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美國造了155艘航母,現在為何造一艘航母都費力?

雅客A

這些回答大致看了幾個,有的回答真是不靠譜:二戰時期,美建造航母採用模塊化建造方式。模塊化,這個詞才出來多久?這真是腦洞大開了。奉承美國,也得沾點邊吧!




羅納德里根號航空母艦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二戰時期的航母與現在的航母根本就無法相提並論,在設計、建造難度上更是天壤之別。現在,一艘現代化的驅逐艦,就能打掉幾艘、十幾艘、甚至更多二戰時期的航母:雷達系統更復雜、先進,建造難度、週期更長,武器系統更先進、種類更多樣、威力更大、射程更遠,功能更多——反潛、反艦、反導、防空、對地攻擊等。如果單論建造難度、複雜程度,二戰時期輕型航母、護航航母、巡洋艦,在這方面還不如現在一艘先進的護衛艦建造難度大。


二戰時期,美國在短時間內就能把商船、輕巡洋艦等改裝為輕型航母。現在,給美國一艘商船讓它改個航母看看:也不用改成核動力,常規動力就行。別說像二戰時期那樣一年改十幾艘,就是給美國三年時間改一艘,那也是根本就無法完成的任務——航母上所有的設備、系統,其建造難度、複雜程度、生產週期等都是二戰時期的設備所無法相比的。


尼米茲號與企業號


還有人說日本在二戰時期就能造航母,現在只要條件允許,日本短時間內就能造出航母來。實際上這種說法從根本上就是錯的:現在航母和以前就沒法比,現在的艦載機更是二戰時的戰機比不了的:近距纏鬥是空戰的主要方式,目視瞄準是攻擊敵機的主要手段,那時航炮還是空戰的主要武器。日本造的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實際上也就是直升機航母),整體佈局都是根據美國航母來設計的,就是為了摸索航母建造程序,積累建造航母的經驗。

福特號CVN-78的航行想像圖

其次一點就是美國這150多艘航母中,真正的重型航母不過才10多艘,剩下的就是建造的輕型航母、改裝的輕型航母。名字都一樣,都叫航母,但是這兩者在戰鬥力上、在建造難度上卻差的太遠,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

企業號航空母艦

還有一點,那時屬於戰爭時期,一切都為了打贏。全國各行各業必須無條件支援軍工製造、生產,可以說是開足了馬力,生產速度較和平時期要高的多。現在如若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航母的建造速度要快的多。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區別:和平時期,根本沒有必要全力生產。



艾森豪威爾號飛行甲板

題中的這兩者根本就沒有可比性:無論從哪方面來講,兩者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尼米茲級航母的內部結構

還有的作者把國產002航母的建造時間,拿來與美國的福特號核母相比,竟然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建造能力要強於美國。這很可笑,不在一個量級的兩款裝備有什麼可比的?至少,以我們目前的能力,要建一艘福特號那樣的航母,我們還做不到。這就是差距,認清現實,無須自卑,但也莫要盲目自大,以免留人笑柄。


林肯號航空母艦


儒道之主

美國人在二戰的時候確實造了155歲航空母艦,但實際上很多都是護航航空母艦,也就是從商船或者是一些軍艦直接改過來的這一些運載飛機能力特別小,真正作為主力的是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對於美國人而言,珍珠港的那一顆子彈和那一枚炸彈,讓美國人從和平的幻想裡面直接醒了過來。我們是要參戰但是美國人有什麼自己的優勢呢?日本人打仗比美國人拼命德國人的技術,坦克技術比美國人強。實戰經驗更是甩這些剛剛入伍幾個月的新兵幾條街,因此,美國總統羅斯福定下一個工業生產的計劃。他就是要求美國人大力的發展軍工產業大量的生產間停坦克飛機艙知你支援同盟國的作戰行動,用數量堆死敵人的坦克。

其他的東西都好辦,比如說坦克飛機汽車,還有戰鬥機。這些東西只要有圖紙,畢竟他生產的規模較小,所以流水線的那一套工業生產設備,很容易就能生產出來,但是扯到另外一個東西,也就是海軍的大型艦艇,尤其是航空母艦將尺寸噸位特別大的艦艇的時候這樣流水線的生產,就顯得很麻煩

