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門的領土都不要,美國為何如此對待波多黎各?

ft2883407

美國不是不要,而是維持波多黎各自由邦現狀比直接接納波多黎各州更符合美國利益。波多黎各多次就自由邦地位問題舉行全民公投,民意顯示絕大多數波多黎各人願意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個州的公民,然而事與願違美國政府卻冷眼相待。

歷史上波多黎各原屬西班牙殖民地,1898年美西戰爭,波多黎各割讓給美國接受美國殖民統治;1917年為取得波多黎各徵兵權美國聯邦政府通過瓊斯法案給予波多黎各公民美國公民身份,但是強加於波多黎各公民美國籍的做法激起波多黎各人民的強烈反對,自1917至1950年間波多黎各爆發多次起義和流血事件;1952年美國政府極力鎮壓波多黎各的社會騷亂給予波多黎各自由邦地位和其他50個州一樣擁有美利堅合眾國選舉權,但是這種權利僅僅只是象徵性的,波多黎各公民事實上無法參與美國政治也無法像其他州公民得到應有的福利和待遇,波多黎各完全是遊走在美國本土外的二等公民。


上世紀50年代後,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獨善其身,經濟和軍事實力高速發展,然而遠離美國本土的波多黎各卻陷入了極度的貧困之中。波多黎各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人口卻多達300多萬,相較於美國其他州人口密度太過稠密,發展停頓中的波多黎各一改之前的頑固抵抗對加入美國寄寓厚望。波多黎各公民對於自由邦地位經歷了由抵制到接受進而成為美國聯邦州的態度轉變,歷史上的多次公投真實的反應了這個彈丸之地對融入美國社會的熱衷與無奈!美國政府鑑於波多黎各公投結果也嘗試性的給予某些優惠政策致力於改善波多黎各社會的貧困面貌,可是2006年美國政府終止波多黎各免稅政策,使波多黎各經濟再次雪上加霜,原本的商業貿易港和加勒比地區的旅遊中心港首府聖胡安繁榮不在!對於美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再次激起波多黎各公民對波多黎各州地位的渴望,認為只有成為美國聯邦州才可以享受到美國高速發展的紅利,近期波多黎各獲得美國公民籍100週年紀念日,波民眾再次公投,但是換來的確實被無情的拒之門外!美國公民認為波多黎各的加入就意味著美國聯邦財政預算必將給予波多黎各的財政補貼,美國自然資源和經濟紅利將使波多黎各公民分一杯羹,而自身利益受損!美國公民將為在波多黎各地寡人多的社會矛盾和自身造血功能的欠缺而買單!


美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一切以利益至上,面對這種只賠不賺的買賣自然不會理睬,事實上美國政府從來沒有放棄波多黎各的主權,波多黎各自由邦一系列的重大決策均有美國掌控,外交、國防等敏感領域波多黎各政府完全接受美國政府領導。

所以美國政府不接受也不放棄波多黎各正是美國的精明之處。而波多黎各的思想轉變也是利益使然。利益最大化才是根本!


天下神筆

美國為何不要波多黎各這個以前的殖民地呢,這跟美國近代史上一次思潮“邊疆學派”有關,從而引發了一次重大的戰略轉折。


波多黎各是在1898年成為美國殖民地的,美國同時還搶下了菲律賓和古巴。如果按照以前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早期殖民者的思路一一佔的地盤越大越好,那麼波多黎各可能早就圓了它的夢,加入了美國,甚至古巴和菲律賓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成為美國的一個州。而20世紀的美國很可能像19世紀的英國,依仗強大的國力四處佔地建州,建立一個日不落帝國,今日的世界將是另一幅樣子。

