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後,日本為何沒第一時間投降?

用戶67589468

二戰中罪孽最為深重的兩個國家,一個是奉行法西斯主義的德國,一個是推行軍國主義的日本。在軸心國集團中,意大利和德國相繼投降,剩下日本還叫囂著固守本土。如果不是美軍率先研製出原子彈,並相繼在日本廣島、長崎上空引爆,這場戰爭可能還將持續一兩年。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是極其狂熱的。眼見大事不妙,還依然繼續徵兵,在太平洋島嶼和本土組織防禦,企圖同盟軍繼續對抗到底。此後,美軍在太平洋實行越島作戰,相繼拔掉了日本在太平洋的戰略據點,佔據了顯著優勢。

不過,經過戰鬥評估,如果採取強攻手段進攻日本本土,盟軍的戰鬥減員也將十分嚴重。於是,在權衡利害得失後,美軍向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將原子彈投入實戰,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核打擊。

廣島上空的原子彈引爆後,整個城市幾斤毀滅。這一結果是美日雙方都未曾料想的。不過,日本面對此次打擊,變得更加狂熱,愈加打算要同美軍鬥爭到底。當然,這其中多少也有些“賭博”的成分,日方高層認為,美軍這次投放原子彈的行為,主要是出於恫嚇,是想脅迫日本偷襲。

而且,當時軸心國集團也曾關注和研製核武器,覺得美軍制造原子彈的進度並沒有那麼快,認為自己可以趕在美軍制造出下一顆原子彈之前,研製成功自己的原子彈,這樣便可以對美軍實行反擊。所以說,面對美軍的核打擊,日本還打算苟延殘喘。

不過,令日本絕望的是,當自己拒絕投降後,美軍隨即又向長崎投放了射傷力更大的原子彈。長崎再次遭受核打擊後,日本徹底絕望,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任何可以扭轉戰局的可能。在權衡厲害之後,最寵宣佈投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原子彈第一次亮相,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使用原子彈。核武器巨大的殺傷力震驚了世人,同時也引發了人類的反思。可以肯定,杜絕核武器擴散,維護世界和平,是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


碣石樵子

1.1945年,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本拒不接受《波茨坦公告》。然後美國在廣島投了一枚原子彈,廣島瞬間被夷為平地,死傷不計其數。



2.然而日本卻無動於衷,其實當時日本政府據傳不降原因為:是日本科學家廣島現場檢測放射物,原子彈所需的濃縮鈾提取困難,以為美國只有一顆原子彈,短時間內不會造出來,所以拒絕投降。


3.其實當時日本的戰線太長,全體軍民還是比較團結,上下一心,對自己反擊還是很有信心的。

4.然而隔了3天,長崎的一聲爆炸,火光沖天,屍橫遍野,徹底擊誇了日本的幻想,隨後日本天皇宣本投降。


以上有不實之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影視精彩回顧

1945年8月6日早晨8:15,在日本中部地區廣島上空出現極其耀眼的白光,隨後即是震耳欲聾的響聲,44-86292號B-29型轟炸機將由蒂貝斯上校投下一名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當時的日本人沒有反應過來,甚至很多平民百姓都沒有聽說過原子彈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原子彈爆炸後,7萬人當場死亡,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10多萬人受輻射影響也相繼出現疾病,輻射導致的遺傳病也在下一代中表現出來,至少20萬人因“小男孩”而死亡。

但是日本卻不為所動,面對如此重創,日本政府非但不投降,還拒絕《波茨坦公告》甚至發出“一億玉碎”的宣言。當時日本政府收到仁科芳雄的一份報告。仁科芳雄——日本的頂級核物理專家,在他研究下日本在核能理論方面也取得長足的進步。原子彈可以由兩種材料製作:一種是鈈彈,另一種是鈾彈。而鈈彈工藝複雜,誕生威力更大,其他國家諸如德國、美國都以研究鈈彈為主,鈾彈次之。但日本則更偏向鈾彈。

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仁科芳雄便開始了代號為“Ni”的原子彈研究計劃,較早地掌握了鈾235的分離技術。但由於日本控制區缺乏鈾礦而進度緩慢,直到1945年才拼湊出不足百噸的鈾礦,美國飛機地毯式轟炸讓日本國內失去穩定電力保障,一直使原子彈研究頻繁中斷。

在廣島,仁科芳雄檢測到了鈾235放射物,他在對日本大本營的分析報告中表示:美國短期內不會再擁有原子彈,原因是濃縮鈾提取非常困難,美國製造的原子彈是鈾彈。但3天后美軍又在長崎投下一枚原子彈“”,仁科芳雄這次在現場檢測到了鈈239放射物,他發現美國已經可以製造出鈈彈。他向日本大本營彙報,美軍極可能再次向日本發起核攻擊。