但是前線需要這些裝備,尤其是航空母艦,當時美國在有一段期間裡面太平洋戰場上只有一艘航空母艦在那裡苦苦支撐,美國人必須得想辦法。

當然,對於當時的航空母艦的技術條件而言,生產航空母艦,其實跟生產貨船差不到哪兒去,航空母艦當時的噸位大致在3萬噸上下,而這個噸位跟戰後航空母艦動輒7萬噸開上的情況,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當時整個美國的國內船廠裡面滿足生產航空母艦的船廠其實還有挺多的,美國人就選擇將航空母艦的圖紙一起發放到這些生產船隻的船廠裡面,個船廠零配件廠全力生產航空母艦的零配件。

對於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我們軍事迷們通常會叫他另外一個別稱,那就是餃子級航空母艦,這一型號就像航空母艦就跟下餃子一樣,一艘接一艘,撲通撲通往水裡面跳。然後對於零件進行統一化的標配生產,與此同時,要求艦載機生產的飛機廠商全力生產艦載機。

當時的航空母艦。它的甲板主要是木質甲板為了減輕重量,然後整個航空母艦的設計是開放式機庫,但是看看現如今的航空母艦斜角式甲板還有新的一些航電設備在暫且不提,噴氣式戰鬥機的起飛條件就比螺旋槳式戰鬥機的起飛條件,要嚴苛得多,因此,現如今的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的造價。是比原先美國人在二戰時候生產的航空母艦的造價要貴得多,同時在和平條件之下,對於核動力航空母艦零配件的生產進行單一的供給商處理的話,很有可能會減少技術上的洩密。

同時和平條件之下,你沒有戰爭條件下,那種巨大的生產需求,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再多建一艘船廠去生產航空母艦增大航空母艦生產速度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你得投入多少的資金?多一絲個船廠就得多一大批要吃飯的工人要需要消耗的原材料這些錢從哪出,美國國會嗎?美國國會可不會傻到給你們去養一群老爺兵就是隻拿錢不幹活的傢伙。與此同時,核動力的建造它的週期特別的長。

還有一條就是航空母艦,它的技術人員的培訓難度太大了。培養一個飛行員,你就可能要花費三到五年的時間,並且數百萬美元的資金,更何況是航空母艦上核動力機械上的操作人員,還有損管部隊還有核動力上面的雷達控制人員,這些人員的培訓培入投入的資金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因此數量上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這麼一艘航空母艦需要5000人來共同維護起來。這麼多的人,你的工資又得付多少錢呢?要知道,美國海軍在前面行駛著,美國國會就在後面算盤噼裡啪啦的在那打著。說實話,都是錢啊,錢惹的禍。


漩渦鳴人yy

美國造一艘航母很費力?那得看造什麼航母了!

如果造已經退役的常規動力小鷹級航空母艦,那可真的一點都不費力,集中力量建造,一年造一艘不算過分吧?就這個建造能力,都已經讓全世界其他國家望塵莫及了。而且,美國擁有長久的航母使用經驗,基本上建造完畢,就可以快速投入使用,並形成戰鬥力。別看小鷹級航母已經退役了,它比中國現役的“遼寧”號航母要強大得多,各類型艦載機就能搭載80多架,而且還是直通型飛行甲板。

如果建造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美國已經建了10艘,技術和經驗非常成熟,咱就別建的像小鷹級那麼快,一年半建一艘,不算過分吧?而尼米茲級航母的技術就已經是世界頂級,當前,還沒有第二個國家建造出與尼米茲同級的航空母艦。未來,最有潛力建造出尼米茲級航母的,也就只有中國了。俄羅斯的技術和資金都不足以支撐。

如果建造福特級航母,3年建造一艘不算過分吧?當前,福特級航母於2005年開始建造,2017年服役,建造週期為12年。福特由於採用了全新的電磁彈射技術,和更加強大的核動力推進技術,一次填裝,可以航行50年,這些技術都是人類首次,故而延長了建造週期。在後續福特級航母建造,週期必然縮短。按照美國的計劃,於2050年之前,建成10艘福特級航母,後續9艘平均建造週期不超過4年。如果在戰時,以舉國之力建造,一年建造一艘不算過分吧?

