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既要給予,也要索取

現在我們常聽到的卻是:孩子怎麼了?我們父母,為他付出了全部的愛,為什麼卻得不到愛的回饋?那麼,父母此時需要做的,應該是自我反省:您是否已經忘卻了對孩子愛的教育——

愛,既要給予,也要索取

孩子為何不會愛

孩子為何不會愛

情景一:下班後,王女士匆匆從單位趕往菜場,買了菜,一路小跑回家。讀一年級的兒子已經放學了,正等著她回去煮飯。當她一身汗水地打開家門,看到兒子跟鄰居的孩子玩得正歡,書本扔得滿地都是,50分的測驗試卷赫然映入眼中,她不由火冒三丈,怒斥兒子:“我給你好吃好穿,天天給你洗衣做飯,為什麼你就是不學好?”兒子茫然地看著發怒的媽媽……

評析:孩子一定覺得很不解:我這是怎麼了?習慣了被照顧的孩子不明白媽媽每天下班趕回家為他做飯的艱辛。這種觀念無法讓孩子對愛有正確的理解,甚至對父母這種愛的表達方式產生反感。王女士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和辛苦平心靜氣地告訴他,讓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而不是衝他來發洩。

情景二:6歲的洪宏和媽媽一起在遊樂場玩,由於天氣乾燥,洪宏喊著要喝水,媽媽拿出從家裡帶來的白開水遞給他。誰知他手一甩:“我要喝可樂!”媽媽說:“遊樂場的可樂貴……”“我不,就要可樂。”洪宏耍起賴。媽媽只好給他買了。洪宏喝了幾大口後,把可樂瓶交給媽媽:“給我放好,你別喝,這是我的。”媽媽愣住了:“好,好,媽媽不喝,你聽話就行了。”

評析:爸爸媽媽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家裡的經濟現狀如何?孩子往往是不知道的。父母一般都認為那是大人的事,不用孩子操心。加上家裡“再窮不能窮孩子”,孩子要什麼,父母都毫不猶豫地掏錢買。孩子肯定會想:不就是一瓶可樂嗎?這樣的孩子會越變越自私,對家庭更漠不關心。父母對孩子物質慾望應有一定的限制,不能滿足孩子的全部要求,適當的時候應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能力,告訴他是家裡的成員之一,要關心、體諒家庭。

評析: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洪水般湧來,孩子在愛的大包圍中習慣了接納,從小到大,父母給他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從來沒有人要求他回報,他也就無法衝破這種愛的包圍,只知受愛,不知愛人。父母不應事事順著孩子,要適當地拒絕他的要求,讓他感受挫折,才能體會父母對他的愛。

情景四:上課時,林老師問小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吃什麼啊?”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雞腿”、“雞翅膀”、“魚肚”。“那小朋友知道媽媽最喜歡吃什麼嗎?”孩子們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爭著說:“我媽媽喜歡吃雞脖子”、“我媽媽喜歡吃剩飯”……

評析:自己這一代吃了不少苦,所以應該讓孩子過得比自己好,這是父母們的普遍想法。爸爸媽媽因為愛孩子,把好吃的都往孩子碗裡夾。可是,他們卻沒有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苦心,反而傳遞了“媽媽愛吃剩飯”的錯誤信息。父母把大家對他愛護有加的道理直接跟孩子講清楚,相信能夠換取孩子對父母這種行為的感激和尊敬。

專家視點:愛要融入品行

沒有情感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

如果我們培養的孩子沒有對社會情感的認知能力,尤其是在兒童期忽略社會情感的培養,成人之後,“社會情感缺失”就會導致冷漠、偏激、敵對、甚至暴力等不健全的人格表現。

忽視社會情感的培養,孩子不但會喪失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際交往中割斷了聯繫的情感紐帶,就像空中的流星,失去了彼此的引力,不是自焚就是撞到其他星球上引起災難。“清華研究生硫酸熊事件”、“馬加爵事件”,一個個悲劇的發生,孩子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總給人自私、無理、不尊重人、不懂得愛的感覺?這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幾乎每家都是獨生子女,因為“獨”,因而缺少學習寬容、忍讓、理解、與人合作的機會。其次,對於自家的“獨苗”,父母生怕他在外面吃虧。再次,孩子在家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把家人的關愛照顧當成理所當然。這種過度關愛的結果是孩子心中無父母,體味不到父母的辛勞和生活的堅辛,又怎能產生感激之情呢?