另外在美軍核攻擊同時,8月8日蘇聯紅軍也根據《雅爾達密約》,發動八月風暴行動。蘇軍約150萬人鉗狀地包圍著和西歐大小相若的滿洲地區,蘇聯紅軍分別從西面、北面和東面進攻滿洲,蘇軍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迅速擊敗關東軍和偽滿軍。

由於關東軍作為日本帝國的戰略預備隊,最後一張王牌的隕滅和本土不斷遭受美軍轟炸以及對原子彈的恐慌,日本在取得同盟國(主要是美國)口頭承諾保留日本國體(天皇體制)後,終於在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結束。


佈雷桑秀策醬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詞是一億國民玉碎這個詞,在二戰後期,日本在各個方面戰場都開始節節敗退,大陸交通線作戰失敗,無法掐斷中國政府的補給線,大陸戰場等於一盤爛帳;海上主力被滅,島嶼作戰接連失敗,戰略防禦空間被壓縮到接近本土,這對於一個島國來說基本上就是毀滅性的。但是戰場上的失利不能給予他們清醒的認識,軍隊把持的政府企圖將整個日本武裝起來抵禦可能的本體作戰,這是基於兩方面的判斷,第一,對於蘇聯是否對日宣戰的誤判,第二,對於美國付出傷亡決心的誤判,所以在美國對日本宣佈將用超級炸彈攻擊他的時候,日本第一判斷是訛詐。真正第一顆原子彈攻擊到日本本土的時候,日本軍隊政府存在多種聲音,全面抵抗,投降,有條件投降等等,這時候的召開的御前會議已經變成這幾方角力所在,而無法做出對於戰爭結局的判斷了。直到第二個原子彈落下,日本才匆匆宣佈投降。


粗心的鴨子

因為那時候是主戰派當權,誰也不甘心失敗,都在夢想奇蹟出現來個大翻盤。第二顆原子彈爆炸才驚醒了他們,因為無法推測美國到底還有多少原子彈,所以他們不敢再賭了,再拖下去就真的亡國滅種了。日本人最虛偽,剛喊完:一億人玉碎接著就無條件投降了。刨腹自殺本來是學習鯉魚忍耐痛苦的精神,結果怕疼,就弄出來個“介錯人”砍下剖腹者的腦袋以減少痛苦。日本就是《鏡花緣》裡的兩面國:極囂張和極懦弱融為一體。


佔山飄雪

美國打到日本本土後,日本就開始提倡玉碎作戰,跟美國拼到底,第一顆原子彈投向廣島,日本只是損失了廣島的一些造船廠,並沒有對日本造成多大打擊。第二顆投向長崎,當初長崎兵工業也很少,大部分軍工業集中在橫濱,小倉,京都,東京。東京是日本的經濟命脈,美國當時沒有第三顆原子彈,日本被完全的忽悠了,假如日本知道美國沒有原子彈日本絕對不會投降,當初日本已經發明瞭伊400、殺人光線、紫電,疾風一些戰鬥機,這些戰鬥機的性能都不在地獄貓之下,假如美國硬闖的話將會進入一場惡戰,沖繩戰役的傷亡日軍跟美軍基本持平,登陸本土美國要犧牲比沖繩多2、3倍的兵力,而美軍最多也是士兵跟日軍對著幹,日本是全民皆兵,到最後拼的是國家毅力,打到最後美國不一定打得過日本。


聚聚羔羊

其實日本在第一顆原子彈之後投降了,但由於日本的官方語言比較晦澀,接近於文言文和白話的差別,再加之日本人為了維護天皇的尊威,加了大量華麗詞藻,西方翻譯那玩的轉這個,導致第一封投降書被盟軍解讀為抵抗到底的宣言書,於是第二課原子彈送貨上門,於是日本人也老老實實的說了人話:投降。。。。。


歐根親王

日本驕傲自大,野心已經膨脹到無可救藥地步,即使美國投放第二顆原子彈,也沒有投降打算,希望抓住蘇聯那顆救命稻草,確保滿洲不失,必要時,天皇遷都與滿洲,用一億人玉碎來和美國戰鬥到底。其實蘇聯,早就想收拾日本,只不過和德國作戰,沒有結果,德國剛投降,斯大林把兵力悄無聲息地由西線轉移到東線,才有後來,蘇聯紅軍閃擊遠東,給日本致命一擊。

幸虧日本投降,否則蘇聯準備用特殊高爆炸彈,在富士山火山噴發時投放,使日本國從地球上徹底消失。


鴻雁84725824

1.不甘心,在當時日本控制的地方比它本國大幾倍土地。2.對原子彈傷害錯誤低估。3,抱有幻想美國等盟國不敢輕易攻擊日本本土,因為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與口號一億玉碎。4,高層自欺欺人,上欺倭寇天皇,下欺倭人白姓他們不會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