不適應格律的約束,要努力地寫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這一步,一般需要三個月到半年時間。第二步,等格律漸漸掌握了,熟練了,就要要求自己寫出順暢準確的句子,儘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準確、凝練、含蓄地表達出來。這一步因人而異,大致需要一到三年的時間。第三步,等到句子基本沒有問題了,就要再進一層,逐漸地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動、含蓄、精警,有味道。語言的含蓄、凝鍊是要比格律更難的問題。首先與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讀書多少有直接的關係。有人的語感好,可以進步很快。有人的悟性高,語言天生出彩。

總之,只有熟練掌握並使用了詩詞的語言,才有可能寫出不錯的詩詞來。吟安一個字,需下十年功。其實不是確定一個字需要考慮十年,而是說,沒有數十年的努力,是達不到一定的高度的。說到最後,語言的問題,不僅是功夫的問題,還是境界的問題。

中國古典詩詞是一種及至的藝術,進入這個藝術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尋常的努力。

學習古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