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毛會選擇過一種流浪式的生活?

陳良昱

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生活的權力,三毛也一樣,只是三毛所選擇的生活在外人眼裡或許是流浪式的。

一、嚮往自由

“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決不妥協。”

對於三毛而言,自由的最好的詮釋就是像空氣一樣,可以進入每一個角落又不會改變原本的樣子,可人畢竟是血肉之軀,於是自由在她身上就變成了四海為家的漂泊,去每一個陌生的角落,成為那裡的異鄉客卻不會驚擾當地人。

二、孤獨的靈魂

她一直是孤獨的,會在深夜黯然神傷無盡思鄉,不過她也享受於這種因離別的思念喚起的心靈歡聚,因為這份孤獨是來自靈魂深處的。

“畢竟,先走的是比較幸福的,留下來的,也並不是強者,可是,在這徹心的苦,切膚的疼痛裡,我仍是要說——為了愛的緣故,這永別的苦杯,還是讓我來喝下吧!”
“鎖上我的記憶,鎖上我的憂傷,不再想你,怎麼可能再想你,快樂是禁地,生死之後,找不到進去的鑰匙。”

三、遊戲的心

三毛的骨子裡一直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有她的天真、任性,也有貪玩、好奇,她曾說長大想要做個收破爛的,因為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在大街小巷裡閒逛玩耍,還能淘到別人丟棄的“寶物”。

喜歡三毛的隨性,不喜歡她的輕生,但那種結束生命的方式又何嘗不是對自由的追逐,讓靈魂也去流浪呢。

PS: 配圖來自網絡,一個畫畫的非專業的專業HR歡迎您專業的探討交流,謝謝。


艾米Whisky

我想這種流浪的生活方式,不是三毛刻意去追尋的,只是她在情感遭遇挫折的時候,一種下意識的逃避。

三毛第一次出國,是因為初戀失敗。

三毛逃離了臺灣,飛去了西班牙,就讀於西班牙馬德里文哲學院。在那裡,初次遇到了十八歲的荷西。

接著,三毛又先後在歐洲、巴黎、慕尼黑等地漫遊,然後返臺。返臺後,與一德裔男子相戀,兩人互有好感,已經開始談婚論嫁。可就在結婚前夕,那人猝死在了三毛的懷裡,隨後三毛自殺獲救。


然後,三毛再度去了西班牙,與荷西重逢。

接下來便是西屬撒哈拉沙漠,三毛說當初決定去撒哈拉是因為她,而留下來實在是為了荷西,兩個人在沙漠小鎮結了婚。

後來因為沙漠戰事,他們移居加那利群島,直到荷西離世,三毛一人回臺。

三毛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喜歡三毛的朋友請關注從不穿靴子的貓,我的頭條文章裡有很多三毛的音頻講解。


從不穿靴子的貓

我覺得這個是自己能力的一種體現吧!三毛有驚人的記憶力,瞭解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這樣難免不對整個世界充滿極大的興趣。要想隨心所欲的去經歷不同的事情,那還是流浪比較隨意。而且畢竟三毛最初的啟蒙來自於。可能那時流浪已經流進了她的血液。

熱愛自然是她的魅力。


撒哈拉不含糖

三毛心理極度缺乏安全感,對外界的認識處於自閉的理想狀態中。恐懼和矛盾在現實的撞擊下不斷攻擊她的心理防線,我想在還未找到理想港灣停靠的時光裡,流浪對於她來說並不是漂泊,而是新鮮感戰勝恐懼感的一次刺激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