而二戰時的航母,和現代化航母完全沒有可比性。那時的甲板主要採用木製結構,工藝簡單粗糙,採用蒸汽動力推進。而且,美國建造的155艘航母中,大部分都是護航型航母,排水量在2到4萬噸之間,噸位遠遠低於現在的十萬噸級航母。那時的航母建造起來,工藝簡單、週期短、技術要求低等,可以直接招募大量工人,快速投入航母建造工程中,並且充分發揮人力優勢,從而批量生產。

可現在的航母,必須使用熟練的高技術人才,才能完成建造。除了少數幾個航母大國,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沒有相關技術人才。

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點!二戰時期,美國作為世界工廠,擁有全球最為強大的工業體系和技術工人,更是全球製造中心。可如今,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美國經濟脫實向虛,製造業呈現“空心化”,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於“硅谷”的科技創新和“華爾街”的金融投資。舉個例子:蘋果手機的生產,絕大部分由中國承包,美國本身是不具備相關產業鏈的。由於製造業的外遷,直接導致美國自身的製造能力相對下滑。這也是奧巴馬和特朗普都呼籲“讓製造業重回美國”的原因。

大家還有其他看法嗎?可以一起討論。(歡迎大家關注我)


大國之光

二戰期間美國的專門建造的大型艦隊航母,一共有6個型號共29艘,輕型航母和護航航母有9個型號共126艘。從數量上看美國航空母艦的規模十分龐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佔絕大多數的是輕型航母和護航航母,而且有很多是以民用標準的貨輪、郵輪改造的,航速較慢而且防護薄弱。所以以美國二戰中後期的工業實力,才能在短時間內建造出如此多的航母。

而現代航母比二戰的航母複雜太多。現代美國服役和建造的尼米茲級和福特級不論是噸位、艦載機、防護力、自持力還是其他方面,都遠遠超過了二戰航母。

1.噸位:眾所周知,福特級和尼米茲級都是10萬噸以上的排水量。長300多米寬度超過60米,有近40層樓高。而二戰的航母,美國服役的最大的航母是埃塞克斯級,滿排是36000噸,幾乎只有尼米茲級的三分之一。建造難度可想而知差了多少。

2.艦載機:尼米茲級和福特級的艦載機一般編制包括44架F/A-18超級大黃蜂、5架EA-18G咆哮者、4架E-2D鷹眼、10~15架MR-60海騎士和4~6架HH-60直升機等,一共有53架艦載固定翼戰機和近20架反潛、搜救直升機。而且F-35C的艦載機起降戰鬥訓練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要知道這些固定翼艦載機起碼都是起飛重量20噸以上的大傢伙,遠不是起飛重量不到5噸的二戰小飛機能比擬的。容納這些飛機的機庫,飛機需要的燃油和種類繁雜、數量繁多的彈藥、電子設備等都是需要全部搭載在一艘航母上的。這需要的各種艙室的設計施工等等步驟就更加複雜、麻煩了。

3.防護力:二戰的航母防護能力並不太好,不過損管十分驚人。拿美國的幾艘航母來說;珊瑚海海戰,列剋星敦號至少被命中了兩條魚雷和三顆炸彈,因航空汽油滲漏汽油蒸汽逐漸蔓延引起大爆炸而被迫放棄;約克城號在中途島海戰中捱了3~4發炸彈與2枚魚雷後沉沒。

而現代航母巨大的艦體與據稱超過6000個水密艙與特殊艙室的厚重的裝甲保護,使得抗沉性遠超想象。之前小鷹級航母的美國號退役後進行的試驗中扛住了多波次的來自魚雷、反艦導彈、航空炸彈的攻擊,後來安裝炸藥炸沉,前前後後持續了25天。這是二戰航母遠遠無法比擬的。而要達到這種抗沉性,設計與施工過程想必是複雜的。

4.自持力:現代的美國航母都是核動力,在航程方面不是常規動力能比的。只需要10~15年進行1次核原料的補充就又能航行10年以上。其大型核反應堆的設計、施工難度可不是二戰時期航母鍋爐能比的。