國外心理學家認為,感激是一種正面情緒,是幸福感的基礎,會珍惜別人的給予,善待別人;感激是強大的動力激發系統,一個人獲得他人幫助之後,可以激發他做出善舉或努力以此作為回報。因此,從小教會孩子心存感激,對人體恤,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情緒,會使他的心靈存有一份真與善,使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富足和美好。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培養孩子感激他人、關心他人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其感受行為的積極結果。比如有些孩子很有愛心,有好吃的先想到別人,有好玩的先讓給別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總能主動去關心。可是,友善和關心,可能得到的卻是消極的結果,例如自己總也玩不上喜歡的玩具等。時間久了,他會產生一種“好心沒好報”或“吃虧”、“窩囊”的感覺,以後就不再願意這樣做了。這時,就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肯定孩子的關愛行為,並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知道這樣做,父母、老師、同伴都很喜歡,使他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同時認識到愛與被愛的互動性,將感激和愛形成習慣,融入品行。

八個“處方”,讓孩子學會愛

故事導入感激

讓孩子從小知道,媽媽10月懷胎的艱辛,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禮貌,責己嚴,能為父母分憂解難。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思想,常給孩子講些感人的故事,喚起他的感激意識。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自古以來就是情感教育的典範,還有《三字經》中的故事均為很好的教材。

風俗倡導感激

西方有個感恩節,我國風俗習慣裡也有許多類似的節日,例如春節。父母可以帶孩子給長輩拜年,給孩子講祖輩艱苦生活的故事,讓孩子感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學會表達感激

一個擁抱:當父母不舒服時,引導孩子給自己一個擁抱,學習施予愛心和同情;一句“謝謝”:當父母為孩子買了玩具時,別忘了要求他說聲“謝謝”;一個親吻:當父母陪伴孩子玩得開心的時候,把他攬進懷裡:“你玩得真開心,親親媽媽”;一張自制賀卡:當父母生日或重要的節假日,和孩子一起製作,送給父母和爺爺奶奶等。

瞭解別人對自己的愛護

對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跟他談談,要求他想一想,今天是否給別人添了麻煩?今天有沒有誰幫助自己進步?今天最感激的人是誰等問題。讓孩子瞭解別人對自己的愛護,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健康心態,塑造健全人格。

體會被感謝的快樂

讓孩子幫你做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讓孩子去幫助身邊可以幫助的人。讓孩子在幫助別人並得到別人感謝的同時,感受到快樂。如果被幫助的人沒有回應,孩子雖然會很失望,但這種失望的經歷正好可以提醒他,如果有人幫助了他,那麼一定要說“謝謝”。

適當限制物慾

父母要讓孩子在生活物質條件上有些不足,不要百分之百地滿足他的要求,或給他提供最好的享受。適當的貧乏,會激起孩子珍惜之心。

提供實踐機會

這一點非常重要。平時,孩子應分擔家裡的一些事情,讓他負起責任來。父母遇到為難的事情,可以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出主意想辦法。長輩身體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訴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情,並付諸行動。久而久之,愛心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父母要做好榜樣

父母對孩子祖輩的孝心如何,直接影響孩子,因此,為人父母要對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裡去。

學會愛人,說到底是學會感激,感激是一種愛的表達,愛的能力,也是一種做人的責任。我們感激父母給予我們生命,來體驗世間萬千;我們感激朋友,為我們排解孤獨,分享快樂……讓孩子學會感激,也就學會了愛,學會了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