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蘭亭序》還早的《平復帖》,究竟如何耐人尋味

故宮博物院籌備已久的 “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展”已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開幕。這次展覽是張伯駒先生鑑藏書畫的一次大匯聚。說起張伯駒先生,就不得不提《平復帖》。

比《蘭亭序》還早的《平復帖》,究竟如何耐人尋味

西晉 陸機《平復帖》 故宮博物院館藏

《平復帖》唐代收藏有殷浩印,這是第一個記載。到了宋代,宋徽宗有泥金題簽“晉陸機平復帖”,題簽下有雙龍小璽,四角有“政和”、“宣和”的押印。

比《蘭亭序》還早的《平復帖》,究竟如何耐人尋味

《平復帖》唐人題簽與宋徽宗泥金題簽

《平復帖》在元代的收藏經過不十分清楚。明清時代曾經被韓世能及韓逢禧父子、安儀周、梁清標等人收藏,綾邊隔水上都有收藏印記。乾隆年間收入內府,後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清末再轉入恭王府,流傳到溥心畲手上,隔水上也有“溥心畬鑑定書畫珍藏印”。

比《蘭亭序》還早的《平復帖》,究竟如何耐人尋味

年輕時的張伯駒及夫人潘素

20世紀30年代張伯駒參觀湖北賑災書畫展覽會時遇到了這件《平復帖》,作品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草書。張伯駒可謂一見傾心,然後便託古董商人韓某向《平復帖》的主人溥心畬詢問轉讓價格。得到的回覆是,溥心畬開價銀元20萬。當時張伯駒沒有那麼多錢,只好作罷,但是心有不甘。

後來,葉恭綽舉辦“上海文獻展覽會”,張大千、張伯駒都出席參加。此時張伯駒又請張大千向溥心畬說合,願以六萬大洋求購。但溥心畬的回覆依然是要價20萬,又作罷。

1937年臘月,溥心畬母親去世。當張伯駒得知溥心畬為母治喪急需用錢的消息後,便拜託傅增湘促成收購《平復帖》的事情。張伯駒也不想乘人之危,就表示“溥先生急用錢,我可幫助一萬元,《平復帖》權當抵押之物”。沒想到,溥心畬的意思是不用抵押了,直接要價四萬大洋。如此三次求購,張伯駒才得到《平復帖》。1956年,張伯駒把《平復帖》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平復帖》比王羲之最負盛名的《蘭亭序》還要早60年,羲獻父子的字跡雖集千萬寵愛於一身,遺憾的是,羲獻父子的真跡幾乎沒有一件能流傳至今。而《平復帖》卻在1700多年的歲月裡,躲過戰火紛爭、風雨侵蝕、奇蹟般的完好保存下來,成為迄今最古的名家真跡。

比《蘭亭序》還早的《平復帖》,究竟如何耐人尋味

董其昌跋文

《平復帖》是漢代章草向晉代今草過渡的字體,古奧難懂,加上年久斑駁,字跡漫漶,很不容易辨認。古代法書典籍雖有記錄,卻均無釋文。

比《蘭亭序》還早的《平復帖》,究竟如何耐人尋味

《平復帖》局部

歷代藏家,都曾嘗試解讀《平復帖》,卻大都望文生嘆,效果甚微。20世紀60年代,啟功先生釋讀了《平復帖》,雖然尚未認全《平復帖》所有文字,但實現了通釋原文,他由此也成為第一位通釋《平復帖》的學者。雖然還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已成為流傳最廣泛的釋文。

釋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口(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口(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躊,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口量之邁前,執(勢)所恆有,宜口稱之。夏口(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釋文摘自啟功先生《〈平復帖〉說並釋文》)

《平復帖》是陸機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札,開頭寫道:“賀循身體多病,難以痊癒,能夠維持現狀,已經可慶,又有子侍奉,可以無憂了”。信中提到的賀循,字彥先,是陸機多年好友,而信中一共出現3個人,賀循、楊往和珍榮。全文內容共分兩段,第一段是談賀循的病,第二段談楊往的兩次來訪和尋找珍榮的情況。

這次展覽由於原作尚處於休眠期,為保護文物,將用複製品替代。有關《平復帖》的故事先講到這裡。

估品提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