所以從設計與施工建造的複雜度上來說,現代航母工期長達6~8年很正常。而且現在是和平年代啊,美國也沒那麼迫切的需求來快速建造航母。


列昂尼德圖波列夫

今年年初,特朗普在參觀即將完工並在下月入役的“福特”級航母首艦時,提出要大幅擴張海軍艦隊,建設“12艘航母海軍”,扭轉美國海軍規模縮水的趨勢,使其“重回巔峰”。儘管特朗普的這一許諾十分貼合美國政軍產學各界的願望,但其實現仍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航母是美國海軍規模的縮影,其他主戰艦艇規模需要圍繞航母來規劃。“12航母海軍”是與特朗普許諾的“350艦海軍”相匹配的。上一次美國海軍有350艘軍艦還得追溯到1998年初,當時美國海軍有12艘航母、30艘巡洋艦、53艘驅逐艦和70艘攻擊型核潛艇。

今年2月“企業”號退役後,美國海軍序列中只剩下10艘現役航母(全部為“尼米茲”級,首艦“尼米茲”於1975年服役,末艦“喬治•布什”號於2009年服役)和1艘預備役航母(“小鷹”級4號艦“約翰•肯尼迪”號)。4月入役的新一代航母“福特”級首艦“福特”號,將是第11艘。而按照目前的建造計劃,第12艘航母,即“福特”級的2號艦“約翰•肯尼迪”號最早將在2022年服役。而2022年已經超出了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就算再給特朗普第二個任期,1975年服役的“尼米茲”號極有可能將在2025年前退役,而“福特”級的3號艦(即新的“企業”號)的預計交付時間為2027年,此前又會造成三年左右的缺口。

因此,如果特朗普希望在理論上的兩個任期之內完成和保持“12艘航母的海軍”,必須要通過加大造艦預算和增加政治壓力的方式,加速“福特”級後繼艦的建造和服役。因此,特朗普無論做出多少姿態和許諾,歸根結底還是要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特朗普提出要將2018年度的國防預算增加到6030億美元,而以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和索恩伯裡為代表的“防務鷹派”議員則認為這隻比奧巴馬預算增長了3%,要求至少要達到6400億美元,才能開啟美軍的重建進程。

但無論是6030億美元,還是6400億美元,都顯然超出了《預算控制法》規定的限度。早在特朗普執政初期,一些有軍火商背景的議員就開始在國會散發公開信,要求支持廢除《預算控制法案》。特朗普的系列表態也因此令其大為鼓舞。但總體而言,鑑於目前國會內部黨派僵局的存在,除非發生重大的國內外政治變化,否則短期內不可能廢除預算減支。

在這一大前提之下,特朗普政府想要增加國防預算,就勢必需要削減其他非國防預算

,除此之外,為了加速實現“12艘航母海軍”,還必須加大航母預算在整個海軍和國防預算中的比重。但這勢必擠佔其他支出項目的空間。而開口要錢的項目很多,比航母更急迫的計劃比比皆是。比如下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其研製已經一拖再拖。其總的研發和建造費用不會低於1000億美元。頗為諷刺的是,特朗普3個月前剛剛稱要大幅擴充美國的戰略打擊力量。航母要花錢,核武庫也要花錢,從其他地方騰挪出來的錢簡直是杯水車薪。

總之,就目前而言,特朗普的“12航母海軍”仍然停在口號上。畫餅總是簡單,具體的落實還有待觀察。考慮到特朗普和馬蒂斯班子裡連海軍部長人選都尚未配齊,在其任期內保持12艘航母真心有些難度。


