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沒打過一仗勝仗,為何還被文人吹上天?

87373838

首先需要糾正問題裡的錯誤,誰說李廣“沒打過一仗勝仗”?在漢匈和親的漫長歲月裡,從漢文帝年間起就慷慨從軍的李廣,足跡幾乎踏遍漢朝北部戰線,與匈奴騎兵每年都大小數戰。正是他們這一代漢朝軍人的殊死力戰,才令驕橫的匈奴始終不敢徹底撕破臉。大漢朝反擊匈奴的戰備時間,正是他們浴血換來。


只此一條,畢生熱血都灑在抗匈戰場的李廣將軍,就有資格與雪恥匈奴的衛青霍去病一樣,當得後人恆久的仰慕懷念。

那麼出生入死一輩子的李廣,軍事能力是否是被文人們“吹上天”?比起歷代詠歎李廣熱血形象的詩文來,最有發言權的,卻還是李廣將軍一輩子的死敵:匈奴人。哪怕是在漢朝憋屈和親,匈奴騎兵最為猖狂的年月裡,李廣還曾在漢景帝年間,以百餘騎兵對峙上千匈奴人,且在匈奴人的虎視眈眈下,傲然射殺匈奴斥候,最後更是在匈奴人的驚惶間全身而退。如此威震敵膽的表現,就是那個年代漢軍的強心針。

而在漢武帝年間,漢匈全面戰爭打響後,屢遭挫折的李廣,更是不乏高光表現。特別是鏖戰匈奴左賢王的大戰,再度身陷重圍的李廣,冷靜以幾千將士結成穩固陣線,多次浴血擊退數萬匈奴鐵騎的狂攻。儘管最終未能殲滅左賢王,但這以弱敵強的表現,卻再度證明了漢軍的武勇。

所以,在那個漫長的戰爭裡,一身是膽的李廣,就是匈奴人眼中絕對的勇士形象。以至於漢匈邊境的要地,只要李廣擔任守衛,匈奴人就從來不敢騷擾。每次大戰之時,匈奴人更把李广部當做強敵來對待。這份來自敵人的尊敬,足以證明這位鐵漢一生的輝煌。

那麼問題來了,勞苦功高的李廣,為何卻“難封”呢?公平點說,這是李廣角色定位的錯誤,有勇有謀的李廣,是個優秀的衝鋒陷陣將才,卻並非一位擁有大局觀的帥才。很多為李廣鳴不平的粉絲們恰恰忽略了,比起衛青霍去病的輝煌來,漢武帝並非沒給過李廣機會,特別是出戰左賢王那一戰,連堪稱草原活地圖的張騫都配屬給李廣。可是李廣呢?上了草原就撒了歡,什麼戰略也不講,甩開張騫撞進左賢王的埋伏圈裡。

如此輕率表現,恰恰是作為帥才的衛青霍去病們,從未犯過的錯誤。李廣的能力,適合於漢武帝之前,漢朝被動防禦的戰爭年代。但換到漢武帝時代,漢朝鐵騎需要深入草原,對匈奴展開大兵團反擊戰時,他卻明顯落伍了。“李廣難封”的悲劇,正是來自於此。

但縱是這坎坷遭遇,始終不能掩蓋的,是李廣戎馬生涯一輩子的貢獻。他神勇的形象,也得到了後世諸多文人的虔誠景仰。但除了唐朝王維“李廣無功緣數奇”的詩句略有誇大外,其他的詩文讚歎,卻足以縮影他熱血武勇的一生。

漢朝反擊匈奴的熱血戰爭,不是哪一個人的個人英雄,卻更是一代代軍人的前仆後繼。李廣,無論有否封侯,無論吃過多少敗仗,卻是無可爭議的先行者。他的貢獻與輝煌,當得起超越時間的尊重!


歷史風雲錄

李廣,威震匈奴的大漢名將,匈奴稱李廣是“飛將軍”,獲此殊榮的只有李廣!李廣從軍40多年,做過8個郡的太守,大小70餘仗,有記載的只敗過一次,其餘都是勝仗!李廣在哪裡,匈奴便不敢進犯哪裡!有人說,李廣沒打過勝仗,很難想象一個屢戰屢敗的李廣,文景武三代帝王會用他,還把李廣當救火隊長來用!漢武帝更是給予李廣最親信的職位,郎中令!