但有趣的是,就在美西戰爭開打之際,一種思想流派在美國精英階層中急速興起,他們自稱“邊疆學派”,這個學派在總結了美國前一百餘年的擴張史後指出,美國在美洲大陸上的“西進運動”,所擴張的地區多是一些人煙稀少的處女地,因而擴張成本極低。而這種擴張模式在未來將不可重複,因為此時的世界上已經不再存有這樣未經開墾的“新大陸”;再想要靠搶奪他國殖民地“創造邊疆”,無論是戰爭成本、殖民成本都會讓美國得不償失,虛耗國力。領土過度擴張的結果,只會加速一個帝國的由盛轉衰,正如十九世紀的西班牙、葡萄牙和二十世紀初的英國的衰落。
英國曾經的殖民地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美國20世紀不再發動以掠奪領土為目的的對外戰爭,自1959年夏威夷成為第五十個州之後,已經近70年未有新州加入聯邦。至於菲律賓、波多黎各等地,則成為了美國不知如何處理的“雞肋”,寧可讓其獨立,也不接納其進入聯邦。這就是今天波多黎各尷尬地位的由來。

但從另一個側面說,波多黎各的這種尷尬,也正是美國維持百餘年強盛的秘訣所在。國家的領土並非越大越好,應該主動選擇自己的邊疆,而不是被動的或貪得無厭的一昧接受。

這就是美國的聰明之處,它顯然接受了英國過度擴張帶來的衰敗的教訓,明智地收了手,以鞏固好現有的地盤。這一政策有效的保持了美國一個世紀的強大,並還在繼續。

強大,有時候需要收手。

歷史,就是這麼不講理。


哈密瓜的家鄉

事實是波多黎各已經完全受美國的控制,領土已經屬於美國,美國只是不想給予波多黎各“州”的地位。

把波多黎各比作一名白領,美國比作一家公司,波多黎各只是臨時工的身份,美國並不想給波多黎各正式員工的福利與待遇。

一、波多黎各的歷史及現狀

波多黎各位於加勒比海,包括波多黎各島及別克斯、庫萊夫拉等小島,面積9104平方公里,人口341萬。

1593年哥倫布發現了波多黎各,1599年波多黎各正式成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300年後的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中戰勝了西班牙,從此波多黎各歸屬美國管轄。1952年美國給予波多黎各自由聯邦的地位,除外交、國防、關稅等部歸美國中央政府管理,其他權利波多黎各實行自治。波多黎各的居民都屬於美國公民,但是隻有移居美國本土才有權利參加美國全國性大選。

1593年,哥倫布發現波多黎各

1898年,美西戰爭後,波多黎各歸屬美國

其實波多黎各曾經有機會成為美國的第五十一個州。1977年美國總統時任總統福特、1982年美國時任總統里根都表示支持波多黎各成為美國第51個州,波多黎各均表示拒絕。1993年,波多黎各全民公投,再次決定維持現狀,拒絕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

時過境遷,2012年和2017年,波多黎各進行了兩次全民公投,都要求成為美國第51個州,卻均被美國聯邦政府拒絕。

二、美國為何不願意把波多黎各升級為第51個州

1.波多黎各由拒絕到熱切希望成為美國第51個州

這還要從波多黎各的經濟發展說起。原本波多黎各的經濟發展很好,居民都很富裕,並不想成為美國的州,受更多的約束。直到2006年,美國聯邦政府免除了波多黎各免稅島的政策。自此波多黎各經濟下滑,年GDP只有1000億美元,負債卻高達近800億美元,波多黎各地方政府瀕臨破產。人窮志短,成為美國第51個州,就能夠獲得美國中央政府的援助,從而改善自身經濟狀況。

2.美國已經不願意把波多黎各升級為第51個州

經濟上,2012年波多黎各公投後,美國聯邦政府曾經公佈一份研究報告,如果波多黎各成為美國一個州,每年需要補助波多黎各52億美元,而稅收僅僅不到40億美元。政治上,波多黎各在美國國會只有一名象徵意義的眾議員,成為美國第51個州後,至少要有2名參議院及一名眾議員。人數雖少,卻可能打破美國的政治平衡。因此,不論從正式還是經濟上還是經濟上考量,美國都不願意給波多黎各轉正,成為美國第51個州。

