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日本為什麼不使用繳獲到的中國武器?

自食其果

抗戰中,由於中日兩軍裝備體制存在巨大差異,日本的裝備體制較為統一,中國軍隊則使用多個國家制造的不同武器,導致日軍在繳獲中國軍隊武器後,大部分是無法使用的,只能裝備給偽軍使用,但不少武器也因為性能優異等,日軍是採取拿來主義的。

早在1932年淞滬事變中,日軍在巷戰中見識到了中國軍隊手裡的駁殼槍和花機關的厲害,日軍當時缺乏類似武器,巷戰中面臨嚴重的火力不足,因此在繳獲後,當即投入作戰,但戰後這些武器迅速被放棄,日軍極為強調武器裝備的統一化。

到了全面抗戰爆發,日軍對於中國軍隊的大部分武器是不屑一顧的,以步槍來說,中國軍隊使用的主要是7.92毫米口徑步槍,分國產和進口型號,類型複雜,日軍為了減輕後勤供應壓力,基本是不使用的,但在戰場上,如果繳獲到中國軍隊的捷克式輕機槍的馬克辛機槍,尤其是進口武器,一般都會就地使用,這些進口武器性能和可靠性俱佳,相比之下,由於製作工藝的差距,國產仿製品則在性能和可靠性上都有所降低。

到了抗戰末期,由於美軍對日本交通線的封鎖,不光中國和南洋的大批物資難以送回日本本土,日本生產的武器彈藥,也很難送到海外,加上優先保障南洋等地區日軍供應,在中國大陸作戰的日軍,開始使用中國武器,不僅將原先裝備給偽軍的武器裝備收回,甚至將部分送回日本國內,裝備給新編部隊使用,即便如此,依然面臨武器裝備不足的問題。

到了豫湘桂戰役的時候,日軍一線部隊幾乎已經清一色國械化,這裡指的是輕武器,在重武器上,日軍大多使用自己的制式裝備。


鷹眼防務觀察

抗日戰爭中,日本繳獲了大量中國軍隊的武器,之所以很少見到日軍直接使用繳獲武器,固然有與日軍後勤保障體系無法配套的問題,也有繳獲的武器要麼型號落後,要麼種類雜、每種數量少的問題。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完全絕對,在海軍領域實際上就可以舉出不少中國海軍的艦艇被日軍俘虜後繼續使用的例子。

一、巡洋艦“寧海”

擱淺在靖江八圩港的“寧海”艦。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代向日本訂造的第一艘軍艦,日本播磨造船所建造,1932年竣工,1937年9月23日在長江江陰—靖江江面遭日本飛機炸傷,擱淺于靖江八圩港,1938年被拖航到日本修理改造,1944年編入日本海軍,定為海防艦,更名“五百島”,1944年9月19日在本州御前崎南方約60海里美軍潛水艇“鰣魚”(Shad)發射的魚雷擊沉。

二、巡洋艦“平海”

日軍打撈後送往江南造船所修理途中的“平海”。

海軍江南造船所按照“寧海”的設計方案改型建造的巡洋艦,1937年竣工,當年9月23日在長江上遭日本飛機炸傷,擱淺於鎮江附近的十二圩。1938年被日本海軍拖到佐世保,更名“見島”,作為佐世保海兵團宿舍船。1943年改為海防艦,更名“八十島”,作為護航艦隊的旗艦,1944年11月25日在呂宋島聖克魯茲附近海面與美軍兩支航母編隊遭遇,被美軍艦載機炸沉。

三、巡洋艦“逸仙”

抗戰中重傷擱淺狀態的“逸仙”艦。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時代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巡洋艦,海軍江南造船所建造,1931年竣工,1937年9月25日在長江江陰—靖江段江面被日軍飛機炸傷後棄艦,日本海軍於1938年拖曳回日本修理,改名“阿多田”,定為江田島海軍學校練習艦。抗戰勝利後歸還給中國海軍,恢復“逸仙”艦名。

四、炮艦“民生”

南京政府時期建造的著名的三民主義軍艦之一,海軍江南造船所建造,1931年竣工,1938年在洞庭湖月山附近遭日軍空襲,重傷擱淺,國軍撤離嶽州時被放棄,後被日軍繳獲。經修理後在1939年編入日本海軍,更名“飛渡瀨”,1941年參加了日軍進攻香港的作戰,1944年末在長江上與商船相撞沉沒。

五、摩托化魚雷艇“顏九二”

編入日本海軍後,在進行航速測試時拍攝到的“顏九二”。

電雷學校顏杲卿中隊裝備的魚雷艇,英國桑尼克羅夫特公司建造,1938年交付中國,屬於當時世界上十分先進的摩托化魚雷艇。日軍登陸大亞灣後,廣東海軍組織撤退,“顏九二”在廣東三水掉隊,被日軍俘虜。遂作為日本研發摩托化魚雷艇的參考原型艇進行試驗,更名“公稱1149”。


海研會

首先,對於繳獲的中國武器,日軍是使用的,比如花機關。



而到了戰爭後期,由於日軍已近燈盡油枯,戰爭物資極度缺乏,甚至會用繳獲到的國軍武器來替代自己的制式裝備。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僅僅是選用自己制式之外的武器來稍稍彌補自己的些許不足。