所謂李廣沒打過勝仗的說法,源自《史記》記載的,漢武帝時期李廣參加的5次戰鬥。前2次都是針對軍臣單于的斬首行動,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設計誘使軍臣單于入馬邑,打算以預先佈置的三十餘萬漢軍圍捕單于,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單于中計,親率十萬騎兵南下,可是未入馬邑發現路邊牲畜無人放養,頓時生疑,正巧抓住了烽火亭尉史,尉史把漢的計謀說了出來,單于逃過一劫!

第二次行動,李廣和衛青終於有了交集,公元前129年,時隔4年,得到單于巡視左賢王部的情報,而左賢王的4萬精銳還在右北平。漢武帝派出4萬全騎兵再次對單于實施斬首行動! 原計劃目標,斬首重任由李廣承擔,單于來視察左賢王部,身邊人不多,李廣是有機會拿下單于的!衛青離左賢王部隊最近,拖住左賢王,公孫敖負責幫助衛青抵擋左賢王,為李廣創造機會!公孫賀堵住單于西逃。左賢王發現了漢軍計劃,急忙回師救單于,和公孫敖部遭遇。

衛青理應尾隨左賢王部,和公孫敖夾擊左賢王。左賢王部驍勇善戰,是匈奴的精銳,衛青如果協助公孫敖至少能拖住左賢王,不讓他去救單于。可是衛青不想因為損失過大被懲罰,他需要立功,如果李廣抓住了單于,功勞是李廣的;如果李廣敗了,衛青也會被問罪,這樣的結局不是衛青想要的!他要實現自己的志向,就必須立功,他決定犧牲公孫敖和李廣,不去救公孫敖,而是跑去700公里外的籠城去殺700老弱!如果衛青是條漢子,就應該派幾百人去籠城 ,自己帶大部隊幫助公孫敖

李廣在平原的戰鬥能力很強,一萬騎兵直面左賢王也不會落下風,之所以部隊被打散,李廣被活捉,只有一個可能,就是李广部已經咬住單于部隊,展開混戰,公孫敖沒有衛青支援擋不住左賢王!擊潰公孫敖的部隊後,左賢王夾擊正在猛攻單于的李广部,腹背受敵,並且失去陣型的李广部被打散了!

這次行動,漢武帝只派出4萬人,顯然是有針對性的行動,而不是和匈奴全面開戰!鑑於上一次馬邑誘捕單于失敗,這次應當還是以單于為目標,衛青的責任是拖住左賢王,公孫敖和李廣夾擊單于,公孫賀防止單于逃竄!衛青沒有拖住左賢王是必然的,因為衛青沒有和左賢王交戰,面對左賢王的必然是公孫敖,從他損失7千人來看,公孫敖是阻擊了左賢王,但是沒有衛青的支援,沒有擋住! 從單于要活李廣來看,李廣很可能遭遇了單于的部隊,並且痛擊之,單于強調要抓活的李廣,單于要看看把他打那麼慘,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難道有三頭六臂嗎?

匈奴人敬重英雄,單于特意下命令,要活的李廣,第一時間送去單于那裡!李廣被俘時受了傷,還生病,可是逃跑的時候卻生龍活虎,顯然匈奴為他治病療傷,也沒有捆住他手腳,待遇非常好!這李廣得把單于打得多慘,才能享受這麼高的待遇!

此戰以後,衛青算是和李廣結上樑子了,公孫敖和李廣都被衛青坑了,衛青當然擔心被報復,公孫敖和衛青是過命的交情,衛青隨後多次幫助公孫敖,李廣之死也是因為衛青要拉公孫敖一把,這是後話。李廣不是個會溜鬚拍馬的人,也不是睚眥必報的人,否則李廣去世時,怎麼會聞者流淚!然而害人者往往會以小人心度君子之腹,衛青在之後的戰役中一直打壓李廣!

隨後的6年裡,得”貴幸”的衛青,非常照顧他的姐夫公孫賀,和救命恩人公孫敖,這兩人都得以封侯。對於李廣,衛青一直不待見,衛青連李廣的堂弟李蔡都用,卻偏偏不給李廣立功的機會。直到公元前123年,漢武帝讓李廣隨衛青出征,可是衛青只安排李廣為後將軍,這麼多年下來,可以看出衛青對李廣的態度,就是不用你李廣,皇帝讓你一起出徵可以,殿後,讓你沒有機會殺敵立功!北宋楊業最初也是這樣的待遇,讓楊無敵壓糧運草,宋軍高梁河慘敗,楊業要不是冒死救了趙光義,也不會有機會帶兵打仗!

