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八大姓”的後裔人數,虞舜、陳姓的“媯姓”只能屈居第三

學過中學歷史或許依稀有些印象:遠古時期分舊石器和新石器兩個時代,以人類社會分,可細分為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

本文要說明的中國“上古八大姓”,便是萌芽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成熟於新時期時代,換個角度說,成形於母系社會,應用、普及於父系社會。

本文分兩部分,一為上古八大姓產生的背景與歷史記載差異的考證(第一節)。一為上古八大姓衍生出的百家姓,時至今天各自的後裔人數及分衍的姓氏別(第二節)。

全文耗時約5分鐘,第一節文字考證太冗長,可自行快進選擇進入第二節看圖表,但別忘了添加關注哦。

“上古八大姓”的後裔人數,虞舜、陳姓的“媯姓”只能屈居第三

一、上古八大姓的產生背景:黃帝的豐功偉績

石器,既是原始人類對抗大自然的基本工具,也是衡量生產力和文明水平的指標。

當人類社會處於舊石器時代時,溫飽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為了保障族群繁衍的持續,食物的供應一般會優先考慮孕婦,故而母系成員在舊石器時代地位最高。隨著後期精緻打磨石器的發展,生產力逐步提升,部落的規模也漸漸壯大,於是母系社會開始形成,並在各部落間產生各自特有的圖騰或標誌。

當生產力因石器的變革由量變積累到質變時,人類開始懂得蓄養動物、嘗試農耕技術,溫飽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人類便開始涉及音樂、祭祀以及權力擴大化等更高階的領域。於是掌握有更多技藝和手段的男人們開始主事,最直接的後果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最終孕育出城市、方國和戰爭的概念。

歸功於中國漢字的象形與傳承,我們目前所知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無一不是以女字為偏旁,如果這些漢字在傳承過程是延續的,那麼其產生必然與母系社會有極大的聯繫,這會不會是那些母系部落的圖騰或標誌呢?

不妨我們做個假設,這些姓氏原本各對應一個母系部落,後來這些部落在母系與父系角色轉變時被當做是部落的名號繼承下來,成為這個部落人員的姓,或者說是文字化的圖騰。

按姓氏的原始用途“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姓的產生既是部落勢力之別,也用於區別部落中是否同宗,以免近親結婚。

但從現有的資料看,上古八大姓並非來自於那個想象中古老母系社會。相反的這八大姓在形成上過程存在較大的時間差,如姬、姜、姞來自炎黃時代,姒、嬴、姚、媯、妘來自堯舜禹時代,而除了姜姓之外,其他姓氏又似乎源於姬姓或多少與之有相關聯,如此錯亂時間序本不足以讓這八大姓並列存在,或者說存在的理由有些牽強。

於是我們的假設宣告破滅。

姑且舉個例子,祝融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中的己,原為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個中的一個,本是少昊後裔,己姓方國。後來少昊德衰,顓頊統領之,繼而成為祝融八姓之一,儘管少昊和祝融均源自黃帝,但因首領變化而使一個方國或姓氏源出改變,顯然不是姓氏本身所具備的屬性。

由此可見,這些姓氏在那個古老的時代或許不是今日意義上的姓(肯定不是),更多的是代表一個部落,如果有德者居之,甚至整個部落都可能跟隨這個首領改姓。

我們再做個假設,在父系社會中,人文初祖黃帝所在的部落,可能真正的名號叫是軒轅氏,但按姓氏之分,氏用於“別所分”,姓用於“別所出”,故其姓應為為“姬”。我們姑且先這麼認定,姬姓部落在黃帝的治理下發展迅速實力逐漸強大,於是黃帝開始東征西討,吞併了諸多小部落。

勢力範圍增加,部落及屬民四處分散,黃帝必然會採取措施整合,於是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聚居地,從而形成了都城。

而周邊拱衛的衛星城,想必不會放任自行發展,最終黃帝將他們分封給自己的兒子或者功臣,可能組合成十二姓部落,分別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等十二姓。這些姓便自然而然成了姬姓的分支,後世便認為是出自姬姓。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其中的姬姓可能是留給了黃帝的嫡子,或者是姬姓部落最忠誠的夥伴、直系分支。

或許是在這之前,也可能是之後,黃帝部落正式向當時勢力較為強大的姜姓炎帝部落發起戰爭,以示圖霸之心。結果大家都知道,儘管過程很難,但最終黃帝還是打敗了炎帝,並獲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可是炎帝部落的人實在太多了,姬姓部落一時還無法吃下並消化這些與自身同等體量的姜姓大部落,於是黃帝採取聯盟的形式,搞地區自治,於是姜姓成了僅次於姬姓的遠古大姓。後來證明,這種部落聯盟的方式是正確的,黃帝作為聯盟領袖,帶領著新的部落開疆闢土,創下了華夏,成為今日中國的源頭。

當然,上古八大姓有一定的排序,這種排序與部落的結合、貢獻和地位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如何,炎黃兩個部落的一二位是鐵定的,至於其他姓可能是在後期陸續形成,或者在結盟前產生的,就去梁山排位一樣,不是先來就有用。

後來的其他姓,可能就有來自與蚩尤之戰,徵東夷所合併的部落,發生的年代可能不完全在炎黃時期。當然正因為黃帝一個開天第一人,所以姬姓部落最為強勢,歷代領袖也基本來自姬姓部落,儘管不是家天下的制度,但也八九不離十了。其他如姜姓只能當一下次一些的部落首領。如共工氏就是來自姜姓,或許他是一位敢於反抗姬姓政權的人,所以才有撞不周山這樣隱喻的事發生。

“上古八大姓”的後裔人數,虞舜、陳姓的“媯姓”只能屈居第三

第二節 上古八大姓,今日後裔知多少

首先陳述一下計算的方式:

  1. 根據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提取姓氏前一百名的人口比例;

  2. 引用網站“大中華族譜”(www.dzhzp.hk)中百家姓的姓氏來源;

  3. 如姓氏來源有記錄多條源頭,則將之等分計算各自源頭的後裔人數(可能不盡準確,但求大數據平均);

  4. 姓氏來源,如“子姓”、“羋姓”溯源自“姬姓”,“共工”、“神農氏”溯源自“姜姓”,東夷“歸姓”則不計入。

由此得:

  1. 截止2016年,中國百強姓氏人口共12億572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87.20%;

  2. “上古八大姓”,採用“姬、姜、姒、嬴、妘、媯、姚、姞”之說法,第一位為“姬姓”,後裔人口7億212萬人,佔比50.78%;第二位為“贏姓”1億7085萬人,佔比12.36%;第三位為“媯姓”1億3357萬人,佔比9.66%;第四位為“姜姓”8913萬人,佔比6.45%;第五位為“姒姓”2587萬人,佔比1.87%;其他三姓幾乎可忽略不計。

  3. 姬姓因東西周千百姬姓國的改姓,繁衍能力最強;贏姓主要得益於秦國和趙國的崛起,以及李、黃、徐、馬等大姓;媯姓基本來自陳國一脈,以陳、田、王、胡、袁等姓為代表;姒姓主要來自董、沈、曾、魏等姓。

“上古八大姓”的後裔人數,虞舜、陳姓的“媯姓”只能屈居第三

上古八大姓在百家姓中的後裔數量分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