美國國旗的十三條代表創始美國的13個州,50個星星代表美國現在的50個州。如果波多黎各成為美國第51個州,國旗都需要重新設計。


美國觀察室

波多黎各身負700億美元的鉅額債務,美國才不會給他們轉正的機會!就像一個欠鉅債的女人急於想找個富豪嫁,以便還債一樣。

歷史上,波多黎各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後,戰敗的西班牙將波多黎各割讓給了美國。


目前,波多黎各擁有美國聯邦領土的地位,享有內部自治權,能自行選舉總督和立法機構。但是,波多黎各人雖然擁有美國公民身份,卻只能參加美國總統選舉初選,不能參加普選。波多黎各人不用繳納美國聯邦所得稅。但同時,相比美國諸州,波多黎各所獲聯邦撥款卻極少。


事實上,上世紀60年代以來,波多黎各人就與美國的地位關係,舉行了4次全民公決。而前三次公決中,成為美國第51個州的方案都被否決。

而進入21世紀後,波多黎各出現連續10年經濟衰退,如今已負債超過700億美元,實際上已經破產。當地失業率高達12%,貧困率高達45%;340萬居民中,超過50萬人已經前往美國本土找工作。因此,在2012年第四次公決中,做出決定的選民中,超過半數贊成“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


這時越來越多波多黎各選民希望加入美國,是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能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就能獲得更多聯邦資金的支持,以便幫助波多黎各經濟擺脫危機。



也就是說,他們現在越來越想加入美國,是因為自己實在混不下去了,想找個金主還債而已。美國可不傻,誰願意去填這個巨坑?


這些歷史要讀

波多黎各歷史上曾經是印第安人的分支,加勒比海的主要原住民泰諾部落(泰諾人)的居住地。1493年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該島嶼,命名為聖胡安島,到了1509年就淪為了西班牙殖民地,島上的原住民泰諾人也大多遭屠殺。在西班牙統治的三百多年期間,當地的泰諾人不斷的發起起義,但是均遭受鎮壓。

到了1898年爆發了“美西戰爭”,西班牙戰敗,波多黎各就割讓給了美國,在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瓊斯法案”,將美國公民籍強加於波多黎各人民。1937年和1950年,波多黎各人民兩次發動獨立起義,遭到鎮壓。美國為穩定局勢在1952年,給予波多黎各自由聯邦的地位。

1977年美國總統福特向當時的國會提交法案,主張把波多黎各直接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但是未獲得批准。目前波多黎各是美國的海外自由邦,更多地額波多黎各人傾向於加入美國,但是也有部分民眾要求獨立。


地理沙龍

波多黎各求包養,美國人卻不要,看起來很奇怪,但其實透露出來美國人的政治考量很深。

波多黎各是位於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之間的島國,面積1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萬,現在陷入極度的貧困之中,舉行公民投票“求包養”也很正常,在投票結果出來後,波多黎各自由邦總督羅塞洛顯得很激動,他當眾表示“從今天開始,美國政府再也不能忽視廣大波多黎各美國公民的呼聲了。”

1952年,波多黎各人就獲得美國國籍,但是卻不是美國人,他只是美西戰爭後,美國所獲得的殖民地,只有虛無的選舉權,沒有正常的福利和醫保。美國本身給的援助本來就不多,摳門的特朗普還打算消減,估計這也是引發公投的原因。

而美國不願意接收波多黎各不外乎是以下的原因:

一、波多黎各自身缺乏造血功能,美國合併的成本太高,負債700多億美元,何況波多黎各的外交和軍事權都已經交付美國行使,美國不用擔心誰跑來橫刀奪愛。

二、美國將其合併,給世界上通過公投併入其他國家開了先例,美國和歐洲正因為克里米亞而制裁俄羅斯。美國一直強調全世界穩住二戰以後現有的邊界,波多黎各不夠肥美到美國能食言的地步。


三、公投結果雖然是93%,但是投票的人數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談不上是“廣大波多黎各美國公民的呼聲”。