李廣的第4次戰鬥,是配合霍去病徵河西之戰,之前霍去病800人奔襲匈奴王庭,嶄露頭角,這和衛青龍城之戰有本質區別,衛青是1萬人,是以犧牲李廣,公孫敖,放棄捉拿單于為代價,殺了幾百個無關痛癢的匈奴老弱,霍去病卻是殺了單于祖父,俘虜國相和單于叔叔,殺死3倍於幾的精銳護衛!

但是霍去病的河西之戰開始並不順利,雖然殺死8千多匈奴人,但是自己1萬騎兵,損失7千,按照西漢軍法,損失太多當斬,就像公孫敖損失7千人那次!可見漢武帝對霍去病的確是夠幸。 貼心的漢武帝,為霍去病二次河西之戰,準備了戰力最強的李广部隊,來吸引左賢王的4萬大軍,李廣用4千人拖住左賢王兩天,把左賢王幾乎拖垮,以至於博望侯一來,就把左賢王嚇跑了!這一仗,李廣損失過半,按漢律當斬,除非他立了大功,殺死數倍的匈奴軍,可見匈奴此戰損失必然很大,至少近萬人。

第5仗是李廣的最後一仗,漢武帝看到了李廣的強大戰力,但是又擔心他年紀大了,作戰總是衝鋒在前,禁不住李廣一再請求,讓李廣作為衛青部的前將軍。衛青卻想讓公孫敖父子立功,仗著他和漢武帝的親密關係,號稱漢武帝私下關照不要讓李廣當單于,實際就是想讓公孫敖立功。讓李廣繞路迂迴攻擊單于,可是,他把步兵和運糧隊扔給李廣,還讓李廣走很難走的遠路。 衛青自己帶著騎兵和武剛載兵車,速度至少快李廣一倍,所以衛青漠北打完,李廣也沒過漠南。衛青沒想到單于兵微將寡,他數倍於單于的兵力,卻還只是慘勝,損失比匈奴大的多,單于也沒抓住,回去很有可能治罪!所以衛青決定拿李廣做替罪羊,反正衛青龍城首戰就幹過一回,這次衛青誣陷李廣迷路誤期,他以什麼要挾李廣?很有可能是李敢,李廣只剩李敢這個兒子,他已一把年紀,為了兒子的前途,一個老人會犧牲自己,承認自己迷路。《史記》只看到衛青以諸校尉的生死脅迫李廣就範!

史記記載, 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衛青要向漢武帝彙報了,和李廣談妥條件,讓李廣承認迷路。隨後衛青先派長史送酒食給李廣,李廣沒說迷路,又派長史逼李廣,李廣才說自己迷路! “急責之”,可見衛青有多著急讓李廣承認迷路!只有做賊心虛的人才會這樣,顯然衛青怕李廣反悔!當初對待蘇建,衛青多麼淡定,請漢武帝處置,這次卻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

李廣死後一年,先是李廣堂弟丞相李蔡被誣陷致死,接著李敢知道真相,找衛青理論,痛打衛青,衛青表面說不聲張,實際卻暗地裡讓霍去病知道,暗殺了李敢,難怪漢武帝以後再也不用衛青!

漠北之戰行軍分析。衛青西出定襄1000多里,急行軍7天,李廣步兵一天100裡就是極限,而且繞遠路,15-20天才能到!衛青到了漠北馬上開戰,根本沒等李廣,他有十萬人,打單于3、4萬,還需要等李廣嗎?打完單于追擊到趙信城,往返3天,也不過10天,回軍遇到李廣,李廣走了一半多一點的路,當然還在漠南! 說到右將軍趙食其,就有點毛骨悚然了,李廣自刎,趙食其被貶為庶人後,再也沒有記載,人去哪兒了?失蹤了!呵呵,背後有什麼貓膩!

