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畫家字寫的都很好,而當代畫家很多都不敢落款?

國畫雅集

謝謝提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馬。題主的這個說法是有點偏的。應該說,古代畫家,大多數人的書法是不錯的,要說很好,那也是不多的。


《歷代名畫記》裡就記載了唐代大畫家吳道子,一開始他想學書法,但是書法沒學成,於是就學習繪畫了。後來,吳道子的書法也不是很差,據說,他的書法很像薛稷。但是,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如果比薛稷還好,那吳道子也應該是一個書法家的。

因為,古代人只要識字,沒有不學習書法的,只是有個寫得好寫得不好的問題。

但是,也有畫家不但畫好書法也不錯。例如杜甫在《丹青引》裡稱讚曹霸的書法說“書法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我們估計曹霸的書法肯定也是非常精彩的,所以,杜甫在稱讚曹霸畫馬以前,就提到他不為人知的書法藝術,也是很精彩的。

但是,曹霸的弟子韓幹畫馬都可以超過老師曹霸了,不過,並沒有書法也很好的任何記載。


書法和繪畫都不容易學好,但是,古代的畫家,必須學習文化,這就必須學習詩歌和書法。好的畫家,都是以詩書畫俱佳為驕傲的。例如齊白石,從一個木匠成長為一個畫家,他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後也成為一個詩書畫印俱佳的畫家了。

但是,不是所有畫家一定書法都好。著名畫家黃胄開始也是書法不好,但是黃胄勤奮好學,後來把書法也提高了。

現代畫家,與古代畫家的成長文化氛圍有很大不同。

第一,我們基本廢除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學習體系。現代文化學習體系,主要以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而古代主要以國學為主。

第二,現代書寫體系基本是廢除毛筆書寫的,而古代的書寫體系的毛筆為唯一書寫工具的一個傳統體系。

第三,現代的科舉裡面沒有書法應制,而古代的書法是非常重要的科舉應制。如果書法不好,科舉都很危險。


第四,現代美術教育沒有說法,也不以書法做考試參考,所以,也沒有人學習書法。即使學習繪畫的,也只是考素描畫色彩,這些與中國畫與書法都沒有直接關係,影響了一些畫家對書法的學習和重視。

第五,中國的現代美術研究比較落後,主要以西方的美術體系為核心,根本沒有中國畫的科學研究體系,也沒有系統的書法科學研究。

我們傳統上認為“書畫同源”也是一個假說。根本沒有一個科學的“書畫同源”的理論,書畫同源也是一個不完整的思想。

以上五點,就是現在的中國畫現狀,個人是很難改變這種現狀的,但是,還是有畫家在努力學習書法。對書法大家還是很敬畏的,只是確實沒有一個促進書法和繪畫結合的教育體系。


千千千里馬

一中國傳統教育是先讀書,學而優則仕。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緣故,會讓小孩子先讀書寫字,考取功名,這是一條正路。因為古代人寫字的方式是用毛筆,所以學寫毛筆字也就成了考取功名之前的必備的技能啦,特別是到了清朝,人們寫了一手的館閣體,字體基本上變得非常的統一,非常的規整,當然這個並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書寫已經變得非常規範化,很多人取得功名以後,溫飽得到了解決,他們開始追求個人思想的傳達,很多人會通過繪畫來完成,有的追求隱居山林有得揮追求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但是他們由於前期受的教育,讀書寫字文化積澱人生閱歷的豐富,然後才來繪畫和書法創作,所以他們的字都是非常過關的。

二可以畫得起畫的,基本上家庭條件都不差。古代能夠讀得起書,寫得起字畫的起畫的人,基本上家庭的條件都不差,家庭條件好,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寫字畫畫上面,所以他們並不像現在人這樣追求那麼多,他們會一心一意將自己喜歡的事情幹到底,所以這種執著的精神,讓他們在他所喜歡的領域當中,發揮的更好。一般情況下,古代除了皇家會有御用的畫師意外,大部分的畫家都是業餘愛好者,當然,那個時候的業餘愛好者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很多都是達官顯貴,或者是文人士大夫所以他們追求境界都是非常高遠的,他們所傳達出來的意境也是非常好的,他們的字就更不用說了。

