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什麼要出家?他自己這樣回答……

哪怕不信佛,對於佛陀主動放棄太子尊位,選擇出家的舉動同樣心存敬畏。拋開信仰中的神話因素,佛陀出家的真正原因,歷來是文化學者們關注的一種重要話題。那麼歷史上,佛陀為什麼要出家?學術界的共識如何?佛自己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佛陀為什麼要出家?他自己這樣回答……

太子出家的年紀,說法有三,19、25以及29歲,學術界沒有定論不作妄言。但很明顯,此時的太子年紀輕輕,氣血方剛,長期接受婆羅門文化的影響。而且生活奢靡,居住在暖、涼、中,恆溫三時殿,有三位妻子侍女無數(佛經稱有六萬婇女),兒子羅睺羅剛剛誕生。

按理,無論是婆羅門文化,還是舒適、愜意的生活條件,都不會讓佛有出家的念頭。可為什麼佛選擇在此時出家呢?

佛陀為什麼要出家?他自己這樣回答……

佛經的說法是:淨飯王為了打破太子出家的預言,利用種種手段,讓太子感受不到生老病死之苦。直到太子長大到29歲時,出城遊玩。帝釋天化作老人、病人、死人、沙門,太子感受到凡夫的生命無常,唯出家人才享有真正的快樂從容,於是決定越牆離家修行,這就是著名的“四門遊觀”。

顯然,這一說法摻雜了太多信仰成分。學界分析的佛陀出家原因有四:

佛陀為什麼要出家?他自己這樣回答……

其一、性格特徵:佛陀出身七天,佛母摩耶夫人因難產而死。從小缺乏母愛的他內心極為敏銳,這也促使他對世間諸苦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當“四門遊觀”人世的“老、病、死”對比沙門的從容快樂時,佛陀出家之心如此強烈。

其二、成長環境:佛陀出家的預言一直煎熬著淨飯王。他四十歲得子,當然不希望到頭來竹籃打水,所以淨飯王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利用人世的榮華與物慾禁錮佛陀在家。其實這就是個愛的牢籠,越想禁錮他越想離開這個環境。

佛陀為什麼要出家?他自己這樣回答……

其三、身份的壓力:佛陀出家前,淨飯王已近70歲,自然佛陀一直被作為儲君培養著,且壓力很大。顯然,太子身份遠沒有世人想象中美好。此時的釋迦族早已沒落,諸國混戰,母國迦毗羅衛兵微將寡,隨時有做亡國奴的可能,太子或許想過要成為統一四大洲的轉輪聖王,但顯然這種願景只是空想主義。

其四、沙門思潮的影響:淨飯王束縛佛陀,婆羅門教師正是其幫兇。而此時,沙門思潮興起,他們比婆羅門教求解脫之心及行動更徹底,已漸漸成為婆羅門的對立面,故而更容易成為佛陀的思想依靠對象。

四大原因,或真或假。不過學術探究多半是倒推因果,由果及因。佛陀出家的真正原因學者們猜對幾分,我們不得而知,只能在佛經中尋找答案。那麼,佛經中,佛是如何回答自己出家的原因呢?

佛陀為什麼要出家?他自己這樣回答……

《長阿含·中本起經·還至父國品第六》記載了淨飯王問佛出家的原因以及佛自己的答案:佛陀證道5年,此時的淨飯王年逾八十,到了風前殘燭之際,於是派人迎回佛陀,父子最後見一面。一別11載,淨飯王老淚縱橫,“涕淚趣佛,頭首禮足(佛不穿鞋,所謂頭首禮足,其實就是信徒打洗腳水為佛淨足)。”

父子相見,並未以世俗倫理,反倒是老父親以信眾之禮拜佛。之後淨飯王以偈相問:“子本在吾家,駕象名寶車;今者足蹈地,是苦安可堪?”當初為太子,出門有專車;如今你出家,鞋子沒得穿。這樣的苦日子你是怎麼熬過來的?

佛陀為什麼要出家?他自己這樣回答……

佛陀如是回答:“車馬生死乘,危險安可久?參駕五通馳,所至無限礙。本著七寶衣,珍妙甚雅好;剃頭被納服,如何不羞恥?慚愧為衣服,世衣增塵垢,法衣真人服,息心名如來。本用金銀器,眾味甚香美,今者行乞食,粗惡安可咽?法味為道食,飢渴今已除,哀世故行乞,持缽福眾生。本處別宮中,眾宮妓侍衛;獨在山樹間,如何不恐懼?生死恐畏除,今已入本無,無憂無喜想,所止名道場。本在我家時,澡浴名香汁,處於山樹間,何物洗身垢?道藏為浴池,正水滿其淵,浴已三毒盡,三達快無雙!”

寶車、寶衣、寶器、佳餚、宮妓……當初你給的好東西很多,修行的過程很苦,物質條件更是無法與在家時能相比的。但修行獲得的滿足感同樣是物慾給不了的。修行不為別的,只為內心的無懼與解脫!

佛陀為什麼要出家?他自己這樣回答……

佛的回答值得深思!學佛,不是為了證果位,不是為了度眾生,得先獲得內心的澄明與安寧;學佛要懂得放棄,過程很苦,戒律很嚴,如果你既不想放棄,又不守戒律,覺得可以舒舒服服的學,那麼你悟不了佛的道,也永遠體會不到佛的快樂與佛法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