“由於我地面部隊的迅猛前進,以及第6飛行戰隊池田中隊超過行動半徑的限度轟炸敵人列車、切斷鐵路等,成功地繳獲了存放在桂林、柳州以西地區的大量彈藥、被服、航空燃料、鐵路器材、機器等軍需品,為後來我第11軍的自戰自存活動帶來了很大好處,甚至出現奇特的現象——日軍制式武器的彈藥顯著不足後,前線部隊幾乎均以繳獲中國軍的機槍、火炮等做為主要裝備。”

——[日]服部卓四郎:《東亞戰爭全史》,第1359頁

而對於一些價值較大的武器,日軍繳獲之後甚至還會進行仿製。比如在江陰要塞繳獲的德制88mm高射炮,日軍仿製之後造出了性能更為優異的99式88mm高射炮。再比如,日軍從國軍手中繳獲了蘇制45mm反坦克炮,日軍又仿造出了性能優於原炮的47mm反坦克炮。

下圖是被日軍繳獲的國軍火炮。



很多喜歡架空歷史的人經常在網上臆想要是這個武器到了抗戰時的國軍手裡會怎樣,要是那個武器到了抗戰時的國軍手裡會怎樣。然後盡情的意識流,YY。

恕我直言,以凱申大隊長的德行,你就是把虎式給他,也只不過是給日軍添了大和虎而已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軍武雜談為您解答:日軍使用繳獲的中國武器。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圖中日軍肩膀上的“捷克式”輕機槍

實際上早在抗戰初期,日軍就已經發現了自己在輕武器方面的落後。但是出於方便後勤供應的原因,並沒有大規模的裝備,但是諸如“花機關”衝鋒槍、“捷克式”輕機槍和毛瑟軍用手槍,日軍還是會盡可能的進行裝備。

日軍裝備的MP-18衝鋒槍

實際上早在918事變之後,佔領東北的日軍就已經繳獲了大批的東北軍裝備,數百萬支槍械和數千挺機槍全部落入日軍手中。

在抗戰早期,日軍還只是將這些武器裝備給偽軍進行使用,但是等到了戰爭後期,日軍的軍工產能逐漸無法支撐。

於是,日軍便挑選繳獲的武器中狀況比較好的部分裝備給日軍中的混成旅團,總數量大概在40幾萬到50幾萬之間。

因此,在抗日戰爭之中,相當部分的日軍使用的武器與當時的中國軍隊是相同的,甚至日軍專門在佔領區的軍工廠之中維持著這些武器的彈藥生產與供應。

以上


軍武雜談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日本軍工產能跟不上戰場消耗,侵華日軍武器供應幾乎到了青黃不接的地步,於是對繳獲的武器使用令無形中廢馳了,而那些冒險使用中國武器的日本兵甘願作“拚命吃河豚的蠻子”。


心中的蓮花55

問題是錯誤的,第四次長沙戰役的時候,日軍就大量使用了繳獲的中國武器。

抗戰初期,中國軍隊使用的武器,無論是彈藥口徑,還是裝備思路,都和日本不一樣。客觀的說,當時的小日本,無論裝備水平還是戰術水平,都比同期國軍高。日軍在前期基本不用繳獲的中國武器來補充自己的正規軍,只是用於武裝偽軍。

到了戰爭後期,小日本的資源和能力已經嚴重不足,為了打通所謂大陸交通線而準備的第四次長沙會戰,日本人在大規模擴軍後,也開始局部使用繳獲的國軍武器。


圓創觀點

日軍繳獲了大量的國軍戰敗丟棄,投降的武器,以德國進口,中國仿造的馬克沁重機槍,從捷克進口,仿造的ZB26輕槍最為著名。相比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和九一式重機槍都要先進和優秀。馬克沁重機槍,世界名槍,一次世界大戰德英索姆河戰役,一天八萬英軍被德軍馬克沁重機槍打死,整整一化歐洲幾百萬年輕人死在馬克沁槍下。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右邊設置一彈盒,壓子彈非常費時費力,開槍時機槍手要用力把機槍往左偏,相當於歪起槍身打搶,俗稱歪把子,日軍都會拿著到手的捷克輕機槍用。另外,軍迷們不知道國軍還從德國進口了幾十門88高炮,就是德軍後來在蘇聯,北非戰場打坦克非常勵害的88高炮用在江陰要塞防空,由於國軍猖徨撤退被丟棄被日軍繳獲運回日本本土,日後用於對付美軍B25,B29轟炸機群對日本的轟炸。


薦商12345678


手機用戶糖畫糖

在一九三零年左右和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就屬於世界軍事強國,工業製造強國,當時蘇聯在日本眼中都不在一個檔次,更別說我們當時既貧窮又落後的中國了,不說別的,只說日本三八大蓋,射程遠,威力大,準確度又高,再由於日本礦產資源貧乏,鋼材奇缺,使用三八步槍又可以解省子彈。不知真實,在抗日影視中,國軍用的是手榴彈,而日本用的是手雷,體積小,投程遠,威力大。日本繳獲國軍的武器品種繁雜,有德制,美製,仿製,彈藥又跟不上,怎樣使用,日本的飛機和艦船製造業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的,在二戰時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就已有航母二十六艘,可見日本當時軍事強到何種程度,它還有必要用徼獲的武器嗎?


開拓進取創新篇

武器分制式,不同的制式武器使用不同的彈藥,日本的武器有他專門的一套配備彈藥,而中國當時的武器幾乎都是購買自歐洲各國的,有德國的,法國的,美國的,還有匈牙利等國的,各種武器彈藥都是專用的,就算日本人繳獲了中國的武器,但是他沒有配套的彈藥,所以一點用都沒有,也就沒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