衛青和漢武帝有多親密呢?”以和柔自媚於上”,又有《佞幸列傳》的記載,漢武帝規定大將軍要為皇帝“驂乘”,也就是說,倆人出門要在一輛車裡。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首先吹捧李廣的是司馬遷。司馬遷在李陵兵敗詐降的時候替李陵辯解受到宮刑,當時普遍都認為李陵投降了匈奴,只有司馬遷仗義執言。從另一方面來看,司馬遷和李陵關係不錯,而李陵的爺爺正是李廣。司馬遷在獄中寫史記時,寫到李廣自然會聯繫到自己和李陵的遭遇,對於飛將軍李廣多少就會多一些好感。雖然,李廣軍功乏善可陳,戰績平平,但是他的個人武力值爆表,射術一流,所以司馬遷著重從李廣個人能力下著墨。


另外,李廣一生都奉獻給了對付匈奴上,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連他的堂兄和兒子都封了侯,李廣作戰一生不得封侯,司馬遷自然會認為是他的仇人漢武帝故意為之。他寫李廣越厲害,就表明對漢武帝越有不滿,可以說他也是借李廣不封侯來影射漢武帝的昏庸。事實上漢武帝不昏庸,李廣也無封侯之能,司馬遷多少有情緒在裡面。

自史記後,文人們終於找到了表達自己仕途不順的出口,那就是:皇上無能,皇上昏庸,我這麼忠君的人不得重用,我就是當朝李廣。

“初唐四傑”的王勃因《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親路經洪州,恰逢重陽節。洪州都督閻伯嶼大宴賓客,吟詩作樂。

王勃在席上即興作《滕王閣序》感慨自己:“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以後很多文人都開始用李廣難封來比喻自己仕途不順和對當朝皇帝的不滿。

我認為,文人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是有失偏頗的,文人們喜歡忽略細節,忽略主次。像李廣本無將才,喜歡射箭,只適合當前鋒,不適合當將軍,這樣的人漢武帝多次委以重任都不能取勝,怎麼可能封侯。文人們就以其勇猛來遮蓋其它的缺點,然後放大到皇帝身上,真是沒有道理。很多文人都有很多的缺點,鮮有說自己沒有當好官的本領。事實上,會寫詩不會當官的大有人在,只是他們不想承認罷了。沒有做官的能力在文人看來這就是恥辱,那怎麼行呢,就自比李廣吧,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告訴別人:不是我沒能力,是沒給我機會吶!


我是汶上人

這個問題純屬放屁?

漢武帝時期,軍人當官兒靠的是軍功爵制度,沒有軍功李廣能做到邊地重鎮的太守(相當於今天的省長+省區司令)?

你用腳趾頭想想也該知道,李廣打了多少勝仗。

早在漢景帝時期,李廣就做到了驍騎都尉,這都尉的官職是兩千石的高管。

吳楚七國之亂,李廣隨著周亞夫評判,事後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以王的名義賜給李廣將軍印,這就是又升級了!因為李廣要回長安,這個賞賜沒有給到!這時候李廣本來有被封侯的機會,但是因為李廣接受梁王的封賜,讓漢景帝有點惱火!

接下來就是在各個邊地重鎮做一把手。

上谷太守、上郡太守、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

基本上是來回的平調,原因有二。

其一是,李廣為人好戰,做上谷太守的時候就經常找匈奴人打架,朝廷的意思是害怕李廣戰死,其實本質上不想讓李廣挑起爭端,因為這時候還是和親為重。

其二是,李廣為人善戰,雖然喜歡找事兒,但是邊地的防禦還是要靠這位將軍。

漢文帝曾經這麼評價李廣!

“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

提問的朋友,你說李廣一輩子沒打過勝仗,難不成你比漢文帝都清楚李廣?

等到漢武帝的時候,很多人都說李廣能打仗,於是從邊地郡守調到中央,做未央衛尉,官至九卿。

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而其士亦佚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憂,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為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

這段話你琢磨琢磨什麼意思

李廣的戰敗是在漢武帝出擊匈奴的時候。

馬邑之謀後,第一次出擊,李廣遇見了匈奴的主力部隊。

這次出擊,總共四路人馬,兩路戰敗,其中有李廣

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

這事情之後,李廣被貶為庶人

匈奴入遼西,殺太守,敗韓將軍。韓將軍後徙居右北平,死。於是上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

匈奴好幾年不敢攻打右北平,什麼原因?

難道你比匈奴人更瞭解李廣?


我們說的李廣沒有戰功,一般是漢武帝四次大規模的出擊匈奴。第一次出擊李廣有50多歲的老名將,衛青才20多!那個會成為攻擊的重點不必多說!