萊茵的黃金

155艘航母!現在看著也是很嚇人的!但是那個時候二戰時候,相比現在還是非常落後的!為啥能造那麼多,其實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由商船,貨輪,其他軍艦改造的,而且噸位基本都在一兩萬噸級的,但是為啥改造的速度也很快啊?那是因為飛機對航母甲板要求很低,而且艦載機只有一種,不像現在,是制空對海對地,預警,電子,反潛,運輸等好多機種。二戰時候,雷達才被英國發明,但是應用不是很行,一般航母艦隊出發,都是用戰鬥機在空中不間斷的巡邏充當雷達的,而且觀察敵情是用人和望遠鏡相結合的!二戰時候的戰鬥機都是用螺旋槳的,很亞音速,飛機的自重和起飛重量都是很低的!那個時候戰鬥機都是可視距離狗斗的,沒有導彈,最多吊個炸彈魚雷~對甲板的要求不高,再加上飛機起飛距離很短,所以甲板也都不是很長。總之那個時候科技沒有現在高,飛機對航母的要求很低。所以才能造出非常多,但是也緊緊是美國能造那麼多,因為美國當時財力物力都夠,綜合實力強👍別忘了,美國在二戰時期還造了將近三十萬架飛機呢,沒這實力,能稱霸到現在麼~為二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可否認!!!


太平間小硬人LT

二戰期間,美海軍的航母數量堪稱全球之最,也正是因為如此,美軍參戰加速了日德的失敗。二戰時期的航母與今天的航母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二戰時的航母採用螺旋槳戰鬥機,電子設備也沒有今天的航母複雜,更多的是改裝航母、護航航母,與今天10萬噸級高科技含量極高的航母有著天壤之別。今天即使不考慮衛星等其他手段,依託航空母艦自身的艦載雷達,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俄羅斯的航空母艦都搭載了相控陣雷達,具備高效的探測能力,而艦載預警機也大幅提高了艦隊的預警和戰場感知能力。

如果讓二戰時代的航空母艦和今天的航空母艦對抗,即使前者有一個完整的混成編隊,也會處於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的捱打境地。當然,在當時航空母艦在整體上相對於今天而言在尺寸上更小,複雜度更低,在建造時難度更小。因此在戰爭期間可以大批量建造,但即使是建造數量最多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總共在戰爭期間完成數量是17艘,其中有數艘也是在戰前開工的,顯然艦隊中的主力已經變成了航空母艦,而不是驅逐艦,“大批量建造”也只是相對概念。而數量更多的是護航航空母艦,由於採用商船改造,建造起來更快,但是航速、防護和載機數量都要比艦隊航空母艦要差得多。今天的航母高科技含量更高,艦載機單價超過5000萬美元,比二戰時期的航母具備更強的火力,因此造價也不菲,週期也長達數年。


川陀太空

二戰期間的航母還處在航母發展的初期階段,無論是艦載機配置還是航母自身的武器配置,雷達系統和指揮系統都相當簡單。因為只要滿足螺旋槳艦載機的起降基本上都可以稱得上是航母,螺旋槳飛機質量輕,用木質的甲板就可以起降,所以甚至還出現了將一些商船改裝為航母的例子。



二戰後噴氣式艦載機出現,起降重量和速度都增大了許多。而且隨著導彈的出現,航母的防空設備也先進了許多,雷達系統和指揮系統也隨之進行了升級,再加上斜角甲板配蒸汽彈射器來使艦載機進行起降,現代意義上的航母基本上就誕生了。無論是設計水平還是建造水平,二戰後出現的蒸汽彈射配噴氣式艦載機的航母都比二戰期間的航母要難得多,當然了二戰後的航母戰鬥力也高了許多。


航母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由於航母的戰略特殊性,所以必須用一個國家最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水平來最大程度上確保航母在戰時不會被敵方輕易擊沉。就拿福特級和尼米茲級航母來說,雖然同樣都是核動力航母,但福特級就採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如電磁彈射,電磁攔阻鎖以及雙波段雷達等等,再加上福特級航母設計和建造難度極大,所以就連美國想要建造現代的航母都很費力。

航母自誕生以來一直是制海利器,雖然航母的戰鬥力在不斷提高,但相關的設計,建造以及使用卻越來越困難,以後能夠建造大型航母的國家會越來越少。


火器營

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簡單:現在的航母和過去的航母質量不同,技術含量也不同。因此無法通過數量去判斷生產力。


二戰期間美國航母大致分為護航航母,輕航母還有大型航母。所有的航母總量相加數字十分龐大——建成172艘,沉沒14艘,剩下158艘(包括給英國的)。

在這個數字中,絕大多數的組成都是護航航母和輕航母。

啥是護航航母?