三分工越來越細,讓當代的畫家很吃虧。由於社會分工的越來越具體和細化,造成了很多藝術門類的細分,原本寫字畫畫讀書是一體的,現在變成了一項單獨的技能,寫字的只會寫字,畫的只會畫畫,這樣的情況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只會寫字畫畫,但是都是依貓畫虎,沒有辦法進行獨立的創作,因為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受限,他們所寫出來的東西很僵化,就像一個匠人一樣,只能模仿前人的東西,在畫的開拓上面是受到了侷限,這個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畫家,在寫字,畫畫之餘,必須要大量的閱讀,讀古代先賢的作品,看當下優秀的知識文化,只有有了大量的文化積澱,有了一個正確的學習道路,才能夠沿著這條路走得更遠,立得住腳站得更穩。


國畫雅集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在鋼筆、鉛筆等書寫工具傳入中國之前,國人的書寫工具只有毛筆,所以讀書人從小都要臨帖練字,科舉考試更是將書法好壞與成績掛鉤,而畫家則更不用提了,書法是必修課,字寫的好就很正常。




二,隨著社會們發展,現在電腦已經代替鋼筆成為新的書寫工具,書法在學校只是選修課,學生可學可不學,全憑興趣。特別是高等院校美術專業,也未將書法納入成績考核,長期以來就造成畫家字寫的不好,不敢在畫上落款,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更別說題詩吟句了。




書畫及文史雜談

雖說“書畫同源”,但書法難度高於繪畫。

現在有一個“怪”現象是,不管一個人業餘書法水平高低,都能寫幾筆,還能自我陶醉,對於繪畫卻有點望而卻步,但寫很長時間“書法”沒有入門的大有人在,入書法門了,再去學繪畫就會簡單一些,由此可見,古代繪畫大家,書法造詣是很高的,而且在繪畫中可以看出畫中的書法痕跡,但現在的“畫家”其實是很忙的,忙著新書發佈會,拍賣會,錄節目等等,

能把畫畫好就不錯了,不要苛求題字落款題跋能和畫功相提並論了,沒有磨破硯臺,讀萬卷書的胸懷的滋養,數十年如一日的苦練,讀帖,他是不會貿然題字把自己的畫題壞的。

古代書家不僅書畫好,還重視書畫之外的功夫

蘇軾不僅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而且書法位居“宋四家之首”,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雄強,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畫面用色對比強烈

個人淺見,請方家不吝賜教,小生拜謝!


青青子衿的雲裳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畫發展,瞭解了其實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文人畫,也稱文人士大夫畫,這樣明確指出作者定位是士大夫階層,文人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階層。這一階層的繪畫表現手法以水墨為之。文人畫是政界中高級知識分子中的精英者的智慧結晶和思想產物,以書、畫、文、思想構架起來的一種形式美。後來由文人士大夫階層推向了社會,由業餘走向了專業,在原先的框架上增加了詩詞、印章等諸多因素,形成了一直延續壯大至今的形式美本體。

中國文人畫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詩人畫家王維。其多才多藝,既能書擅畫,又妙解音律,以畫的造詣而論,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被稱為“南宗畫之祖”,自此之後,中國的繪畫與詩、詞、書法等結了不解之緣,至於在一幅畫上落款、題詩、題跋甚至於加蓋圖章,以及畫家以書法筆意作畫等的演變,似乎都可說是因“文人畫”而產生。

北宋蘇軾,米芾、米友仁父子被視作文人畫山水最早的典型。米芾不只是畫家,亦是著名書法家,其作畫力求“平淡天真”,以書法筆意,或露鋒緩行或挑筆出鋒,佐以下筆的輕重緩急、頓挑、使轉縱橫,使書法的意韻表露無遺。

繪畫文學化,致使繪畫上題跋用印,也開始被看作畫面美的組成部分而受到重視。由於文人對繪畫的廣泛參與,因而主張“書畫同源”,以書法入畫,主張畫貴有書卷氣,蔚然成風。

我覺得從這個側面,來解答題主的這個問題,不難理解吧。


後行草堂


楚都墨客

現代上美院只學繪畫技巧和美術史,輕略了文學。文學基礎差拿起筆只有照抄古人句子了。古代書畫家則不然,書畫是他們抒發心中塊壘的工具,所謂筆頭風月,落筆成文,字好詩好畫好。現代大家只識床前明月光,奈何!


錚然jc

古人繪畫是文人雅士的事。書法對他們來說是基本,幾歲就開始寫書法,寫一輩子。再畫畫,線條自然就好了。書法和繪畫也能很好的統一。

現在人繪畫的基礎是素描和速寫,色彩。沒幾個好好練書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