之後的三次李廣做的確實差勁兒,這個必須承認!

但是你要是說李廣沒打過勝仗,那就純屬放屁了!


以上

目西


目西

首先這個題目就不成立,

誰說的李廣沒有打過勝仗,李廣從文帝時期

就參軍了,而且還是從最普通的士兵做起的。

就在漢文帝時期,短短的幾年之間,年輕的他已經升遷為中郎將了。

若是沒打過勝仗,他怎麼可能升遷的這麼快。

只不過他是生不逢時而已,那時候國內相安無事。

漢文帝時期,大漢的主要敵人是匈奴。

而漢文帝對匈奴的政策又是以和親為主,

所以,李廣即使和匈奴打仗,也是小打小鬧。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被提拔為了中郎將。

可見,他打了多少勝仗。

漢文帝曾經就為他惋惜過,

說他生錯了時代,若是生在劉邦那時候

肯定是會被封侯的。

到了漢景帝時期,國內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

又是李廣充當了先鋒,配合梁王劉武打敗的吳王。

這次對抗吳楚七國之亂,可以說李廣的功勞最大。

事後他之所以沒有受到漢景帝給的封賞,是因為他擅自接了梁王劉武給他的將軍令。

這是讓漢景帝最氣憤的地方,漢景帝想的是一個地方諸侯王,就能調動你,你可是我朝中的大臣。若是哪一天梁王劉武讓你來打我,難道你也會發兵嗎?

這就是李廣第一次錯過封侯的原因。

到了漢武帝時期李廣更是被重用,

他做了護衛都城安全的一把手。

在他第一次和衛青,公孫賀,公孫熬

出征打匈奴的時候,和其他三人相比,他是最慘的一個。

但是,你們知道為什麼他最慘嗎?

要知道當時漢武帝派出去的四支軍隊,

就屬李廣的名聲大,匈奴在得知這個消息後

都把兵力用在對付李廣的身上了,

也就是李廣,能在遇到匈奴主力的情況下還能逃跑。

若是衛青,公孫賀等人的話,估計早就死於亂軍了。

正是因為李廣牽制住了匈奴的主力,

衛青才得以炒掉匈奴的老窩的。

只不過這次李廣差的是運氣而以。

李廣的“飛將軍”的稱號可是匈奴人給的,

當時的他們見到李廣,

可都是比見到猛虎還害怕。

縱觀整個中華民族,除了李廣得了敵人給的,這麼牛叉的封號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人了吧。

再說李廣最後一次去打匈奴,這次正好是李廣迎戰匈奴主力。

這次李廣本想一雪前恥,等著打敗匈奴,讓漢武帝封侯呢。

可是,大將軍衛青在得知遇到匈奴主力的時候,他竟然為了一己之私,

把李廣給調開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李廣才錯過最後一次和匈奴交戰的機會。

他竟然誤了期限,最終他選擇了自殺而亡。


史學達人

李廣一生與匈奴打了六七十仗。只有一場敗仗。

李廣一生唯一一次敗仗,也是衛青的第一場勝仗。

當時漢朝派四位將軍,分四路進攻匈奴。其中包括衛青、李廣率領的數千騎。

由於李廣被匈奴贊為飛將軍。人怕出名豬怕壯。匈奴的主力全部來圍殲李廣的數千騎。

衛青趁匈奴後防空虛,突襲匈奴老巢。俘虜匈奴單于的妻妾奴僕,大獲而歸。

另外兩位將軍也不救援李廣。而是負責皇帝小舅子衛青左右翼的安全。

最終李廣軍全軍覆沒。如果沒有李廣吸引匈奴主力,衛青哪有機會直搗匈奴老巢?

事後衛青加官進爵,而李廣被判處死刑,花錢贖罪,貶為庶人。

衛青凱旋後,並未向天子說明。正因為李廣吸引了匈奴的主力,自己才能立下奇功。

李廣與匈奴交戰幾十場。除了給衛青當炮灰那次失敗外,沒有敗績。

此外,李廣年少時,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也立下大功。獲敵人軍旗。

李廣被文人讚頌的原因如下

一、李廣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

二、如果說項羽神勇,千古無二。那李廣的箭法,則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梁山好漢之一的華榮因箭法好,被稱為‘小李廣。’