與輕型航空母艦改建自戰鬥艦只不同,護航航空母艦則是由商船改裝而來,因此屬於更為小型的航母,用於為商船護航。它們一般是在運輸船隊前方展開,用艦載機偵察、攻擊潛艇,或引導水面艦只實施攻擊。護航航空母艦除護航外,還時常擔負運輸船的角色。護航航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小,一般就是平的飛行甲板,島式上層建築比起常規航母而言要袖珍很多。

本身就小,而且有很多還是直接由商船郵輪活其他船隻改裝而來,整體制造比較粗糙。在當時,護航航母的製造有多快呢?

隨著戰局的發展,美國總統羅斯福強調要多造護航航空母艦。為此,海事委員會提出了批量生產的方案,憑藉美國工業的強大實力,只一年時間,美國船廠便造出了50艘護航航空母艦,並命名為卡薩布蘭卡級。

本級艦全部由在華盛頓州Vancouver的Henry J. Kaiser公司和波特蘭的Oregon S.B. 公司建造。在設計上比博格級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彌補了在惡劣天氣狀況裡起降飛機困難

的缺點。其中“阿德默勒爾蒂群島”號和“布干維爾”號各自只用了76天就建造完成,顯示了美國工業的巨大潛力。

除了護航航母這一BUG,二戰時期的航母在其他方面也不能與今天的航母同日而語。

因為二戰時的航母採用螺旋槳戰鬥機,電子設備也沒有今天的航母複雜,與今天10萬噸級高科技含量極高的航母有著天壤之別。今天即使不考慮衛星等其他手段,依託航空母艦自身的艦載雷達,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俄羅斯的航空母艦都搭載了相控陣雷達,具備高效的探測能力,而艦載預警機也大幅提高了艦隊的預警和戰場感知能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哦~


動科普

二戰時期美軍的各式航母很多,但是損失的航母也很多,不完全統計,美軍被擊毀的航母多達12艘。1942 年,蘭利號在爪哇海面炸沉;列克星頓號在珊瑚島附近遭重創後由己方炸沉;大黃蜂號在聖塔克魯茲島海戰中被炸受重傷,後被日本驅逐艦擊沉;約克頓號在中途島海戰中被日本潛艇I-168擊沉;黃蜂”號,在所羅門群島海戰中,被日本潛艇I-19命中3枚魚雷,引起航空汽油爆炸,被己方驅逐艦用魚雷擊沉

1943年,利斯康姆灣”號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吉爾伯特群島被日本潛艇I-175擊沉;1944年普林斯頓”號輕型航母在萊特灣海戰中,被日本俯衝轟炸機命中1枚炸彈,因航空汽油爆炸而放棄,被己方巡洋艦用魚雷擊沉;聖羅”號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在萊特灣海戰中被日本自殺飛機擊沉;甘比灣號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在薩馬島外海,被日本中巡洋艦擊沉



1945年奧曼尼灣”號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在呂宋島西北外海,遭遇日本自殺飛機襲擊,引發大火,由己方驅逐艦擊沉;俾斯麥海”號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在硫黃島外海被2架日本自殺飛機命中沉沒;布洛克島”號護航航母,在大西洋中被德國潛艇U-549擊沉。




再加上各種被擊傷後返航修理的航母,定期保養的航母,預備的航母,以及無償支援給他國的航母,100多艘並不為過。


二戰時航母的噸位普遍較小,沒有彈射系統,沒有自身的防護系統,技術性沒有現在的高,再對比如今,美國只有11艘,全都是核動力,噸位基本接近10萬噸級,造價都很高昂。尤其是福特級,單價達到驚人的150億美金。

航母不是單獨行動,同時配有多種類型的軍艦,一般情況下一艘航母配有2艘導彈驅逐艦,3-5艘導彈護衛艦,2艘攻擊型核潛艇,1-2艘補給船。如果是混合艦隊,還會有其他艦隻,如運輸艦和直升機,更重要的是,航母的甲板會停滿艦載機,再加上戰鬥人員和非戰鬥人員,一個航母編隊的開支抵的上一個小國的全年國防支出,美國能造11艘航母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