天下會會天下

實際上,美國在過去的百年內多次要求波多黎各加入美國成為第51州,里根總統和奧巴馬任期跨越幾十年,兩位總統都直接向國會提議納波多黎各為美國國土。

舉例1:波多黎各工業零基礎,是美國人修建了風力發電和太陽能設施,北美加勒比海區域第一個實現無汙染用電的地方。

第二,在往後的數十年時間裡,美國政府將波多黎各列為自由邦並給予美國公民身份後,第一時間就給了波多黎各免除稅收的特權,並且在司法以及經營方面還給了優先權,簡單的是說,波多黎各人沒有競選總統的權利也沒有投票權,但經商免稅和打官司都有優先權。所以,波多黎各在短短几十年時間裡經濟大幅增長,其製藥以及石油工業產品被美國和加拿大全數包攬,不講價格的那種。

第三,波多黎各常年都有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有一兩次特大颶風,每次都是美國海軍用軍艦運送救援物資,甚至直接將醫療船開進港口,為的就是儘量滿足波多黎各人的要求。

然而,美軍在波多黎各共建有25個軍事基地也一一被迫關閉,甚至連飛機和軍艦噪音會影響生活這種無厘頭的理由都有。如今只剩下不得不存在的海岸警衛隊和波多黎各士兵為主的陸地警衛隊。

21世紀後,波多黎各經濟陷入危機,而此時的美國也在為巨量的外債頭疼不已,因此廢除了到期的波多黎各免稅法,剛好聯合國和世界銀行懷疑波多黎各有“免稅天堂”的傾向,於是限制西歐,非洲和中美南美洲貨船停靠波多黎各港,曾經的天之驕子經濟開始奔潰,外債達722億美元,比全年GDP還高25億美元,犯罪率飆升至美國本土四倍。

短短十多年,波多黎各人就舉行了4次公投,每次都在糾結獨立和第51州,但美國政府從未鼓勵過這種投票,因為美國人考慮的是利益優先,當初2000萬美元買來又花了數千億援助,卻換來波多黎各96%的民眾拒絕使用英文,西班牙殖民了400年,導致波多黎各人仍在懷念那個時代而繼續使用西班牙文。

沒有一絲一毫的民族認同感,老美又如何開心接受?當初經濟好的時候死命拒絕,如今卻想著讓美國為他們的外債買單,哪有這麼美的夢哦。說句最簡單的話,波多黎各就是一部“作死教科書”。


行走在陌路

原因很簡單,嫌它窮。

美國在1977和1982年,分別由當時的總統福特和里根向國會提出將波多黎各變成美國第51州,但是波多黎各不願意,而當時,波多黎各因為旅遊業大發其財,不但不願意變成美國一州,其獨立勢力還組建了自己的組織,非法的合法的都有,甚至波多黎各獨立運動中還實施過對美國總統的刺殺,1950年刺殺杜魯門失敗後發動政變也失敗,不少人為獨立運動而死。有點類似於臺灣地區的獨派勢力,除了獨派每種之外。

而進入新世紀,波多黎各經濟好的時候過度投資,帶來大量債務,經濟危機後全世界經濟不景氣,波多黎各作為一個小經濟體當然難以為繼,所以從驕傲的天然獨,變成了現在的天然統,和將來的臺灣獨派類似,除了獨派每種之外。

而這最奇怪的是,當年美國求著波多黎各成為美國一州很少有人知曉,但是現在波多黎各求美國接納卻被大肆報道,甚至很多人以此為例證明美國製度的先進,證明美國人友好,善良,不貪心,恨不得自己能選的話馬上也變美國人那種。

但是波多黎各的例子恰巧告訴我們,如果你夠好,美國會來求你,你自己不夠好,美國會拿你當垃圾。你越看不起美國,美國越願意過來舔你,你越看不起自己,你去舔美國的屎美國都嫌你舌頭髒。


兵哥姓敬

你家有個鄰居,很窮,但是佔據你家出門的必經之路上,你家進進出出都不太方便,你提議,每個月給他家200塊錢,但是出入都要借用他家的院子。他家同意了,但是200塊錢不夠吃啊,於是他家提議,乾脆你們兩家把戶口簿合在一起,在一起吃飯完了,你那200塊錢也不用交了,你會同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