三、李廣的‘飛將軍’之名是匈奴給予的。正如遼國稱楊業是‘楊無敵’。


楊朱學派

把李廣吹上天的不是文人是匈奴人!匈奴人犯邊,碰上李廣就是找刺激,幾十次被李廣打的滿地找牙,次數多了,匈奴人只好避開李廣。匈奴人鄙視整個漢軍,卻畏懼敬佩李廣。當然李廣也有致命的短處,他的軍功都是在漢朝被動防守匈奴的時代立下的,而且每次戰鬥規模都不大,上千人的戰鬥規模很少。李廣擅長被動防守,沒有與時俱進。漢武帝實行主動出擊進攻匈奴的策略是以騎兵為主的千里大奔襲包抄迂迴,李廣顯然缺乏這種能力。衛青和霍去病璀璨奪目威震塞北時,李廣黯然失色了,確實再沒有建功


立志成蟲

首先,李廣不是一次都沒有打過勝仗的。李廣打過什麼勝仗,其他問答已回答了,我就不再哆嗦了。著重說說李廣為什麼會那麼多人捧他。

一、李廣的確是為抗擊外族侵略立下功勞的。在衛青、霍去病未出現之前,李廣是漢朝僅有少數幾個拿得出手的,能與匈奴人對抗的將領,且的確多次打得匈奴人不敢輕易犯邊。這樣的將領老百姓是熱愛的、也願意傳頌他的事蹟的。李廣在世時,人們就有他的事蹟傳頌了,“飛將軍”就是一個例子。這點,史馬遷在記述時當然願意事無鉅細了。

二、李廣與漢武帝關係不好,同時,漢朝第一筆桿司馬遷與漢武帝關係也不好(這點很關鍵)。司馬遷利用了自己的筆桿子,通過記述李廣的歷史(基本上是事實,只是遣詞用句多有褒獎),貶損了一下漢武帝,出一出自己被宮的惡氣(罵人不帶髒字的鼻祖啊)。因為太史公的無韻離騷影響太大了,自然就給後人留下了李廣高偉岸的形象,再經歷代文人一再拔高,李廣就火了。


50後男人

李廣出名在景帝時期。他和程不識的軍隊和作戰風格帶點實驗的性質,那現在我們流行的說法,李廣就是朱日和的藍軍。他一生未封侯個人認為運氣實在太差。都說迷路是個硬傷,其實同時期誇沙漠作戰迷路的多了去了,還有個特點就是凡是迷路的都是要求在規定時間與主力匯合。你想想那時沒有實時通信,沒有導航,沒有精確的地圖,沒有天氣預報,要在沙漠地區與主力匯合,我都懷疑主力能不能把自己精確的位置說清楚都是問題。我個人覺得李廣最有機會封侯的一戰是元狩二年那次,霍去病,公孫賀一路。李廣,張騫一路。兩人戰術幾乎一樣,自己帶兵深入腹地吸引敵人,副將帶兵匯合包圍殲滅。霍去病這路公孫賀迷路,結果霍去病還真牛打贏了,不過也是帶去1萬人回來3000不到(從此霍去病打仗就不再硬抗,發揮了騎兵機動力的極致戰果也是輝煌)。而李廣那路你能相信最有旅行經驗的張騫迷路了,結果就是李广部被圍不過李廣也是牛也帶出來3000兵士,不過戰役目標為完成,功過相抵不予封侯,你看好不容易做了主將還有偏將配合結果被張騫坑了。從此以後連武帝也認為李廣運氣太差也就不愛重用他。


錟之星空

李廣見了匈奴就敢打,僅憑個人的勇猛就打得匈奴不敢進犯他的防區,可謂才氣無雙,橫勇無敵。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就崇拜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箭能穿石的猿臂將軍。與李廣同時代的衛青是個放羊娃,靠他姐姐的關係才當的將軍,而李廣卻是個身經百戰,每戰必衝鋒在前的英雄好漢。文人也夢想想躍馬揚鞭,馳騁疆場,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自然非李廣莫屬。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盧城是指盧龍城,詩也寫作龍城飛將,與衛青偷襲的籠城毫無關係。三國時期的呂布勇猛無雙,騎射第一,才和李廣一樣被人稱為飛將,而象衛青這種在士兵後面動嘴的將軍,是決不可能稱之為飛將的。龍城飛將,無論是古代的翰林大學士,還是今天的教科書,都解釋單指飛將軍李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